图文|王耘农
《巴渝传统技艺》是我继《大师》后另一组专题摄影。在题材选择和精神内涵上两者同出一辙,均是聚焦于濒于失传、亟待拯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前者试图借助黑白光影,用细腻的笔法刻画人物性格。而后者则希望跳出传统的纯记录窠臼,以客观冷静的叙事手法描述影像情节的连续性和故事性,借用电影的蒙太奇技巧用多幅作品有机组接,流畅自如地勾勒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流程。
巴渝传统技艺组照作品全部采用前期拍摄,后期拼图而成,在有限的画面内既清晰又生动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必须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着力把握好故事的每个关键节点,既关注人物情感的表达,又看重其他元素的呈现,既有非物质文化传人主导,又有非物质文化作品辅助。以期收到开拓创新、破立求变之效。
巴渝传统技艺组照作品采取了怀旧影调,高精度影像作品,图幅94X74CM,300分辨率,数据278M,放大装裱有一定艺术效果。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荣昌夏布
重庆荣昌的手工夏布,一般以平纹狭幅为主,幅宽有33CM、60CM、100CM,适宜创作各种宽幅的中国画。荣昌的夏布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也充分地表明夏布的历史继承发展在荣昌。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北碚根雕
北碚根雕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通过雕刻树根等自然材料来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在北碚地区,根雕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彭勇是北碚根雕界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不仅展现了根雕艺术的魅力,也传承了北碚地区的非遗文化。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渝北羽毛画
渝北羽毛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是渝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种画作的创作者徐南南,是这一技艺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她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将羽毛画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赋予了新的生命。如《水墨雅韵》,不仅展现了羽毛的自然美,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得这一艺术形式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荣昌折扇
荣昌折扇,作为重庆市荣昌县的地方传统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与江苏苏州的绢绸扇、浙江杭州的书画扇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扇”,尤以工艺制作精良著称。其扇心扇夹主要选用楠竹和棕竹,质地坚韧,花纹自然美观。折扇品种繁多,有全楠、正棕、皮底、硬青等十大类,共计345个品种。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美院漆艺
高玉平在漆艺领域有着丰富的经历和显著的成就,是美术学院担任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授漆艺课程。她在漆艺创作方面也有显著成就,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性著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渝中蜀绣
渝中蜀绣康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她潜心钻研蜀绣40余年,独创“双扣针”刺绣技艺,创作出上百幅优秀作品,其中多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北碚剪纸
北碚剪纸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诸多民间艺术同期产生和发展。北碚剪纸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为民间文艺的一颗璀璨明珠。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能风是代表性传承人。他家住重庆大足北山石刻附近,从小就和石像“打交道”。为琢磨石刻技艺,刘能风曾住进岩洞,对着大足石刻的造像进行模仿,他还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培训班,后来又成为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工厂的一名工人,雕刻技艺得到了科学、系统的提升,后回到家乡组建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合川肉片
合川肉片以合川黑猪为原料,肉质鲜美细嫩,肥而不腻,烹饪技巧讲究荤菜素做。成品颜色金黄、口味咸鲜、外酥里嫩、回味甘甜,是川菜中有名的风味菜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荣昌陶艺
荣昌陶艺是重庆荣昌区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陶器陶土黏性与可塑性强,烧制的容器具有不渗漏、保鲜好等特点,扣之发出清脆悦耳金属声,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而且还是价值较高的艺术品。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云阳皮鼓
云阳皮鼓是重庆市云阳县的一种传统打击乐器,常用于祭祀、庆典、丰收和娱乐等仪式中。云阳皮鼓制作技艺是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合川清坝罗卜
合川青坝萝卜是重庆市合川区的特产,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青草坝萝卜种植历史悠久,当地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面积种植的。以青草坝萝卜为原料制作的青草坝萝卜卷更是美味,是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秀山花烛
秀山龙凤花烛,是重庆秀山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秀山,龙凤花烛蜡可是婚礼上的重头戏。提亲要点“三花烛”,迎新要点“双喜花烛”,拜堂成亲要点“龙凤花烛”,洞房里还得点上一对小“龙凤烛”。这些蜡烛上雕刻着龙、凤和花朵等吉祥图案,寓意着龙凤呈祥、花好月圆,给新人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梁平竹帘画
梁平竹帘画是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辞海》记载:竹帘画,在细竹丝编织的帘子上加上画的工艺品,产于四川省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区)。而梁平竹帘的工艺制作历史已逾千年。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称。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涪陵榨菜
涪陵榨菜选用涪陵特有的青菜头,经独特的加工工艺制成的鲜嫩香脆的风味产品。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三大名菜(榨菜、薇菜、竹笋)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包鸾竹蓆
包鸾竹席主要使用冷竹和水竹作为材料,经过精细的划篾和编织而成。艺人能在篾席上织出野鹿含花、双万字等几十种花纹,纹理清晰,细密牢固。1934年在四川省劝业陈列竞赛会上获乙等奖,1956年在全国工艺品展销会上获二等奖等。如今,包鸾竹席的编织技艺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舒文海等艺人被认定为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武隆纸竹工艺
武隆纸竹工艺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属于重庆市武隆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工艺历史久远,分布面广,遍及武隆全县26个乡镇。在丧事、寿诞、街头游乐、逢年过节的庆典礼仪中,都有式样众多、制作精致的纸竹工艺品。例如,在丧事中,纸竹工艺品种类繁多,最具特色,灵屋是丧葬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纸竹工艺品,其品类多达30多种。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郎溪造纸
彭水郎溪造纸,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技艺的手工艺术。这一造纸技术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竹板桥人就学会了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土法生产环保草纸,被誉为“大山里的蔡伦部落,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黔江土锦
黔江土锦是土家族织锦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更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图案多达200多种,记录了土家族的日常生活和历史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合川峡砚
峡砚具有石质细腻,色泽淡雅,磨墨快速,不损笔锋,砚中蓄水,数日不干,储墨不腐,石料年久不风化的特点。雕刻艺人们使用刻刀、钻子、手锤、磨具等工具,经过选材、构思、制图、初步造型、细磨、精雕、上色、抛光等十几道工序,采用平雕、浮雕、镂空雕、阴刻、钻花,以及镂雕和浮雕等手法雕刻峡砚,产品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数百年来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永川豆豉
永川豆豉生产工艺起源于永川家庭作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永川豆豉属毛霉型豆豉。富含蛋白质和人体所需氨基酸,香气浓郁,滋味鲜美,既可用于烹饪,也可代菜佐餐,是回锅肉、豆豉鱼、火锅等特色菜肴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不但营养价值高,又有开胃助食解表祛汗之功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大足龙水刀
大足龙水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刀面如镜、锋利耐用的特点而闻名。其历史渊源流长,大足五金滥觞于汉魏六朝,兴于晚唐两宋,到清代盛极一时,民国有所发展,一九四九年后以“小五金”名世,尤以龙水镇生产的五金产品最为著名,“龙水小五金”也因此闻名于世。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北碚布艺
北碚布艺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以线和布为主要创作素材,通过剪接、拼贴、缝制等创作手法,将生活景象进行艺术再现的民间工艺3。北碚布艺大致分为平面布贴画与立体布偶两大类,具有“生活即艺术”的时代美感,在传承和传播中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铜梁扎彩
铜梁扎彩是一项传承悠久的传统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灯彩扎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包含扎制、裱糊、彩绘、整装等多道工序。每一条龙灯都蕴含着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匠人们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合川桃片
合川桃片是一种传统的糕点类小吃,以糯米和核桃为主要原料,制作工艺复杂,需要专门的操作技术和操作间。该技艺源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迄今已有120年历史。因其独特的制作技艺,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垫江角雕
垫江角雕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历史悠久。它以珍稀名贵的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白牛角为原料,利用牛角的天然色泽纹理,结合中国画的构图设计,将各种图案以浮雕和镂空的艺术手法展现,最终雕刻成精美艺术品。垫江角雕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桐君阁制药
桐君阁药厂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历代桐君阁人秉承“仁心仁术”的职业道德观,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师徒相传,精选药材、循方制药,逐步发展成为门类齐全的中成药生产经营企业。作为医药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历史底蕴,在多次活动中大放异彩。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梁平木板年画
梁平木版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是重庆市梁平区境内人民群众为庆贺年节而绘制的一种绘画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梁平木版年画的内容与全国其它地方年画大同小异,但其艺术处理手法和画面效果独特,表现出一种粗犷野俗、浑厚凝重的原朴之美。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奉节阴沉木雕
奉节阴沉木雕是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阴沉木(又称乌木)为原材料,这种木材是树木埋藏地下6000年以上的一种炭化木材,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阴沉木由于独特的木质性质,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它耐潮、耐虫、耐腐并具香味,油性重,年代久远的则乌黑发亮,其雕刻技艺为我们揭开了阴沉木高贵神秘的面纱。
巴渝传统技艺精华 — 江津先锋麻杆
江津麻糖,也被称为芝麻杆,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制作技艺独特,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包括生麦芽的制备和麦芽糖的制作等步骤1。这一传统制作技艺不仅保留了麻糖的古老风味,还承载了江津地区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关于作者
王耘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重庆市2009年、2010年、2011年度十大摄影家,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原第三、四届副主席。
来源:王耘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