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厦的非遗分享会|南音

文摘   2024-12-29 18:38   黑龙江  

小厦的

非遗分享会


南音



非遗文化如同璀璨的星辰

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城市非遗之光

坚定青年文化自信

人文教育学院开展了

非遗主题系列分享活动

第八期分享会如期展开

主讲人刘佳带我们了解南音的故事

请紧跟小厦的步伐踏上这场非遗之旅

去探寻那些深藏在民间的文化瑰宝

让我们一起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吧!

分享开始,刘佳同学向我们介绍了南音的由来。南音起源于晋唐、形成于宋,明代形成完整的演唱体系,并开始向外传播。随着闽南商人与移民,流传至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地。有文化传承、艺术价值、民族认同和教化作用多重意义。南音又称“泉州南音”“泉州弦管”,是保存在福建东南沿海的古老音乐传承晋唐音乐历史信息,积淀历代音乐文化特征,是活的中国音乐史,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主讲人又介绍到南音在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于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通过,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是汉“相和歌”遗制。著名代表作品有《敕桃弦管》《殷商王后·武丁妇好》《孤栖闷》《风打梨》等。

通过主讲人刘佳的讲解,同学们被南音背后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了解到主要传承方式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学习教育、数字化传承等多种模式。 记谱方式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右旁加琵琶指法和撩拍号,称“工乂谱”。最后,主讲人刘佳向大家介绍了南音的传承人区均祥、苏统谋、李白燕等大师为南音的传承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坚守热爱,令人敬佩。

南音袅袅

似穿越千年的雅韵幽梦

弦管和鸣 琵琶轻拨

洞箫幽咽 二弦三弦协奏

那婉转的曲调在时光长河里流淌

诉说着古老故事

如诗如画 尽显闽南风情

END

来源|人文教育学院

文稿|刘强 程怡惠

图片|人文教育学院

排版|闫慧绮 刘学雯

指导教师|赵睿鑫 宋金泽

图文校对|贾若楠 吴甜甜 王雨桐 李菲菲

责任编辑|阚捷

审核|王莫楠 赵云龙

责任部门|校党委宣传部

哈尔滨广厦学院
哈尔滨广厦学院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