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作为湖笔的发源地善琏镇在北京设立的体验中心正式成立,并在当天发布公告,未来计划在全国每个地市设立一处体验中心。这是《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湖笔条例》)出台一年多后,针对湖笔产业发展的又一新举措。
也就是在这一天,湖州市湖笔协会副会长、浙江湖颖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蔡新乔忙着张罗新一轮的促销活动。作为湖笔产业头部的网络电商,这位“准90后”更关注的是用户画像的变化。因为,在这张画像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湖笔重振辉煌与《湖笔条例》之间微妙的联系。
对于其中的联系,简单概括起来是三个问题:从事湖笔产业的年轻人们还好么?湖笔重振的重心在湖,还是在笔?未来究竟用什么标准来评判湖笔产业的好坏?
当“90后”成了主角
湖笔“变味”了么?
曾全程参与《湖笔条例》起草的轻工大国工匠、中国制笔艺术大师杨松源至今仍收藏着所有的会议笔记。
“‘提升湖笔质量和品牌形象,助力湖笔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整部法的核心,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靠年轻人。”杨松源说,一年来他最关注的莫过于,从事善琏湖笔产业的年轻人还好么?
对于他的提问,吴钰是答题人之一。作为善琏湖笔街169家商户之一,“准95后”制笔人吴钰早已不满足于只是传统的湖笔制作。
从江西文港移居善琏,吴钰从小耳濡目染毛笔文化,他对湖笔的钻研集中在了复刻古笔和刻字上。
花20多万元,跑遍东北、山东、安徽、江西等地搜集原材料;经历了几十次推倒重来,在水盆、缠纸等多道工序反复尝试……前后两年时间,吴钰才复刻出了他的第一支唐代鸡距笔。同时,双刀法的刻字工艺更让他在这个领域,一年来斩获了数个国内大奖。
吴钰说,他把复刻的十多支古笔和刻字作品都放进了艺术馆内展览,今年已经有近千名国内外大学生前来参观,“我想多讲讲湖笔的故事,让传统在创新中影响深远、生生不息。”
如果说吴钰正在走汲古以润今之路,那么蔡新乔似乎在用传统颠覆传统。
“传统湖笔大多以制作材料分为羊毫、狼毫、兼毫和紫毫等,对于年轻人来说在选择和把握上就有些难以入手。”从事湖笔行业以来,蔡新乔的目的就是让古朴的湖笔文化走进年轻人的心里,让年轻人更便于选择。
于是,蔡新乔专门成立工作室,重新对湖笔分类,推出为书写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定制湖笔,改变湖笔传统“天地盖”礼盒样式,对湖笔的笔杆、结构等进行文创设计。同时把创新的范围延伸到笔搁、砚台、墨壶、笔盒等配套产品,以丰富的色彩和造型复活年轻人的“芳心”。
“本质就是向年轻人靠拢。”通过数据整理,蔡新乔发现购买湖笔的消费群体年龄段普遍在35岁至55岁之间,突破30岁至35岁的消费市场至关重要,他深信“湖笔+”将是破题的关键。
显然是年轻人更懂年轻人的。抓住年轻人这个“变量”,不仅是湖笔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所有传统非遗产业发展的核心。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非遗工作负责人沈怡说,年轻人葆有创造力和行动力,在实践中能有效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融入当下,让传统与现代共振。
在蔡新乔近百人的团队中,“95后”占比超八成。凭借天猫、京东、抖音、拼多多等多平台的网上销售渠道,经由这个年轻团队2024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湖笔产业的“90后”,已经超过了四成。对此,善琏镇副镇长姚惠良说,通过不断的政策激励,湖笔行业年轻从业者的增多,反映在市场上则是消费者的年轻化。
数据显示,在各电商平台的用户画像中,35周岁以下购买湖笔的客户一年多来,达到了三成以上,相比去年增加了一成以上。
这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
重湖,还是重笔?
《湖笔条例》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条例所称湖笔,是指始创并根植于湖州,其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具有独特品质,符合国家、省有关标准的毛笔。
湖笔主要产地在南浔区善琏镇。千百年来,湖笔的非遗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传承,并由此衍生出特有的民风民俗,这些内容构成了湖笔这一完整的文化IP。讨论湖笔未来的好坏,究竟重心在湖,还是在笔?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当然是在湖!”善琏湖笔厂第十任厂长马志良的回答不假思索。对于耕耘湖笔事业45年的他来说,湖笔不仅是工艺传承,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湖笔未来的重心在湖,是由湖笔产业的文化属性决定的,湖笔受到的冲击根本是湖笔文化的式微。
作为功能型产品,湖笔已经做到了极致。而作为文化产品,湖笔的价值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湖笔立法体现的是决心,要把其中的‘湖’字品牌打响,需要打造丰富多样的生态。”姚惠良说,南浔是浙江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深化“善琏湖笔”区域品牌效应,是围绕湖笔传统技艺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转化,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举措。
从湖笔本身拓展到文房四宝,甚至涉足冰箱贴、摆件等文创领域,记者发现,年轻的湖笔人已经走在打造产业IP的路上了。
春风湖笔负责人吕韬就是其中创造表达较为强烈的一位。
他在杭州设立的文创“飞地”,组建研发团队,并与南浔琉璃庄园合作,制作了一款粉色的凤字形琉璃砚台,将湖笔放入中国书画传统工具整体表现,以整体思维推动个体发展。
“也是《湖笔条例》给我的灵感。”已经着手量产砚台的吕韬坦言自己在迷茫时曾多次研读条例内容,对于其中“支持湖笔产业与文房、书画、会展和丝绸、茶叶等湖州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等内容早已烂熟于心。
此外,这两年席卷全国的“研学热”,也让善琏湖笔迎来了风口。
2024年6月,湖笔研学营地正式对外营业。营地涵盖湖笔艺术酒店、湖笔文化展示中心、新中式茶饮、露营等,可沉浸式体验湖笔制作过程。
1998年出生的善琏姑娘钟丽芬看到家乡的发展,毅然辞掉了在杭州的工作,来到营地当起了一名活动策划师,“自正式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
善琏镇全域研学负责人王志红介绍,2024年以来,善琏镇共开展研学游活动200余场,接待全国各地青少年3万余人次,并正在为湖笔IP打造探索了新出路。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赢得市场。”杨松源说,“善琏湖笔”发展到如今,将品牌效应与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创造出更具文化底蕴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2024年10月31日起正式实施的《善琏湖笔制作工艺规范》湖州市地方标准,专门为湖笔制作的各道工序划定了高标准线,防止湖笔生产发展出现顾此失彼。
在提升善琏“中国毛笔之都”辨识度、做大做强湖笔产业的征途中,一个疑问渐渐在新老湖笔人的脑中形成:未来究竟用什么标准来评判湖笔产业健康与否?当下各自为政的小作坊式发展是不是长久之计?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湖州湖笔在全国毛笔市场占有率约30%,其中在高档市场占有率约60%,市占率分别较2023年提升3个和5个百分点。相比十年前,湖笔占整个毛笔市场半壁江山的地位而言,占有率下降成了“难言之隐”。
对此,区经信局党组成员皇华认为,“我们的确需要直面湖笔市场占有率下降的问题,但单纯用湖笔销量来衡量整个产业,在整个产业内涵不断发展的今天,显然已不再客观。”
当湖笔实体零售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销售将可能更加侧重体验与服务。再用一支笔来作为参照物怎么可能拍出湖笔的“全身像”?
一支湖笔,怎么妙笔生花?在善琏湖笔天猫旗舰店,一支最便宜的湖笔售价16元、近1月销售600多支;参加一次善琏湖笔研学,全天候参观体验,费用每人次大约120元,2024年全镇已接待3万余人次;体验湖笔研学,住宿、餐饮、露营等费用每人每天约230元,2024年已接待游客超1600人次……
“当然,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串联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各要素,赋能供应链,对于湖笔的发展都很有裨益。”皇华说,链式发展是现代产业最显著的特点。产业链条越长,产业的集聚效应越强,产业发展的潜力就会越高。
《湖笔条例》也把“据湖笔产业的资源条件和特色优势,科学规划建设湖笔产业发展集群,培育龙头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协同”的内容写入其中,要求市、区政府牵头推动湖笔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善琏湖笔四厂负责人王小东就是“抱团发展”的受益者。企业一度经济效益不好,他本人也很迷茫。蔡新乔及其团队引导他推出了按照字体特别定制的湖笔,并帮助他销售。
协作共赢的优势在这次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也坚定了他继续从事湖笔行业的信心。王小东说,上架仅一个月,该款产品销量就突破了3000单,当年的销售额达到了200万元。
像王小东一样的湖笔经营户现有400多家,多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为主,制笔产业链上制作、销售、直播等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
2023年以来,善琏镇以“集团军”形式为湖笔提级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湖”字含金量。以善琏湖笔小镇电商直播“共富工坊”为载体,全镇200多家笔厂和作坊在天猫、京东等平台联合开设善琏湖笔旗舰店,每周轮流开展直播销售。
而在“共富工坊”的引领下,目前,善琏镇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湖笔企业达到28家,2家湖笔企业成功挂牌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2023年,善琏镇产湖笔1000万支,湖笔产业合计贡献税收301.4万元,同比增长95.9%。
“目前湖笔从业者不少,但是大家都处于‘单兵作战’模式,抗风险能力较差,对于整个行业发展来说,这就成了阻碍发展的‘痛点’。”善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姚豪杰说,如何以小产业成就大行业?让湖笔人放开“思维缰绳”是接下来努力的方向。他们将探索湖笔与当代生活更紧密的连接点,延伸产业链条,深挖“善琏湖笔”品牌故事,推动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