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专硕毕业,可能不用写论文了!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
这算是从年初《学位法》提到“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申请人可通过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获得相应学位”以来,第一次明确了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标准和程序。
简单来说,对于专硕、专博,以后论文不再是毕业的唯一选项了。
在《学位法》出台之前,就已有多所高校发布了相关文件,破除传统意义上“唯论文”论的禁锢。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2021年发布《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认定标准及管理规定》,破除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要求,严格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强化过程管理,改进结果评价。
(2) 清华大学
2020~2021学年度第9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坚决破除硕士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取消“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
(3) 中国传媒大学
早在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就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改革涉及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等关键环节。其中就明确:取消硕士毕业与论文发表情况挂钩。
和大家想象的“硕博烂大街”相比。这两年的大力扩招,更像是一次向高层次人群比例的大追赶。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最新一届研究生毕业人数约73万人,在校生人数约314万人。
结合之前统计数据可以推算:到2020年,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约有94.53万人,仅占人口比重的万分之6.75;硕士约7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0.5%。
从相近时间维度来看,2018年,美国拥有博士学位者占人口比重的2.4%(其中含专业博士占1%),硕士学位占人口总数6.4%。
归根结底,国家大力支持专硕、专博,是想逐渐将高层次人才从研究型更多地转向应用型,用更多实践成果支持“高质量发展”所需。因此论文也不再能成为衡量硕博水平的唯一标准。
这种导向,自然会影响高校、科研单位,陆续调整原有的培养体系、学位授予标准,破除“唯论文”论。针对专硕、专博,不强求学术理论功底,而侧重专业实践能力,不一定非要写论文、发论文。
(声明:“最新政策信息解读”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