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高考政策的不断深入,教师也要随之调整与改变教学重心,将这些动作充分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设计中,通过每一次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应对新高考的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与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也是我国当前教育领域要进行探索与研究的重要方向,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学科,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只有把握好“能力素养银线”,将核心素养教育充分落实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学科成绩,为其后续的“人生大考”奠定坚实基础。
明确自身的教学方向,将学科教学立足于当前的实际生活,比如说语文,就要构建语文学科语言,将语文中语言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不断地深化学生对当前语文学科语言构建的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充分的应用。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可以将其制作成精美的微课,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和对景色的巧妙描写,以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语言学术讨论活动,为学生语文学科语言构建的实际应用提供场地,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尤其是高三这一年,更要注重综合性的语文任务活动训练。
比如,上《红楼梦选节黛玉进贾府》,教师可以抛出兼具趣味和思考深意的话题——「黛玉面对宝玉和其母亲问话给出不同回答的矛盾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讨论结束后还可以对「黛玉的性格若是放到现代又会怎样」进行追问和延展分析,将课文与当前的现实生活进行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水平。
新高考突出了“情境载体串联线”,命题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合理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突出对关键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探究创新,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呈现出“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
教师要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创新设置教学情境,将创设内容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借助对文章情境的还原,例如课文角色扮演、现场情景还原、融入自身情感演绎,对比剧情走向,在教学情境中直观感受人物的真实心境与情感,加深人物理解能力,最大限度吸引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探索的思维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原有的教学情境中对文章进行创新,从而构建好教学情境与课文之间的知识联系,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新课标下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注重回归本源,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学设计应始终向学生传达史料实证的思维,并有意识加入历史情境,利用假期时间布置一些项目化、长期性的作业等,以引导学生适应探究式学习和新高考相关题型的要求。比如讲五四运动可以布置“设计宣传海报”的作业,学生需要仔细搜集所选主题下不同来源的史料,并进行分类、辨析真伪和可靠程度,通过过程分解训练“思维过程化”,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有效训练历史解释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平时课上这样设计,日常有意识去训练,学生做题、考试自然就有感觉了。
以生为本,建立高效课堂。立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成长需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发挥好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跳出唯书本、唯分数的传统桎梏,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组团学习、评价学习、拓展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而将学生培养成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善用问题,深化教学过程。立足学生学习需求,在目标设定、问题细化等方面深入推进、积极实施,重点考虑学生是否能听懂、能接受。教师可以在关键内容处设计导入性问题,点拨学生去思考、理解关键内容;在作品的矛盾处设定有效的剖解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与外延;在课文对比处设置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把握文章主旨。
模块重组,革新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按类分为若干个板块,结合新高考要求补充必要的学习模块,实现学习的集中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一个很小的切口,实现更大范围内知识的理解。说回语文学科的常见模块,就包括了阅读、写作、古诗词、读写结合、社会实践等,模块化教学革新了传统碎片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效。
新课标、新高考对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带给教师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和任务。好在智慧教育给了教师一双“发展之翼”,让教师在主动求变中进步,利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说明: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汇总,版权归作者或原出处所有,感谢原作者的付出,分享为公益,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发请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