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品质是指智力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个体智力、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5个方面。
思维品质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和核心要素。本轮高考综合改革核心文件包括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等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做了充分的强调。要求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聚焦于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在《中国考试》2023年第7期发布的2023年高考试题评析来看,“思维品质”这一关键词共出现21次,如“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突出对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创新试题设计,考查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注重思维品质,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等,上述关键词频次分析和陈述举例充分表明“思维品质”已经成为当前高考命题和考查的关键要素。
思维品质是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在解决特定学科任务时所呈现出来的关键行为表现,是能力、素养和价值的外显形态。因此,强调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和优先性,与“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思维考查目标是一体两面,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一直以来,我们对思维品质缺乏统一、具体的认识和界定,将思维品质视作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之物,因此,在一线的教学和学习中,很多人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事实上,思维品质是可认识、可把握、可训练、可测量、可评估的实实在在之物。我们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需要强调思维的可视化、思维的过程化和思维的规范化,也即我们所说的思维品质“三化”。
只有在思维可视化、思维过程化、思维规范化的指导和要求下,我们才有可能更有效地、准确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思维可视化”是指要将思维或能力清晰地整理和呈现出来。这首先要求我们打破思维的模糊性,将思维能力进行清晰的分类和界定,正如前文我们反复强调的五大关键能力,就是思维可视化的一种具体操作。
我们将关键能力清晰地划分为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针对特定学科,要结合学科属性和特征对其关键能力进行界定,如语文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语言建构与表达、文学鉴赏与审美、批判性思维等,数学包括学术抽象、直观想象、数学逻辑、数学建模、批判性思维等。
其次,思维可视化要求让思维的过程和形式能够看得见,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推理过程呈现、关键步骤分析、核心构成要素等方式,让思维的过程和形式都清晰地呈现出来。思维可视化对培养和训练我们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尤为重要。
“思维过程化”是指要对思维或关键能力进行分解,尤其是要对它的过程进行分解,严格界定每一个思维或关键能力的过程形式、关键方法以及构成要素,让思维成为一种可认识、可学习、可操作的实在之物。
思维过程化要求我们规范、准确、有效地解释和呈现试题的过程要素和思维要点,至少包括了要素、结构、步骤和结果四个方面。思维过程化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思维和科学思维,它要求我们对人类思维中的交叉、模糊以及混沌等做切割,强调思维的清晰、准确和稳定。
例如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一般可分解为关键信息定位、关键信息概括与提取、信息逻辑关系连接、信息转换以及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
又如数学建模能力一般可分解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确定变量、选择模型以及模型求解与评估等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化是思维可视化的前提,只有将思维过程进行有效的分解和界定,思维可视化才成为可能。
“思维规范化”是指我们的思维或能力必须是专业、正确和准确的。每个人都会思维,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正确、规范的思维。人类思维中充斥着各种逻辑谬误、非理性、偏执和错误,规范、准确的思维是需要经由严格系统的训练才可达成的。
比如,我们很多人在做逻辑推理和论证分析时,根本分不清演绎推理直言三段论的基本构成、逻辑形式与逻辑规则(如大前提、小前提、推论、大项、中项、小项以及各自的位置等),也无法辨识直言三段论中的逻辑谬误,完全是凭经验凭感觉望文生义式套用“大前提、小前提、推论”等概念术语,错误连篇,势必带来逻辑混乱的推理与漏洞百出的结论。
我们无法想象不具备规范、专业的逻辑基础知识(如演绎逻辑的直言三段论的式与格、选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构造性两难等,归纳逻辑简单枚举法、统计归纳法、科学归纳法、类比法、穆勒法等,论证的识别、论证的结构、论证的构建、形式逻辑谬误、非形式逻辑谬误、证据的真伪、证据的评估与选择等),而单凭经验或朴素的认知能够写出高质量的逻辑推理论证分析出来。
又比如,在进行批判性思维分析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指向与实质要素,以“解释隐含前提”为例,隐含前提一定是那些对解题具有直接影响且不能从题干中直接得出的前提或假设,这些被隐含前提往往构成了解题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如直言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或小前提),我们很多的分析就是套用一下“揭示隐含前提”这个帽子,既没有真正有效地揭示出关键的前提,更不知道揭示出的这个“前提”有什么用。
再比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或思维建模时,我们很多时候也只是在套用科学探究或思维建模的帽子,没有对科学探究或建模的过程与要素等进行准确、清晰的界定和剖析,科学探究包括提出具体的科学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获取和处理关键信息、设计相关实验方案与确立关键变量、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等环节,这些重要环节或过程的分析都必须具体、准确、专业。
以上这些都是思维不规范的具体体现,这种不规范的思维是思维品质低劣的典型表现,它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这种不规范的思维也无法有效地应对新高考。
思维规范化要经过系统、专业、持续的训练过程,我们必须在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加强关键能力的规范性训练。
说明: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九师命题研究和网络汇总,版权归作者或原出处所有,感谢原作者的付出,分享为公益,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发请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