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步伐匆匆,人人不敢停下的时代,节奏越快,消耗越大。大人尚且经常觉得疲惫不堪,何况我们才十来岁的孩子呢?允许他们会累、会乏、会想偷懒、会想泄气。也帮助他们休养生息,蓄电待发,再度启航。
本文来源:公众号“蓝橡树”(ID: blue_oak)”
隔壁家的孩子上了中学,沉迷游戏了;班里的学霸丢下课本,突然摆烂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决定退学了……你是不是经常听到类似让人大跌眼镜的剧情?不禁困惑,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就“养废”了呢?
作者:立正妈妈,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失控的人生:
能量告急的孩子在求助
“又懒又不爱动、又不愿意出门、整天地睡,这么大了,这么不懂事?”
从前精神奕奕的儿子,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变得郁郁寡欢,精神颓靡,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也不爱跟人交流,学习彻底摆烂,只沉迷于游戏世界,说他两句还受不了,脾气一点就着……
苏麟妈妈跟大多数家长一样,在儿子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前,都无法理解孩子怎么“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懂事了”?杭州的“绿汀小屋”是一家专门为因抑郁休学的青少年提供康复服务的机构,创始人盛梦露接诊过一个17岁的女孩江俞。女孩在此之前看似“一切正常”,就很突然地在某一天的某一个瞬间,人生就此发生了转折——一年前,她正要离开家去学校,突然发现一个存放作业的U盘不见了。一开始她只是急躁。随后,在她16岁的大脑中,难以说清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念头击垮了她——“如果我想做到的没有做到,什么都做不好,一切有什么意义?”之后的一个月,她几乎是在床上度过的。当她躺在黑暗中,她感到“孤独从各个方向像潮水一样涌来”。她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中度焦虑障碍。一年里她试过复学,很快又难以为继,休学在家。家人无法接受,旁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好端端的人生突然就“失控”了。但盛梦露对此做出的理解是——“青少年的抑郁,是整个社会的某种‘疾病’在最脆弱的这群人身上的爆发。”- 吃苦精神:娇气、玻璃心、抗挫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
- 缺好奇心: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社交媒体;
- 缺精气神:血气方刚的年纪,萎靡不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身体软踏踏,双眼空洞洞,每天除了玩手机,就是发呆。”做事拖拉磨蹭,学习不努力,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劲,不爱运动,不爱出门,也不爱与人交流,对人生没有期待。每天习惯性发呆,总显得无精打采,疲惫不堪。沉迷玩游戏、刷短视频,在网络世界里寻找慰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好累啊”、“没意思”、“有什么意义呢”,这些丧气话在这些孩子嘴巴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对此,家长习惯性地给贴上“懒”、“颓废”、“叛逆”、“不上进”的标签。殊不知,孩子“摆烂”的表象底下,隐藏着的是能量告急的求助。你的孩子不是懒,是能量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博士曾花了30多年的时间,研究得出一个震惊全世界的结论:人类身处不同的能量级别,每个人都活在各自的能量层级里,并且也吸引着相应层级频率的事物。能量充足时,就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更愿意去尝试和挑战,情绪大多时候都是乐观、积极,容易感受到幸福感的;但当能量不足时,就会压抑、焦虑,一蹶不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情绪底色更多时候是悲观、压抑、自卑的。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于“能量告急”的状态,世界就会黯淡无光。当代最矛盾的现象就是,父母孜孜不倦地鸡娃,可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躺平,摆烂。学习没动力、对真实世界没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的“四无”状态,已经成为比抑郁症更严重的“空心病”,侵蚀着万千学子。《时代空心病:焦虑的父母和迷茫的孩子》一文中,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展示了一组数据——北大一年级的新生,有 30.4% 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 40.4% 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内卷时代下,一切以学习为主,成王败寇的高竞争感,也带来了高孤独感。让这些从小被消耗了太多能量的孩子,丧失了价值感和意义感,活得行尸走肉。家长们都忽略了,一味的打鸡血,孩子可能虚不受补,外强中干。表面看似学业优异,但密集高压的生活,一点一滴地消耗了孩子的内心能量,久了,心就空了。而且,能量守恒定律下,精神消耗多了,身体的能量就少了。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做事拖拉、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丧失兴趣,容易紧张、焦虑、冲动和钻牛角尖。所以吃穿不愁的年代,我们却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毫无朝气,萎靡不振。消极、放弃、摆烂的背后,其实是这些初生的花朵,过早地被榨干了能量,以至于对人生感到疲惫和厌倦,不再期望明天的太阳。心理学家李雪老师曾经说过——“有时要感谢网络和电子游戏, 是它们在吊着你孩子的命!”原因是,或许在现实世界中,孩子的能量已经被学习压力、父母管制、师长高压所侵蚀一空,以至于他们不得不蜷缩到虚拟世界里,去寻找一点点存在感。所以李雪老师认为,在孩子能量殆尽的时刻里,游戏和网络,或许就是吊着他们不去寻短见的最后一根安全绳了。但许多父母只看到了孩子沉迷游戏的表象,却没看到孩子脆弱无助的内心。已经没有能量再为人生掌舵的孩子,犹如漂泊在人生这片汪洋上的孤舟,随时一片浪潮就能将他打翻。虚拟世界,就成了他们最后的避难所。你以为网线一拔,电脑一扔,就能解决问题。殊不知拔掉的可能是孩子能量的最后一根输氧管。比起训斥那个沉迷游戏,颓靡不振,不求上进的孩子,不如问问,如何帮助孩子找回能量,重拾动力,热爱人生。给孩子充电的三大能量场
手机电量告急,我们都知道要赶紧充电。那么孩子发出能量不足的信号,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成为他的蓄电站,而不是耗电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孩子每天从父母的话语中,平均一天会得到超过400条的负面评论,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老话说得好——“你不能靠揪拉帮一颗豆苗成长,要给它阳光和雨露”。长期在说教、打压、训斥、嘲讽的语言环境下,孩子会如同慢性中毒的种子,发育不良。否定的话挺多了,就会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逐渐吸走孩子的能量。要想点燃孩子内心的小马达,让小种子有足够的力量向阳而生,我们就需要调整平日里跟孩子说话的模式。让孩子的心灵能量场接收到被理解、被肯定、被支持、被欣赏的滋养,从而找到爱的链接和对自我认可的力量感。“你无法成为也没有必要成为其他人,我们已经足够好,好到被邀请来到这个世界。”这份肯定和激励,会让他们找到满满的精神动力,仰起头,更自信地走在披星戴月的征途上。当我们批评一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拖拉磨蹭时,不妨仔细思考下,他是否大脑宕机了。一个总是疲惫不堪的孩子,必然是一个压力过大,休息不足的孩子。因为太多的辅导班、不同的课程、大量的作业,都会消耗孩子的电量。尤其当多个程序同时启动,大脑反复切换,应接不暇,孩子就会因累生乏,因烦生厌。所以,要想孩子学习好,首先第一件事是要学会给大脑减负。调节生活节奏,保证张弛有度。帮助他筛选轻重,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上。集中精力,每次只做一件事,并且努力做好。这种沉浸式的心流状态,可以帮助消除烦躁,带来成就感。简洁的生活,饱满的精力,充实的状态,都是帮助大脑能量场蓄电的来源。尽管我们都知道运动有益身心,却又有无数的借口挤占孩子投身户外,运动健身的时间。孩子每天的日程表里排满了培训班,课外时间写不完的作业,还有担心安全隐患,连“课间十分钟”都被剥夺了。天天被关在室内的孩子,别说运动,连见见天日,晒晒太阳,都变得奢侈。但身体是能量场的地基,长期缺乏锻炼,很少接触大自然,身体就会像晒不到太阳的植物,暮气沉沉。生锈的身体没有能量,大脑也会因缺乏养分而变得迟钝,心灵就更如一碰就碎的瓷娃娃,脆弱不堪。一个长期被关在室内,生活里只有学习的孩子,少了阳光的照射,也没有运动的刺激,身体里的多巴胺会降低,大脑的血清素和肾上腺素也会减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情绪波动异常,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投身大自然,在阳光下跑一跑,动一动。磨刀不误砍柴工,身体蓄电成功,能量足了,就像加满油的小汽车,跑起来才更快,学习也更有效率。在这个步伐匆匆,人人不敢停下的时代,节奏越快,消耗越大。大人尚且经常觉得疲惫不堪,何况我们才十来岁的孩子呢?允许他们会累、会乏、会想偷懒、会想泄气。也帮助他们休养生息,蓄电待发,再度启航。
本文来源综合互联网
排版编辑整理:天雅博教育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烦请告知
个人微信号:0016266758839
Tel:18710162085
Email:info@bordersky201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