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传统汽车企业面临着亏损、降本和裁员问题,处于重大调整与变革之中,而这背后的推动力量却是正在崛起的中国汽车行业。
在日本,全球最大汽车企业丰田的第三季度利润暴跌,只有37亿美元,而2023年同期是83亿美元。日产在11月宣布,由于销量下跌,裁员9000人,并减少五分之一的全球产能。本田的第二季度利润下跌15%。12月19日,有媒体报道称,本田和日产正在进行合并谈判。
除了日本汽车行业,欧洲的汽车行业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德国大众汽车10月30日公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64%,仅约116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销量下滑、成本上升和重组费用增加,是利润骤降的主要原因。大众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Oliver Blume)表示,大众将通过一系列成本节约措施应对利润下滑,包括关闭十家德国工厂里的至少三家并进行大规模裁员,这一决定将影响近万名员工。
12月2日,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宣布,董事会于当地时间12月1日接受了唐唯实(Carlos Tavares)辞去其首席执行官职务的请求,该辞呈立即生效。这家汽车巨头领导人下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业绩不佳。财报显示,Stellantis第三季度实现净营收330亿欧元,低于分析师预测的359亿欧元,同比下滑27%。这主要是由于出货量的减少、产品定价和外汇所带来的影响。第三季度,该集团不含旗下合资企业的出货量为114.8万台,同比下滑20%。
几十年来,日产、本田、通用、大众等西方和日本汽车品牌统治了中国市场并攫取了巨额利润,一度让它们在全球汽车市场成为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本世纪初,本田和日产的全球汽车销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中国。在市场最好的时期,通用汽车每年从中国市场上获取的利润约有20亿美元。
可是,在过去四年里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些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却大厢径庭。在今年前九个月,通用汽车在中国的销量下跌了19%,与中国合资的品牌亏损额达到3.47亿美元。Stellantis在中国合资生产吉普汽车的企业在2022年宣布破产。福特虽然仍然保持盈利,但收入却更多地是来自合资企业对亚洲以南㺯洲的汽车出口业务。
对于全球各大传统汽车厂商所面临的困境,尤其是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疲软表现,《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指出,这背后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出现了结构性的的变化 ,造成这些全球传统汽车厂商一时难以跟进。
报道指出,中国汽车行业出现了三大变化:中国现在的新车销售中,有超过一半是全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选择国产品牌的消费者达到五分之三,是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以来的最高比例;根据行业数据,2020年至2023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量增长了五倍,在2023年达到410万辆。
这样的变化,不仅源于中国汽车行业向新能源车转型的战略以及各项措施,更多地是中国汽车企业,尤其是以比亚迪、小鹏、蔚来为代表的“汽车新势力”在电池、制造技术和联网技术等领域崛起并成为领先者。现在,中国本土电动车企业不仅成为国内市场的“霸主”,还正走向欧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市场,冲击传统汽车品牌(如奔驰和宝马)的统治地位。
西方和日本的汽车企业却无法及时跟上燃油车向电动汽车的转型趋势。据美国CNN报道,它们的大部分业务里,仍然保留着燃油车车型。对于电动车,他们在纯电和混动车的研发路径上摇摆不定,研发投入规模以及市场需求决策方面则思路不清,最终造成在电动车领域的重大失误,错失了电动汽车发展先机。
为了改变当前的不利处境,本田与日产希望通过合并,整合两家在电动汽车技术、自动驾驶等领域的资源,推动电动汽车车型的研发,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不过,瑞穗银行高级研究员唐金(音译)表示,不确定这样的销售规模是否足够。他说道:“如果电动汽车或智能汽车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我不相信仅靠合并就能让他们有竞争力,尤其是在关键市场。”
同样,大众在德国国内割肉式削减成本,但仍然明确计划要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和研发重构。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大众汽车调整供应链,更多地从中国供应商那里获得的零部件,以缩短开发时间和费用。它还向中国本土的电动车企业投资数十亿美元,以获得中国电动车的尖端技术。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辑:王旭泉
审核:富文佳 董静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