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扬州

百科   2024-10-12 16:07   江苏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时光荏苒,见证了江苏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辉煌历程。75年初心不忘,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砥砺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此,江苏统计特设专栏,推出“数说江苏”特别报道,透过一组组数据,来看江苏75年的奋进之路。


它在李白的三月烟花里

空灵迷蒙

它在杜牧的玉人箫声里

清音袅袅

这里就是 扬州 

依水而建 缘水而兴 因水而美

千年时光酝酿积淀

扬州正以全新的姿态

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发展篇章


75年来,扬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勇挑使命、奋蹄扬鞭。一场场新与旧的动能转换,一项项细与暖的民生改善,一次次进与守的硬核担当,扬州正以山海为卷,以岁月为笔,以汗水为墨,把"好地方"的宏伟蓝图,从"大写意"一笔一笔绘制成"工笔画",交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扬州答卷”。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01 经济总量不断跃升

扬州地区生产总值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仅为2.64亿元,1976年突破十亿元,1978年达到了14.38亿元,199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并在2010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20年、2022年连续跨越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台阶,2023年达到7423.26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的2812倍,年均增长11.8%。


02 地方财力不断增强

1950年,扬州财政收入不足2000万元,197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03亿,1993年突破十亿元,2008年突破百亿元,达到104.83亿元,2023年达347.57亿元,是1950年的1738倍。




03 人均GDP超过省均水平

1952年,扬州人均GDP不足100元,197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63元,1986年、2000年、2005年分别跨上1千元、1万元和2万元台阶,分别为1141元、10515元和21911元。2014年在苏中苏北率先超过省均水平。2016年超过十万元,2023年达到161940元,是1952年的1687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自改革开放后,扬州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了“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转变,三次产业之比由1978年的43.4:40.5:16.1调整到2023年的4.5:47.3:48.2,二、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1985年扬州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44.4%)首次超过工业增加值比重(44%)。

01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农业生产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以满足温饱的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经济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农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发展,形成了粮油、畜禽、水产、果蔬园艺、林茶、生物农业等优势产业。2023年,扬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95.9亿元,是1949年的368倍。粮食产量达289.23万吨,是1949年的4.5倍;生猪饲养量达189.16万头,是1949年的3.8倍;水产品产量达42.6万吨,是1949年的52.5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宝应荷藕”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跻身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高邮大虾”历经三十年的探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当地的养殖面积约占全国1/5、全省3/5。2023年,全市新改建高标准农田24.5万亩,改造大中型灌区3处,粮食生产“二十连丰”。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2%,9个品牌入选省农业精品培育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


02 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扬州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稍具规模的工业企业仅有7家,1949年全市工业产值只有0.52亿元,经过1956年的合并改组,全市共有国营企业217家,完成产值2.4亿元。1958年-1978年,扬州工业在曲折中取得了发展,兴办了一批冶金、机械、船舶、汽车等重工业企业和纺织等轻工业企业。1984年,扬州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以汽车、船舶、机械、集装箱等为代表的“八龙齐舞”规模经济,2002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18年,扬州实施制造强市行动,参照江苏省13个产业集群、50条重点产业链领域,结合扬州实际,提出打造“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确立了“613”产业体系发展主线,制定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集群“一群一策”实施方案。2023年,全市工业开票销售超82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六大主导产业集群总产值达640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入围中国百强产业集群。




03 服务业发展提质增速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改造及对私营工商业的公私合营政策,扬州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传统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扬州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1978年的16.1%,上升到2018年的47%。从1949-2011年,扬州用了整整62年实现了服务业增加值达10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仅用5年(2012-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了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的跨越。2023年,扬州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576.5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2%。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发展,2023年全市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达1014家,全年实现规上营业收入509.1亿元,同比增长14.8% ,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81.6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8.2%。





有效需求持续扩大



01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投资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创业阶段、起伏不定的发展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突飞猛进阶段。1950年扬州市投资只有318万元,到1978年达到0.99亿元。改革开放后,扬州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城市建设与改造的力度,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由以前的单一主体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外商、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同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扬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0.99亿元,历经18年,1996年超过百亿元,到2009年达到千亿元。随着“一体两翼”“一核多组团”和城市发展的大框架的拉开,扬州投资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超过自新中国成立至2012年期间全部投资的总和。自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8%。

中国●扬州



02 消费市场欣欣向荣

历史上扬州就曾以地理位置成为商贸流通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供应充足、消费环境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逐步健全完善等积极因素的强力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市场,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游艺、教育”等功能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迅速发展为社会潮流生活的载体和日常生活消费的中心。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居民的生活观念逐步变化,居民消费也开始由实物型向服务型转变,文化、旅游、健康、体育等服务消费快速兴起,以及“互联网+”的逐步渗透,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作用不断增强。以“富春”、“冶春”、“趣园”等为代表的扬州早茶文化带动了餐饮消费的热潮,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0.64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年)的2363倍,年均增长11.1%。


创新开放成绩斐然



01 创新驱动赋能加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争做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全力打造“创新引领,产业兴旺”的好地方,先后创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2023年,扬州启动建设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布局设立域外创新中心11个。新招引科技型企业695家,新增省创新型中小企业811家。组织实施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6个。扬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种子创新研究院等建成投运。




02 对外贸易愈发活跃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的对外贸易有了新的发展。1958年成立了扬州市对外贸易公司。1976年国家批准扬州为全国首批十大出口商品基地之一。1978年以后,对外贸易一直为扬州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023年,扬州实现进出口总额150.27亿美元,其中出口121.16亿美元,分别是1990年的288倍和295.9倍,年均分别增长18.7%、18.8%。








03 招商引资厚积薄发

1984年,全市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扬州冈本有限公司落户。自此,扬州市对外开放掀开新篇章,外商投资项目从少到多、落户进程从慢到快、到资规模从小到大,利用外资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是1986年的117.6倍,年均增长13.8%。


烟花三月


04 开发园区攀高向新

1993年,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都经济开发区、仪征经济开发区、高邮经济开发区和宝应经济开发区分别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高新区的多层次开发园区发展体系已经形成。近年来,全市开发园区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2023年,全市11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3.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7.5%。





民生福祉日益改善



01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新中国成立初期,扬州居民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种植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从田间地头走向工厂商铺。改革开放以后,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成为了新趋势。进入新世纪后,扬州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民生“1号文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措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2023年,扬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6781元,是1978年的179.7倍,年均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488元,是1978年的370.4倍,年均增长14.0%。

02 教育卫生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坚实基础,普通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为两翼的规模适量、结构合理、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的教育格局。截至2023年,扬州共有幼儿园379所,小学185所,普通中学165所,普通高校8所。在园幼儿8.88万人,小学在校生人数23.76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17.36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11.70万人。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9%,义务教育入学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市县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全覆盖。截至2023年,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027个,其中医院10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8个。

>>>

03 文化建设推进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发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亮点,助力扬州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持续打造文化繁荣、文旅共兴的“好地方”。2023年,扬州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启动建设双宁运河世界遗产园和“十里外滩”项目。十二圩“江上盐都”、南河下历史街区入选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建成隋炀帝墓遗址公园,广陵“有盐”文化街区、文汇阁、马可·波罗纪念馆、淮扬菜博物馆全新开放。东关街、运河·盂城驿创成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城市书房获评全国全民阅读优秀项目。作为运河沿线人气最火爆博物馆之一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是扬州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项目。自2021年开馆以来,年均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这座古运河边“长”出的博物馆,如今已成热门打卡点。2023年该馆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04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1950年起,扬州地区行政区划历经多次调整。新世纪以来,随着邗江、江都撤县(市)改区,维扬区合并,生态科技新城和瘦西湖景区的成立,由高速路、动车、轻轨、铁路、机场等构建的城市大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扬州现代化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年)的6.7平方公里增加到2023年的312.27平方公里,扩大了45.6倍。城市交通更加便捷,连淮扬镇铁路全线通车,2023年全市公路里程数9687.36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308.04公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扬州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扬州科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大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扬州。在一项项实打实、硬碰硬的举措之下,“国家生态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2023年扬州获得全国首批“净塑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城市生态修复模范市”


75年砥砺革新,75年风雨兼程。

扬州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发进取、敢为人先,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争当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篇



策划&统筹:江苏统计

撰稿:扬州统计&扬州调查
责编:杜梅

审核:黄健

<
 往期回顾 
>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江苏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盐城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淮安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连云港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南通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苏州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常州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徐州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无锡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南京


发布统计数据 宣传统计工作

江苏统计和您在一起



















点赞 在看你最好看


江苏统计
统计数据发布,统计工作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