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宿迁

百科   2024-10-31 09:02   江苏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时光荏苒,见证了江苏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辉煌历程。75年初心不忘,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砥砺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此,江苏统计特设专栏,推出“数说江苏”特别报道,透过一组组数据,来看江苏75年的奋进之路。



“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润之城”

欢迎来到“醉美” 宿迁 

骆马湖似明珠闪耀

水天相接 波光潋滟

洪泽湖湿地如画卷舒展

芦苇轻舞 候鸟蹁跹

城市街区 高楼林立 街道宽阔 车水马龙

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

历史与未在此处交汇

七十五载风雨兼程,宿迁全市上下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树牢“早干的意识”,坚定“大干的决心”,保持“快干的节奏”,努力交出一份不负伟大时代、不负巨大关怀、不负殷殷重托的新答卷。

以奔跑姿态

谱写“年轻”宿迁新篇章

1996年建市以来,富有朝气的宿迁,作为江苏最年轻的设区市之一,利用“后发优势”,通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高的发展层次、更大的发展平台,实现了多项经济指标增幅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地级市之一。

站在新起点,宿迁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改革创新先行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生态大公园、全国文明诚信高地”,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宿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宿迁是一座产业兴旺

蓬勃发展的城市

综合实力“蝶变腾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9年突破3000亿元后,于2022年突破4000亿元。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8.07亿元,是1949年的4398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9.50亿元,是1949年的541倍;第二产业增加值1941.95亿元,是1949年的27737倍;第三产业增加值2066.62亿元,是1949年的9394倍。全国城市排名不断向前赶超。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经济快速发展,逐步迈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2023年,全国城市排名跃升至第68位,比建市初提升了78位。


宿迁是一座农产丰硕

农业兴旺的城市

产品产量“节节高升”。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群众“温饱”成为工作重点。1958年起全市推广“旱改水”,奠定了宿迁粮食生产的良好基础,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75年来,依托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千百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被科学种田、机收机种取代。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在2012年超400亿元,2016年超500亿元,2021年超600亿元,2023年达673.89亿元,是1949年的275.1倍;粮食总产量412.97万吨,是1949年的10.7倍;水产品总产量31.68万吨,是1949年的102.2倍。


农业生产“现代高效”。农产品产量显著提高,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供应。同时,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家庭农场等农业新特色快速发展。全市明确以“三群四链”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上规模、提能级、增效益。“宿有千香”赋能农业发展,打造了“霸王蟹”“蟹园米”等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拳头产品”,不断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


宿迁是一座工业崛起

产业升级的城市

工业经济“迅速崛起”。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玻璃厂”“宿迁化肥厂”“宿迁磷肥厂”等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奠定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基础。80年代后,乡镇工业异军突起,“耿车模式”就是这一时期闻名全国的首创。建市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加快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接轨”,拉开了企业改革大幕。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始终坚持“工业兴市、产业强市”不动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000户,达到2022户;2013年,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589.82亿元快速提升到701.18亿元;2023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614.18亿元,是1949年的32284倍。

产业层次“拾级而上”。宿迁以建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城市定位,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将产业体系优化调整为“615”产业体系,由新能源、高端纺织、绿色食品、机电装备、绿色家居、新材料六大产业集群,引领膜材料、晶硅光伏、激光光电、化学纤维等15条产业链,促进新兴产业集群突破。

宿迁是一座城乡发展
资本涌流的城市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解放初期,宿迁人民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投身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农村纵横交错的干支渠等农田水利网络初步建成,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贡献突出的工业企业迅速崛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工业、商品流通及教育医卫领域成为投资重点,一批国民经济的领军企业及重点单位如雨后春笋般在宿迁大地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在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突出改善民计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学校医院投入不断加大,居民小区、大型购物场所、商业街林林总总,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先后创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等各类称号。

各类投资“涨势如潮”。建市以后,在国家“扩大投资、启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城市交通、工业园区建设投入迅速增长,城市功能逐渐完善。徐宿淮盐高铁2019年建成通车,宿迁进入“高铁时代”,拓宽了对外交流渠道。潍宿高铁如期开工,连宿高速一期建成通车,迎宾大道、北京路快速化改造竣工投用,酒都路提升顺利推进,宿连航道加快建设,内外交通加速成环成网。不断增强园区引领力,全市现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持续深化南北合作共建,苏宿工业园区实现省考“十三连冠”。


宿迁是一座商贸繁荣
对外开放的城市

商贸领域“改革潮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个体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供销、物资、粮食等部门成为流通领域主角。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流通以及不少流通环节的“三多一少”的改革模式,为城乡市场注入了无穷活力。建市后流通领域发展更为迅速,先期有幸福路、中山路、义乌国际商贸城、金鹰、宝龙等商业集中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通过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加快培育街区经济、创新打造“酒都不打烊”夜经济品牌、组织发放政府消费券等举措,推动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在东、西部分别形成了万达、吾悦等城市商圈,促进消费提质扩容。聚力打造“电商名城”,成功举办六届运河电商大会,推动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202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7.39亿元,是1949年的5291.3倍。全市完成快递业务量7.29亿件,实现快递业务收入38.11亿元。





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新中国成立初期,宿迁主要出口商品山羊板皮、蜂蜜、薄荷油、白厂丝、手绣真丝被面等,均交由省进出口公司代为出口。80年代各地陆续建立外贸公司,茧丝绸、食用菌、蔬菜、罐头、地毯、服装、机械等不但由本市外贸公司出口,还确定了定点出口基地和企业。建市以后,宿迁实现了由间接出口向直接出口的历史性转变,自营出口企业从无到有,对外交流途径逐步拓宽,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持续统筹做好开放型经济,积极搭建银信企合作平台,引进太仓海运、新海丰、中远海运等近洋航线外贸船公司入驻,设立“提还箱点”。2021年,首条外贸近洋航线正式打通,实现“家门口”报关。持续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全市获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3个,海外仓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宿迁是一座金融赋能

财政充实的城市

金融供给 “坚实有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宿迁金融业基础十分薄弱,直至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迅猛,资金需求量与日俱增,金融体系才日益完善。1978年以来,我市金融机构调度资金规模逐步扩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显著增强。

财政收支“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宿迁市工商业极不发达,全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随着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状况逐年好转。尤其是建市以后,全市财政收入步入快速增长时期,收入结构不断改善,民生保障支出明显增多。


宿迁是一座矢志改革

砥砺前行的城市

宿迁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先后涌现出“春到上塘”“耿车模式”等先进经验和典型。近年来,宿迁又“闯”出了不少好经验,从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到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域试点,再到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一系列改革试点工作,推动着年轻宿迁实现一次又一次“跃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纵深推进,2021年以来累计新增国省级改革试点256项,213项改革做法获得省级以上肯定或推广,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市域案例。

乘势而上,厚积薄发。从敢为人先到乘势而上,宿迁在“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砥砺前行。让改革成为破解难题的现实路径,坚持问题导向和有解思维,着力以改革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以创新解决束缚社会活力的各种制肘。有效破解区位条件通达不畅,宿迁市域内高速总里程333公里,省道市域内总里程882公里,洋河大道、北京路、迎宾大道二期等建成通车,里程达67公里。


宿迁是一座生活幸福

民生改善的城市

居民收入“水涨船高”。75年来,宿迁用了前30年的时间基本解决了全市人口的温饱问题,又用了后45年的时间增强实力、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坚守将推动富民增收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初心,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全市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56元,是1949年的431.6倍;自2012年以来实现了20000元、30000元两次跨越。2023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79元,是1949年的822.6倍;自2012年以来实现了10000元、20000元两次跨越。生活水平“节节攀升”。2023年,全市恩格尔系数29.6%,比1996年下降27.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住宅面积46.9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8倍;农村人均住宅面积53.4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6倍。居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跨越。

完善100项“六补六提”民生实施项目规划、环评、用地审批、资金等要素保障机制,统筹构建破解结构性民生问题、办好普惠性民生实事、加强基础性民生保障体系,聚力以改革“力度”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意度指数持续性提升。2020年以来累计扩建中小学校70所,2023年扩建12所,2023年新增学位2.2万个。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按照“一院两区”模式运营管理,实行独立运营、独立考核、独立参加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宿迁市将在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支持成立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引入“科研法人”制度,充分授予科研团队参与成果应用转化。

岁月流转,75载波澜壮阔。

新征程上,宿迁将锚定既定目标、凝聚磅礴力量、坚持实干笃行、致力共同富裕、矢志多作贡献,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充沛的干劲,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
风云际会百舸争流,砥砺前行恰在今朝!




策划&统筹:江苏统计

撰稿:宿迁统计&宿迁调查

责编:杜梅

审核:黄健


<
 往期回顾 
>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江苏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泰州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镇江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扬州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盐城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淮安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连云港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南通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苏州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常州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徐州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无锡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南京


发布统计数据 宣传统计工作

江苏统计和您在一起



















点赞 在看你最好看


江苏统计
统计数据发布,统计工作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