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时光荏苒,见证了江苏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辉煌历程。75年初心不忘,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砥砺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此,“江苏统计”特设专栏,推出“数说江苏”特别报道,透过一组组数据,来看江苏75年的奋进之路。
欢迎来到“醉美” 宿迁
骆马湖似明珠闪耀
水天相接 波光潋滟
洪泽湖湿地如画卷舒展
芦苇轻舞 候鸟蹁跹
城市街区 高楼林立 街道宽阔 车水马龙
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
历史与未来在此处交汇
七十五载风雨兼程,宿迁全市上下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树牢“早干的意识”,坚定“大干的决心”,保持“快干的节奏”,努力交出一份不负伟大时代、不负巨大关怀、不负殷殷重托的新答卷。
以奔跑姿态
谱写“年轻”宿迁新篇章
1996年建市以来,富有朝气的宿迁,作为江苏最年轻的设区市之一,利用“后发优势”,通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高的发展层次、更大的发展平台,实现了多项经济指标增幅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地级市之一。
站在新起点,宿迁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改革创新先行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生态大公园、全国文明诚信高地”,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宿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宿迁是一座产业兴旺
蓬勃发展的城市
宿迁是一座农产丰硕
农业兴旺的城市
产品产量“节节高升”。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群众“温饱”成为工作重点。1958年起全市推广“旱改水”,奠定了宿迁粮食生产的良好基础,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75年来,依托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千百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被科学种田、机收机种取代。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在2012年超400亿元,2016年超500亿元,2021年超600亿元,2023年达673.89亿元,是1949年的275.1倍;粮食总产量412.97万吨,是1949年的10.7倍;水产品总产量31.68万吨,是1949年的102.2倍。
宿迁是一座工业崛起
产业升级的城市
工业经济“迅速崛起”。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玻璃厂”“宿迁化肥厂”“宿迁磷肥厂”等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奠定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基础。80年代后,乡镇工业异军突起,“耿车模式”就是这一时期闻名全国的首创。建市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加快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接轨”,拉开了企业改革大幕。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始终坚持“工业兴市、产业强市”不动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000户,达到2022户;2013年,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589.82亿元快速提升到701.18亿元;2023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614.18亿元,是1949年的32284倍。
各类投资“涨势如潮”。建市以后,在国家“扩大投资、启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城市交通、工业园区建设投入迅速增长,城市功能逐渐完善。徐宿淮盐高铁2019年建成通车,宿迁进入“高铁时代”,拓宽了对外交流渠道。潍宿高铁如期开工,连宿高速一期建成通车,迎宾大道、北京路快速化改造竣工投用,酒都路提升顺利推进,宿连航道加快建设,内外交通加速成环成网。不断增强园区引领力,全市现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持续深化南北合作共建,苏宿工业园区实现省考“十三连冠”。
商贸领域“改革潮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个体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供销、物资、粮食等部门成为流通领域主角。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流通以及不少流通环节的“三多一少”的改革模式,为城乡市场注入了无穷活力。建市后流通领域发展更为迅速,先期有幸福路、中山路、义乌国际商贸城、金鹰、宝龙等商业集中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通过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加快培育街区经济、创新打造“酒都不打烊”夜经济品牌、组织发放政府消费券等举措,推动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在东、西部分别形成了万达、吾悦等城市商圈,促进消费提质扩容。聚力打造“电商名城”,成功举办六届运河电商大会,推动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202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7.39亿元,是1949年的5291.3倍。全市完成快递业务量7.29亿件,实现快递业务收入38.11亿元。
宿迁是一座金融赋能
金融供给 “坚实有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宿迁金融业基础十分薄弱,直至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迅猛,资金需求量与日俱增,金融体系才日益完善。1978年以来,我市金融机构调度资金规模逐步扩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显著增强。
宿迁是一座矢志改革
宿迁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先后涌现出“春到上塘”“耿车模式”等先进经验和典型。近年来,宿迁又“闯”出了不少好经验,从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到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域试点,再到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一系列改革试点工作,推动着年轻宿迁实现一次又一次“跃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纵深推进,2021年以来累计新增国省级改革试点256项,213项改革做法获得省级以上肯定或推广,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市域案例。
乘势而上,厚积薄发。从敢为人先到乘势而上,宿迁在“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砥砺前行。让改革成为破解难题的现实路径,坚持问题导向和有解思维,着力以改革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以创新解决束缚社会活力的各种制肘。有效破解区位条件通达不畅,宿迁市域内高速总里程333公里,省道市域内总里程882公里,洋河大道、北京路、迎宾大道二期等建成通车,里程达67公里。
宿迁是一座生活幸福
民生改善的城市
居民收入“水涨船高”。75年来,宿迁用了前30年的时间基本解决了全市人口的温饱问题,又用了后45年的时间增强实力、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坚守将推动富民增收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初心,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全市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56元,是1949年的431.6倍;自2012年以来实现了20000元、30000元两次跨越。2023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79元,是1949年的822.6倍;自2012年以来实现了10000元、20000元两次跨越。生活水平“节节攀升”。2023年,全市恩格尔系数29.6%,比1996年下降27.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住宅面积46.9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8倍;农村人均住宅面积53.4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6倍。居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跨越。
岁月流转,75载波澜壮阔。
撰稿:宿迁统计&宿迁调查
责编:杜梅
审核:黄健
发布统计数据 宣传统计工作
江苏统计和您在一起
点赞 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