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刊发学校党委书记袁蓉署名文章: 挖掘红色文化“富矿” 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教育   2024-11-29 18:04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1月29日,《光明日报》刊发了学校党委书记袁蓉的署名文章《挖掘红色文化“富矿” 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文章展示了学校通过多种措施,如弘扬优秀传统、用活本土红色资源、厚植技能报国情怀等,全面提升了“大思政课”的建设质量,并显著增强了立德树人的成效,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全文如下


在诗仙故里、中国(绵阳)科技城,有着一所具有90余年办学历史的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学校始终秉持“重德 精业 求实 创新”校训,坚持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以现代职教理念大力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政治底色和高职特色相结合,充分挖掘“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三线精神等红色文化“富矿”,全面赋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思政课”建设,促进学生德技并修,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绵职”特色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弘扬学校优良传统  涵养学生优秀品质

1933年,章继南先生怀抱实业报国志向,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依宿迁中学之基创办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后因战事,辗转湖北、重庆多地办学。1944年3月,冯玉祥来校给师生作宣传抗战的报告,鼓励师生走技能报国之路,为学校留下了“收复失地”的题词。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国家建设,学校先后搬迁至四川雅安、绵阳,最后扎根于中国(绵阳)科技城。

兴学近百年来,虽遭流离之艰,几迁校址,数易校名,但先辈爱国图强之愿薪火相承、弦歌不辍,“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和“家国情怀、奉献社会”的优良传统也逐渐积淀成为学校得天独厚的思政育人“富矿”。参观校史馆、开展校情校史专题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已成为校史思政教育“重头戏”。学校定期邀请杰出校友回母校给学生讲述奋斗历程与人生感悟,鼓励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树立家国情怀和奋斗决心。

学校历史沿革图

学校校史馆

学校以实业报国、技术成才为主线,从高校“育人”本质要求和高职教育承载的历史使命出发,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统筹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大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党政工团、杰出校友共同构建“绵职”的精神家园,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思政育人大格局、大场域。

学校邀请杰出校友来校开展专题讲座

“两弹一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挂牌成立




用活本土红色资源  筑牢学生信仰之基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科技城”,是“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等伟大精神的重要发祥地。得地利之便,润精神之真——学校勇挑责任使命,坚持用好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全力传承弘扬这些具有绵阳印记的伟大精神。

学校与绵阳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共建研究平台、骨干队伍、培训基地、实践基地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等单位合作共建学风思政孵化实践培育基地,以学风培育、管理、评估诊改体系为主线,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学风思政”人才培育模式;与“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深化校校合作、推进协同育人,助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育人资源;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共建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党情怀、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团结奋斗的“向心力”,提高育人实效。

学校与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签订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议

学校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签订“2118”学风思政教育(培育)孵化基地战略合作协议

为积极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学校立足实际,在统一内容的基础上,强化职业性、体现行业性,以“政治底色、职业本色、行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精准供给。实施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积极引入绵阳红色故事、先进人物事迹、优秀案例,尤其是用邓稼先、于敏、王淦昌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

我校师生参加第三届科学家精神学术研讨会

为讲好地方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学校成立“理响绵职”宣讲团,打造“党政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教师深入讲、专业课教师融会讲、辅导员和团总支书记广泛讲、学生骨干经常讲”的校园宣讲矩阵,将“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伟大精神融入宣讲内容,线上和线下宣讲覆盖人员1.4万余人。同时,还结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情景宣讲《记忆里的“两弹一星”》进校园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深入挖掘和弘扬绵职精神谱系,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

“两弹一星”精神进校园情景宣讲活动走进我校

为传承和弘扬好地方优秀红色文化资源,学校成立涪江流域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被批准为绵阳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积极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开展研究。同时,学校还成立了“两弹一星”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研究工作室,围绕“建设一批课程资源、培育一批示范课堂、打造一批优质讲座、立项一批科研项目、录制一批优秀视频、开展一批实践教学”的目标,着力构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学生喜爱的思政资源库,推进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志气骨气底气。

学校召开思政课建设工作调研座谈会

学校举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

为充分开发活化地方优秀红色文化资源,学校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着力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积极开展“红色研学、铸魂育人”系列活动,每年组织学生4000人次到“两弹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基地讲解员、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同上一堂课,引导学生深化对“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长征精神的理解。同时,与基地单位合作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制作、红色讲解员大赛等活动,积极打造学习和宣传“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优质作品,激发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热情。学生作品《忆烽火岁月 奋力拼搏成就梦想》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三等奖。

学校师生代表前往北川“5·12”特大地震纪念馆及地震遗址进行参观学习

学校作品在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获奖




厚植技能报国情怀  照亮学生事业之路

学校深入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全覆盖工程,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大战略。依托红色精神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立项建设《“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研究》等一批省部级教学改革科研项目,研究建设绵职特色系列“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形成特色成果。

从2019年开始,学校立项建设课程思政课程158门、示范专业33个、示范团队30个;孵化省级示范课程11门、示范专业2个、示范团队1个。将工匠精神、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材建设中,已推出《实用电机拖动维修技术》《机械制图》等系列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同时,精准对接科技城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建筑材料工程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等六大优势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满足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学校根据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教学目标中,除融入行业、产业、企业文化教育元素外,还全面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依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功能,明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加大主体供给。公共基础课程重点建设了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根据各自特点,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改革创新”的工匠精神;实践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我校教师团队在2023年四川省职业院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并晋级国赛

如今,在“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伟大精神的引领下,学校的思政教育呈现出家国情怀和感恩奋进两个鲜明特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绵阳、成都、重庆等地的用人单位满意率近100%。同时,学校已累计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重点军工科研单位输送百余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有杰出人才已成长为国家级或省级技术能手,获得全国或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为学生树立了良好学习榜样,更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做了生动诠释。

我校校友向明朗荣获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校校友蒋凌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我校学子在第十八届“振兴杯”大赛学生组斩获金奖

我校师生与涪江流域川渝九地技师同台竞技斩获佳绩

我校学子荣获2022年“中行杯”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控制赛项一等奖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融媒体中心

制作|融媒体中心

初审|杨智雯

复审|刘晨晨

终审|文泽浩

投稿邮箱|myptrm@163.com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服务师生、服务社会,办人民更满意的高职学院。欢迎关注,欢迎订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