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稀土纳米材料在脑肿瘤成像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尹娜, 王樱蕙*, 张洪杰*
文章链接:http://yyhx.ciac.jl.cn/article/2024/1000-0518/1000-0518-2024-41-3-309.shtml
DOI:10.19894/j.issn.1000-0518.230308
研究背景
研究内容
脑肿瘤是最致命的疾病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导致其预后差、复发率高,患者5年生存率低。因此,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非侵入性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以获得脑肿瘤的解剖结构和信息,实现精准的早期诊断,并开发新型高效的治疗方式,以及诊断、治疗一体化的新范式。稀土纳米材料(Rare earth-based nanoparticles, RENPs)因其独有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输送、肿瘤治疗和生物成像等领域。RENPs具有独特的光学、磁学特性和高X射线吸收能力,可通过荧光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对脑肿瘤进行高分辨率成像。RENPs的发射光可调谐,特别是其近红外第二生物学窗口(Second near-infrared, NIR-Ⅱ,1000~1700nm)的发射具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低的背景荧光干扰,适合用于荧光成像探针及光响应性治疗的光刺激。重要的是,RENPs还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表面易功能化等特点,可与抗体、肽和药物等生物大分子结合,以增强穿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能力,有利于靶向治疗和高对比度成像。因此,本综述重点介绍了RENPs在脑肿瘤成像和治疗领域的设计策略和应用,最后探讨了RENPs在肿瘤诊疗领域现有的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图文速读
图1 常用Ln3+的简化能级图以及典型吸收和发射波长
要点:稀土元素通常是指周期表中从镧(La)到镥(Lu)的15种镧系元素以及钪(Sc)和钇(Y),镧系元素具有相似的电子构型,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组态为[Xe]4f n5d m6s2 (n=0~14;m=0或1)。非镧系的钪(Sc)和钇(Y)元素,虽然没有4f电子,但其最外层电子组态为(n-1)d1ns2,并且由于镧系收缩,使得镝(Dy)和钬(Ho)的三价的离子半径与Y相近,因而Sc和Y与镧系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RENPs中,稀土元素通常处于最稳定的氧化态Ln3+,基态电子组态为[Xe]4f0~14。除了光学惰性的La3+([Xe]4f 0)和Lu3+([Xe]4f14)外,其它Ln3+的4f电子均未占满4f轨道。未充满的4f轨道受到外层5s25p6电子的屏蔽作用,这使得4f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线性发射峰较为尖锐并且4f-4f跃迁受晶体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稀土元素的4f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f-f跃迁和f-d跃迁)发射出接近30000条可观测到的谱线,其荧光发射范围覆盖紫外光-可见光(UV-Vis)到近红外光区域,图1列举了常用Ln3+的简化能级图以及典型的吸收和发射波长。此外,稀土离子电子能级具有许多亚稳态,但这种自发跃迁是禁阻跃迁,所以它们跃迁的几率很小,因此激发态的寿命就很长。综上所述,稀土发光材料具有一系列独特特性,如荧光寿命长、抗光漂白、斯托克斯/反斯托克斯位移大、发射光谱带窄及光化学稳定性高。其中,长荧光寿命使时间分辨技术成为可能,将RENPs用于时间分辨成像可以减少背景发光的影响,大幅提高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抗光漂白性使体外和体内发光长期稳定,从而获得可靠、准确的结果。大斯托克斯位移消除了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之间的重叠,避免了能量转移导致的荧光效率降低,窄带发光使得色彩纯度高。
镧系元素从La(Z=57)到Lu(Z=71)的高原子序数元素表现出很强的X射线吸收和散射能力,当肿瘤区域累积足够的X射线能量时,这些异常组织比正常组织更容易受到辐射损伤,此性质使稀土元素可作为潜在的X射线放射增敏剂用于放射治疗。除了稀土元素的放射治疗增敏作用外,稀土纳米粒子通常还可应用于CT成像,这是因为稀土元素具有较高的K边值和良好的X射线衰减特性。在过去的20年里,CT成像是医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成像技术之一,这是因为它具有成本效益高、图像操作简便、分辨率高和穿透组织深等优点。使用CT造影剂可以进一步提高相关区域的成像清晰度。其中,以Ln系为基础的纳米粒子被认为是在临床上很有前景的CT造影剂。
稀土纳米材料脑肿瘤的生物成像
脑肿瘤的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被公认的安全有效的非侵入性诊断工具,用于获得高空间分辨率的脑部成像,从而有利于脑肿瘤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可视化和立体定向手术。造影剂(CA)的使用有助于增强脑部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效果。然而,临床认可的低相对分子量钆(Gd)螯合物造影剂(如Gd-DTPA和Gd-DOTA)在检测脑部肿瘤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因为它们会被肾脏快速代谢清除,导致在肿瘤部位的浓度不足,从而显示出相对较低的对比效果。除了体内循环寿命短外,非靶点特异性和较差的BBB通透性仍然是Gd基造影剂临床应用的挑战。
为了克服上述难题,Park等通过在O2气流下回流三丙二醇中的Gd(Ⅲ)离子前体,合成了直径约为1nm的超小Gd2O3纳米粒子,它在水分散液中的T1弛豫率为9.9L/(mmol·s),远高于市面商用的钆(Ⅲ)螯合物。由于脑肿瘤区域的BBB遭到部分破坏,使得超小Gd2O3纳米粒子可以相对容易地穿过BBB。Faucher等高效制备了聚乙二醇(PEG)包被的超小Gd2O3纳米粒子(平均直径=1.3nm),它的r1值高达14.2L/(mmol·s),用它标记完细胞后一起植入大脑,实现了标记细胞的可视化。超小型Gd基纳米粒子的高比表面使Gd3+可有效改变水质子的纵向弛豫,从而显著提高了成像对比度。
通过无机纳米粒子造影剂的表面修饰增强材料BBB的通透性已证明会改善脑MRI的效果。Gu等开发了一种PEG包覆、氯毒素共轭的Gd2O3纳米颗粒(CTX-PEG-Gd2O3 NPs)。PEG涂层可改善生物相容性,氯毒素共轭使该材料成为胶质瘤特异性MRI造影剂。同时提高材料BBB渗透性和肿瘤靶向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Shen等将乳铁蛋白(LF)和RGD二聚体(RGD2)共价接枝到Fe3O4/Gd2O3杂化纳米粒子上,实现BBB穿透和肿瘤靶向。在原位脑肿瘤模型中,纳米粒子得益于LF介导的转胞吞作用轻松穿过BBB。当此杂化纳米粒子与肿瘤细胞膜上过表达的整合素αvβ3(RGD2受体)结合后,杂化纳米粒子被脑肿瘤细胞进一步内化。该材料具有高达56.57L/(mmol·s)的r1值,是一种用于原位胶质母细胞瘤的高对比度的T1造影剂(图2a)。
除了钆基纳米粒子外,通过掺杂钆离子也能赋予纳米材料作为MRI造影剂的能力。Shao等报道了一种掺杂Gd的MnCO3纳米粒子,其纵向弛豫度为6.81L/(mmol·s),其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是理想的MRI造影剂。Li等制备了一种新型白细胞介素13氨基包被的钆金属富勒烯纳米颗粒,其笼状表面带有带正电荷的氨基可与白细胞介素-13多肽结合,实现对原位脑胶质瘤的靶向作用。该纳米粒子的r1弛豫值高达101 L/(mmol·s)(1.4 T),确保了它在低浓度下对原位胶质瘤的强大MRI造影能力。Zhang等制备了超小T1-MR型纳米探针(NaGdF4-TAT),其具有高纵向弛豫率(8.93L/(mmol·s)),特别适用于T1加权磁共振成像。通过HIV-1转录激活因子(TAT)多肽介导,近95%的过继性T淋巴细胞被超小NaGdF4-TAT纳米探针标记,在标记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NaGdF4-FITC。在原位GL261胶质瘤模型中,静脉注射1×107个标记T细胞,24 h后通过T1加权磁共振成像灵敏地追踪标记的过继性T细胞集群(图2b)。这为未来胶质瘤患者的图像引导个性化免疫疗法治疗奠定基础。
脑肿瘤的荧光成像:荧光成像具有采集时间快、仪器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时空分辨率高和反馈速度快等特点,在脑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过去的50年中,传统可见光区(400~700nm)和近红外一区(NIR-Ⅰ,700~1000nm)的荧光成像研究得到蓬勃发展。然而,由于这2个光谱区域的组织吸收和散射较强,荧光成像在颅内脑肿瘤高分辨率成像的应用方面一直受到穿透深度的限制。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可见光和近红外一区相比,基于NIR-Ⅱ的荧光成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少的热损伤、更深的穿透深度和更低的组织自发荧光。它可以在低于10 μm的分辨率下达到毫米级的深度并获得高保真度图像,无需开颅即可实时可视化大脑。目前,已广泛开发出应用于肿瘤检测、血管成像和脑损伤监测的小分子、等离子体纳米颗粒、半导体量子点和有机半导体聚合物等具有发展前景的NIR-Ⅱ荧光探针。但将这些荧光探针应用于原位脑肿瘤的成像诊断仍受到了几大挑战的限制,包括缺乏可调的发射波长和高荧光量子产率的高性能荧光探针,以及探针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等问题。作为下一代体内荧光成像的有前途的纳米探针,RENPs具有窄发射带宽、长荧光寿命、优异的光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和易于表面改性等优点。特别是,它们丰富的能级跃迁允许通过改变掺杂的离子种类来调节NIR-Ⅱ发射。
掺杂Er3+的RENPs在1500nm左右有特征发射峰,是目前最常见的NIR-Ⅱ荧光探针。Zhu等制备了Er基RENPs并通过优化核壳结构和外壳厚度来增强其NIR-Ⅱb(Near-infrared-Ⅱb window, 1500~1700nm)荧光,从而在980nm激光以最低功率密度(40mW/cm2)激发下进行体内成像。用M2pep多肽功能化此RENPs后,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了其对M2型巨噬细胞显著的靶向能力,并且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动态评估胶质瘤的进展和预后(图3a)。Wang等构建了脑肿瘤细胞膜包被的Er3+掺杂纳米颗粒(CC-LnNPs)用于脑肿瘤NIR-Ⅱb荧光成像和手术导航。脑肿瘤细胞膜的包被赋予了CC-LnNPs免疫逃逸、穿越BBB和同型靶向的能力(图3b)。CC-LnNPs可清晰显示脑肿瘤边界,在NIR-Ⅱb荧光的引导下实现了小尺寸的胶质瘤组织切除(大小<3mm,深度>3mm)。虽然RENPs是理想的脑部肿瘤成像造影剂,但Ln3+离子的吸收截面极小,严重影响了其生物成像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通过具有大吸收截面的有机染料和具有高消光系数的量子点(来增强光子吸收,提高RENPs的发光效率。Ren等设计了Er3+-Ce3+-A3+(A=Yb,Ho,Tm)能量级联的体系并制备了一系列下转换纳米颗粒。然后,利用一种新型的染料刷聚合物(Dye-BP)捕获808nm激发光子将光子转移到Er3+离子的4I9/2态,使得Er-DCNPs-Dye-BP的NIR-Ⅱ发射增强了675倍。根据该探针的荧光轮廓测量的胶质瘤宽度大小与T2加权磁共振成像的大小非常接近,证明了其用于荧光成像的临床潜力。
图3 (a) NIR-Ⅱb的EDBM-8.4纳米探针用于体外和体内原位GBM的M2型TAMs靶向成像的示意图以及静脉注射EDB-8.4纳米探针和 EDBM-8.4纳米探针后,在有/无FUS下的小鼠原位GBM的T2加权MR和NIR-Ⅱ荧光成像;(b)脑肿瘤细胞膜包被 RENPs 的制备过程示意图和其在脑肿瘤成像和手术导航中的应用,以及小鼠体内荧光成像和手术的结果
虽然基于Er3+的RENPs具有优异的NIR-Ⅱ荧光成像性能,但典型的Yb3+敏化纳米晶体需要980nm的激光来激发。然而,生物组织中的水分子对980 nm光有较强的吸收,是800nm处光的24倍,这会降低激发效率,并对正常细胞和组织造成热损伤。相比之下,Nd3+对800nm左右光具有高吸收系数,可以被808nm激光器激发,而水对808nm吸收很弱。由于Nd3+基RENPs在1064nm(4F3/2→4I11/2)和1340nm(4F3/2→4I13/2)展现出的NIR-Ⅱ发射被广泛研究用于NIR-Ⅱ荧光成像。Liu等报道了一种用近红外染料IR-808和生物相容性聚合物修饰的Nd基核壳结构的RENPs(NaNdF4@NaLuF4/IR-808@DSPE-PEG5000)。NaLuF4惰性壳层的引入可以减少表面缺陷和增强荧光发射。由于Nd基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和IR-808的发射光谱存在明显的重叠,将IR-808吸附到纳米颗粒后,激发态能量有效地从染料转移到Nd3+。实验结果显示,NaNdF4@NaLuF4/IR-808地NIR-Ⅱ荧光强度比NaNdF4纳米粒子的裸核高10倍。最终制备的RENPs在聚集超声技术的辅助下穿过BBB,在1340 nm发射波长下成功检测出原位胶质母细胞瘤(图4a)。Lv等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核壳结构YVO4∶Nd@MnO2纳米粒子,用于原位胶质瘤的NIR-Ⅱ荧光/MRI双模态成像。YVO4∶Nd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NIR-Ⅱ荧光性质,可作为血管和胶质母细胞瘤成像的理想NIR-Ⅱ荧光探针。MnO2外壳在TME中释放游离的Mn2+,以进行T1-MRI,纵向弛豫率为9.97 L/(mmol·s)。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的乳铁蛋白(LF)可以特异性结合胶质瘤细胞过表达的乳铁蛋白受体,这可以帮助纳米颗粒穿过BBB。该YVO4∶Nd@MnO2纳米颗粒通过双模态成像获得了更准确的大脑成像信息(图4b)。
Jin等制备了负载Gd3+-DOTA的NaYF4∶Yb/Er/Tm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Gd),用于胶质母细胞瘤的MR/UCL双模态成像。300MHz下UCNP-Gd的r1值高达12.741L/(mmol·s),且在深红色区域有强烈的上转换发光。在UCNP-Gd上进一步修饰RGD,以特异性识别U87MG细胞。该RENPs可以在术前描绘出胶质母细胞瘤的边界,并通过MRI/UCL成像指导胶质母细胞瘤的手术切除。最近Ni等在掺杂Gd的NaYF4∶Yb/Tm/Gd@NaGdF4纳米粒子上同时实现了MRI和荧光成像。Gd3+的引入提供了高对比度MRI。同时,Tm3+在980 nm激发下显示出很强的UCL。然后,将PEG和angiopep-2肽偶联到NaYF4∶Yb/Tm/Gd@NaGdF4纳米粒子上,使其分别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和BBB通透性(图5a)。此纳米探针实现了胶质母细胞瘤的术前诊断和术中定位,其效果优于临床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Gd-DTPA和荧光染料5-氨基乙酰丙酸(5-ALA)。在另一项研究工作中,该团队制备了掺杂Ho3+离子的NaYbF4 UCNPs。由于Ho3+和Yb3+的横向弛豫时间短、有效磁矩大且较高的X射线吸收系数,因此可分别用于T2加权磁共振成像和CT成像。结合该RENPs的上转换发光,可实现三模态MRI/UCL/CT成像。
图5 (a)胶质母细胞瘤小鼠在静脉注射ANG/PEG-UCNPs前和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的体内T1加权磁共振成像,以及胶质母细胞瘤小鼠大脑的体外荧光图像;(b)生物功能化多层纳米颗粒(LnNP@DSPE-PEG-DBCO)用于肿瘤双模态成像的示意图,以及胶质母细胞瘤小鼠在不同时间点的T1加权磁共振成像和NIR-Ⅱb荧光成像评估
图6 (a) Gd2O3∶Nd3+基纳米材料用于原位胶质瘤的MRI成像以及NIR-Ⅱ荧光成像,并在荧光成像指导下进行手术切除;(b) Er-DCNPs-Dye-BP-ANG的设计、发光机制和生物医学成像应用示意图,以及在NIR-Ⅱb荧光成像指导下进行原位胶质瘤手术切除的评估
图7 稀土纳米闪烁体 LaF3∶Ce 的制备示意图,以及在脑肿瘤放射治疗增强作用
图8(a)六瓣纳米板的结构示意图和能量传递机制。以及NIR-Ⅱ荧光成像引导six-petals@RB的PDT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小鼠;(b)在小鼠 GBM 模型中植入UCNPs用于无线近红外光导PDT治疗的概念,以及UCNPs植入物的microCT成像结果和PDT的有效性
结论与展望
详细讨论了RENPs的构建策略及其在脑肿瘤成像和治疗领域的应用。RENPs具有优异的磁性、独特的光学特性和较高的X射线吸收系数,是MRI、荧光成像和CT的理想造影剂。一方面,单一RENPs可实现多模态成像,提供高空间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脑肿瘤结构信息。另一方面,RENPs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手术切除、放射治疗、PDT、PTT和气体治疗用于脑肿瘤治疗。
虽然RENPs在脑肿瘤诊断和治疗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但关于RENPs的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想要在脑部疾病诊疗中实现预期的临床转化,仍存在如下挑战:1)RENPs在水溶液中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强度仍然很低。为了提高RENPs的光学性能,需要进一步优化合成方法和设计开发更高效的结构调控策略。2)目前大多数的RENPs依赖于NIR光激活,但依旧不可避免地会消耗部分激发光。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激发波长位于NIR-Ⅱ区的新型RENPs,以获得更清晰、更精确的图像。3)提高RENPs跨BBB的高效率和无创递送仍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通过聚焦超声辅助技术暂时性打开BBB的递送方式会对大脑造成损伤。因此,进一步探索其它安全高效的穿越BBB的手段,如细胞穿透肽/细胞介导的脑部递送和受体介导的BBB渗透是至关重要的。4)脑肿瘤的高度缺氧、高侵袭性、耐药性和免疫抑制等肿瘤微环境特点是限制疾病治疗的关键,因此,还有待进一步设计研发具有调节肿瘤微环境的RENPs。此外,开发肿瘤微环境响应型的RENPs是提高治疗特异性,减轻副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5) RENPs的长期生物毒性和体内代谢问题还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对于RENPs的生物安全性评估主要通过小鼠实验评估其短期毒性,但极少的研究涉及到材料的长期毒性。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着重考虑RENPs在生物机体中吸收分布和代谢等的问题上。
总之,RENPs在脑肿瘤成像和治疗领域的应用还任重而道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多学科的合作与探索,相信RENPs在该领域将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