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最后“几千米”的“水下行军”
——美国“海豹”突击队水下输送平台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
美国各军种拥有名目繁多的特种作战部队,其中,“海豹”突击队是美国海军特种作战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军水下作战力量的“核心要素”之一,在美国历次战争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杀手锏”的作用。“海豹”突击队全称为海军三栖突击队,其英文名称为SEAL(海豹),来自于SEA(海洋)、AIR(天空)以及LAND(陆地)的缩写,也称为蛙人部队(以下简称为:蛙人)。为提高水下作战能力,美国海军非常重视蛙人水下输送平台的研发和运用。
一、发展背景
二、美国蛙人水下输送装备发展运用现状
美国是目前该类装备的研发“领跑者”,具有体系全面、技术先进、实战运用经验丰富的优势。目前已形成一个品类众多、功能各异的蛙人水下输送装备“家族”。主要有:
蛙人运载器是美国海军蛙人的主要装备之一,它是一种以潜艇、水面舰艇为母船的水下特种作战输送装备。按尺寸分,蛙人运载器可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类;按蛙人是否接触海水等标准来划分,又可分为干式、湿式和水面/水下蛙人运载器等。小型蛙人运载器大多是湿式的,大型蛙人运载器既有湿式也有干式。
小型蛙人运载器(DPV)通常在1米左右,采用电动螺旋桨或者泵喷动力,可以搭载1至2个蛙人,最大航速3至6kn。其特点是便携易用,但无法用于超远距离渗透作战。
DPV的生产使用主要集中在美俄两国,其中,美国研制生产的DPV尤其之多。主要包括Farallon公司的MK-7/MK-8系列、STIDD公司的DPD和Submerge公司的Scooters/UV-18/UV-26/UV-38等,美国海军主要装备前三者。虽然样貌上有所区别,但基本组成结构是相似的。作为辅助蛙人潜行的小型推进装置,美国的DPV一般可运载1~2人,重量30~200kg,长度0.6~2.5米。构造上使用重型聚乙烯、玻璃纤维和铝合金打造,动力主要包括铅酸、镍氢或锂离子电池三种,相应的受不同动力系统的影响,最大航程在3~13公里不等,最大潜深超过150米。最大航速可达3~6kn,续航时间超过3小时,部分高端产品还具有无级变速功能,强化了航行机动性。
蛙人输送艇(也可称为蛙人大型运载器),指输送蛙人特种作战分队或一个班组规模蛙人的较大型水下输送平台,按照蛙人在水下的输送形式可分为湿式蛙人输送艇(SDV)和干式蛙人输送艇(DCS)两类,根据推进模式又可分为水下输送艇和水面/水下混合输送艇两类。
当前美国海军装备的湿式蛙人输送艇(SDV)是美国海军水面战研究中心于1975年启动研制的MK-8 Mod1,它也是目前是美英两国蛙人的主力装备,其中,美海军的保有量在15艘左右。全长6.7米,艇身横截面呈矩形,可搭乘6名全副装备的特战队员,其中2名为驾驶员,4名为乘员。Mk8 Mod.1用铝合金制和玻璃钢制成。电动机利用银锌蓄电池供电驱动五叶螺旋桨,续航力可达36海里(速度6kn时)。在采用锂离子蓄电池的情况下,续航力可提高到56海里,而速度能达到9kn。工作潜深为6米。Mk8 Mod.1运载器的设备包括:领航声呐及通信设备等,所有电子设备布置在水密容器内。
Mk8 Mod.1运载器装备2个压载容器(用于紧急上浮和在水下保持零浮力)、集体呼吸系统。当水下输送工具达到4.5米等深线,触及硬底,战斗蛙人利用单兵呼吸器和脚蹼独立游至岸边。Mk 8 Mod.1可通过潜艇和大型运输机从海上布放。
执行任务时,一般由核动力攻击潜艇或者巡航导弹核潜艇背负携带,蛙人通过设置在甲板的干式甲板掩蔽处(Dry Deck Shelter)进入舱内,驾驶该艇靠近敌方港口或海岸,近至极限距离时可将艇沉底,随后蛙人在DPV帮助下潜游至目标位置,完成任务后乘坐SDV返航。
随着蛙人的投放距离大幅度延长。这时,美军考虑为蛙人提供干燥温暖的环境,以利于蛙人到达目的地前保存体力。为此,美国海军推出了干式大型蛙人运载器(ASDS),它又被美国称为“高级海豹输送系统”。
美国海军“高级海豹输送系统”于2003年投入使用,主尺寸20m×2m×2.5m,重55吨,最大航速8kn,最大航程125海里,乘员2人并可携带16名特战队员。具有“干式航渡、湿式出舱”的特点。
ASDS搭载的先进声纳系统以及独有的光电系统(桅杆)可以使特战队员进行详细的水下态势分析,并可提供登陆渗透前对敌海岸情况进行监视的能力。受到成本高昂的影响,2008年美国海军和海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停止了该项目,取而代之的是干式战斗潜航器(DCS:Dry Combat Submersibles),DCS在壳体、机械和电子三个部分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力求为海豹突击队打造更加高效的军事运用能力而成本可控的干式水下作战艇。DCS的设计目标是搭载2名领航员,以及最多8名装备齐全、执行潜航任务的特战队员。该潜航器长12米,高2.5米,横梁长2.2米,重28吨,作业深度100米。在完全潜入水下并使用标准电池的情况下,以5海里/小时(9.2千米/小时)的速度,可航行距离为66海里(122.2千米)。该潜航器的特性是配置一个锁进/锁出系统,允许特战队员在潜航器完全潜入水下时进出该潜航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被发现的概率。
针对实战过程中出现的隐蔽和速度间的矛盾,美国STIDD公司研发出水面/水下多功能作战输送艇(MRCC),它能在水面、半潜和水下三种航行模式间自由切换,MRCC长9.91 m,宽2.31 m,高1.68 m,作战深度20米,在低威胁区使用水面航行可以以32节的速度行驶200海里,进入战区后半潜或完全潜入水下,以5节的航速可以航行40海里。采用分舱段设计,载重达1吨或是8~10名蛙人,并在装备舱配有2~3部DPV、卫星通讯器材和无人水下航行器等其他支持装备。除此以外,大载荷和多用途也是它的特点。此外,美国Marine HSPD公司推出的Hyper-sub引起美国海军陆战队特种部队的关注,HyperSub首先是一艘快艇,可以部署在几乎任何码头、海滩或其他典型部署地点。在海面上只需扳动几个开关,HyperSub就能潜入水下。
HyperSub长13.7米,排水量约13.6吨。在两台Innerspace电动推进器的驱动下可以在水下以每小时9.6公里的速度潜行,艇上的电池和生命支持系统能维持平均12小时的水下作业,电池耗尽后还能以半潜方式用柴油发动机继续航行,同时为电池充电。该艇额外携带了微型鱼雷和水雷,能够为特种部队提供火力掩护和执行水雷战任务。
HyperSub采用模块化设计,由航海组件和干舱组成。航海组件包括四个主要部件:压舱物、发动机、电池和潜水舱。
在可预见的未来,MRCC模式的蛙人输送艇将成为各国发展中远程水下投送力量“标杆”。
为了更好遮蔽和输送湿式蛙人输送艇(SDV),美国还研制了干式甲板接送舱(DDS),主要由攻击型核潜艇和改装的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来携带,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蛙人从干区(母舰)到湿区(运输艇)的切换。DDS由通用动力公司电船分部研制,长11.6米,直径2.7米,重30吨,可以用C-5战略运输机运送。DDS自身没有动力,需由核潜艇携带,其通常以单独或并列的方式固定在核潜艇指挥围壳后方。DDS分为三个舱室:最前方是圆柱形装载舱,用于装载一艘“海豹输送载具”(SDV);中间球形舱室为指令舱,该舱有个接口与核潜艇相连,用于人员出入核潜艇;最后面的氧舱,用于辅助减压和简单救治。DDS的主要用途是方便特战队员进出核潜艇,减少特种队员的战斗准备时间。DDS可携带一艘湿式蛙人输送艇(SDV),在威胁不大的情况下,DDS可以不用携带SDV,其用于装载SDV的装载舱可容纳20名特种队员,以直接投送的方式投送特战队员。DDS为水密耐压结构,外形为两端呈半球形的圆柱体,状似一个大号锅炉。舱体采用与洛杉矶级核潜艇耐压壳体一样的HY-80钢,还专门有内肋骨加强。舱内有注排水系统、供气系统与水下照明装置,还装有可收放的导轨
三、未来发展方向
美海军认为,当前,美海军特种作战部队正处新的“转型期”,首先是任务职能由过去的“受援部队”转型为“支援部队”,正在“回归海上任务本源”,重点任务由过去的“反恐”转向对付“技术娴熟”的地区潜在对手,并随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局部冲突,另外,作战区域由过去中东地区转向印太地区,因此,新形势对美海军蛙人部队的人员素质、训练强度、装备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美国海军强调应该增强蛙人部队的在未来“联合作战”中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装备建设上要提高蛙人的“力量投送”能力,确保将蛙人在“正确的时间”投送到“正确的地点”,为此,美国正在不断改进蛙人平台装备的性能,其未来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受水下环境的影响,水下通信一直是世界各国海军的“难点”,但是,水下通信对于蛙人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蛙人水下行动的成败,在目前美军海军联合作战的“大版图”上,水下蛙人是重要“版块”之一,也是一个重要信息“节点”, 没有优质的通信,蛙人有可能变成“瞎子、聋子”,其作战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提升蛙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首先要增强蛙人平台的信息化水平。据美特种作战司令部海上项目执行办公室称,为提高海上联合作战能力,当前美海军需要的是一种“真正的”低拦截率/低探测率水下通信系统,可传输潜水员之间以及潜水员与潜水器之间的数据。美军正在开发一个具备完整数据和视频下载能力的光学系统,可在无人潜航器、特种作战载具和水下作战人员之间“来回传输数据”。
过去的输送装备大多只有水下一种航行模式,目前,部分已具备水面航行、半潜式和全潜式三种模式,当处于敌方雷达探测范围之外时,可采用水面航或半潜航模式,当处于敌方雷达探测范围之内时,可采用全潜航模式,航行模式的改进有利于提高该型装备的隐蔽性和海上机动性。
由于,蛙人输送装备大多活动于敌方近海,因此很容易被敌方雷达及观通设备发现,为此,输送装备必须不断提高隐身能力,目前通常用的隐身措施为:采用排气温度控制,采用倾斜式艇体,减少垂直面,采用隐身涂料和隐身材料。美国水面/水下多功能作战输送艇(MRCC)没有采用流线体设计,而是采用了倾斜式多面体设计,更便于提高水面航行时的隐身能力。随着海上隐身与反隐身争斗的不断加剧,蛙人输送装备的海上隐身面临新的考验,这主要是因为,由于相当一部分采用了轻型复合材料,再加上探测装备性能的不断提高,导致敌方探测电磁波能轻易穿透艇身,影响隐身效果,因此,未来该类装备在提高隐身能力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过去,该类装备主要搭载于潜艇,并在合适海域投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子母艇”。随着材料技术和密封技术及导航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该类装备的搭载平台不断增多,其投放方式也更趋多样,这种变化增加了其使用的灵活性。目前,相当一部分运载器均可以通过潜艇、水面舰艇和飞机方式投放。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PRA)开始组织人员开发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又能潜水的潜水飞机,又称“会飞的潜艇” ,它可以在水下像潜艇般打击目标,又可以冲出水面,像飞机一样飞行。主要用于快速和秘密投送特种作战力量至战斗地域,目前该局已将相关构想文件提供给了对此感兴趣的生产制造公司。根据美国海军的构想文件,这种潜水飞机空中“飞行距离”不应少于1850公里,水面上航行距离为185公里,水下航行距离为22公里,搭载人数为8人,借助用于空气流通的通气管,它可以在水下航行8个小时。 利用大直径的鱼雷发射管或者垂直武器发射装置也可以进行蛙人运载装备的布放,其直径可根据需要确定。
为了提高蛙人平台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作战需求,当前,美国海军注重该类装备的模块化设计,目前美国新造潜艇在设计上也专门为蛙人运载器留出了模块化换装接口。通过模块化设计,蛙人输送装备可以采用背驮式搭载、巡航导弹发射管等多种方式搭载,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和任务需求。美军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快速调整装备的配置和组合,减少了装备更换和调整的时间,例如搭载不同的武器系统、通信设备等,从而提高作战效率和灵活性。同时也便于设备、检修、更换,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结束语:水下特种作战是美国海军“水下作战”中的重要形式之一,而蛙人平台是为满足海上特种作战需要而研发的支援性装备,它是蛙人特种作战效果的“倍增器”,应该说,在助力美蛙人完成“最后几千米”的“水下渗透”的同时,蛙人平台也为美国海军掌握未来水下制胜权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文转载自“海洋防务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