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推荐封面介绍:出差路上遇到的某家麦当劳的招牌。作为一名麦当劳爱好者,就像这个灰色天空下的彩色M一样,麦当劳为我的人生带来了很多色彩。
本期作者:李鹏辉,动点科技中文记者,关注东南亚科技生态及企业出海领域动向。联系方式:lipenghui@technode.com,xylorism(微信号)。
「 ONE 」
「 TWO 」
今年期间,哪件行业动向/企业/产品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这时,与之前报道“汽车出海”的种种内容动态时怀着的“中国企业如何扩展海外市场”的念头相比,我往往会更多的去想,对于电动化进程慢过中国,并且仍是以燃油车车型为主导的东南亚国家来说,抛开价格层面的原因(出海的车基本都会比国内卖的更贵),当这些海外用户接触、体验、长期使用过这些电动汽车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些油车,又会产生怎样的念头。如果这其中有了一些难以忽视并且难以取代的地方,从这里来看,出海显然也有了更多深意。
「 THREE 」
有。今年,我会比之前更为频繁的接触到使用了AI技术的产物——从电梯广告到各大视频平台中的AI配音或者AI生成内容,我的日常生活中AI出现的比例越来越多。这里不是说这种技术不好或者被滥用太多,只是觉得,现在AI正在带起一股看似不会再回去的风头,而我也在比以前更加被动地接受这些变化。我没怎么具体想过这其中的一些问题,但今年我显然迎来了更多困惑。
「 FOUR 」
我可能有点传统,AI工具的话几乎没怎么用过,因为就我的使用场景来看,感觉生成的不靠谱的内容太多,我一一核实还不如我自己动手整理。但正如上文所说,在被动接受层面,却是间接体验了不少AI产品——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电梯里某个医美机构用AI生成的静态广告,AI到你一眼就能认出这是AI生成的图。不过这个广告最近被下掉了,以至于我都还没来得及拍照留念,甚至有点怀念?
「 FIVE 」
隔了太久,以至于我都不怎么记得了…去年,我比较期待的是电动汽车行业(就东南亚地区而言)。今年也大抵如此,对本地企业来说,比如VinFast交出了更多的车,比如马来西亚也迎来了第一辆国产电动汽车。出海东南亚层面更不用说,看看今年多少家国内车企把产品和工厂带到东南亚就知道这个行业和行业趋势有多么火热。当然,从实际层面来看,电动汽车在东南亚的普及率仍是个位数的水平,但这并不妨碍这些国家想要大力发展这一产业的决心。我认为,这也会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也自然在意料之中。
「 SIX 」
同样,又有哪些是意料之外或者让你感到失望的?
融资情况吧,比较意外。虽然直觉上感觉可能不会重新回归到太高的区间,但东南亚科技领域今年的融资总额连去年的一半都不到了,直接腰斩。宏观的表现作为微观的个人很难评论,然而既然间接观察和感受到了这一反差,我仍然会觉得这是一种让人很难不被震撼的变化。
「 SEVEN 」
谈点出海东南亚之外的吧。毕竟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生活也是我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天的时候,我有在网上看到网友这么说,“有些成本可能也就几十块钱的功能或者体验,用户后续甚至愿意花上几百上千元再给配上,但生产方会用成本把控的说法在出厂之前给砍掉···”
可能是我比较抠门不愿意常买常新的原因,近几年来,我的这种感触越来越强烈。希望明年及以后这样的被动接受体验能少上一些,希望产品经理们能多为用户的实际需求多想一想,希望内卷能再多一点积极有用的概念。
「 EIGHT 」
黑神话悟空的DLC以及周边产品(虽然目前还没公布明年会不会有,或者会有哪些)。本篇为我带来了太多震撼和精彩回忆,我会一直期待游科准备的惊喜。
「 ONE MORE QUESTION 」
改变了,带来了一些不便利。我属于视觉敏感(不是褒义词)的人,无法接受OLED屏幕的频闪(不开玩笑,我用了一段时间OLED屏幕后感觉都有了散光)。作为一名苹果生态用户——这也不是一个带有怎样含义的词语,只是因为我在这个系统上有很多软件和服务用了10年以上,迁移的话会很麻烦,所以越来越被捆绑在这个生态里了,在2024年,我依然没能等来用了LCD屏幕SE4,而且网上大部分传言也都是说如果有SE4,也极大概率“依旧”是OLED屏幕。
现在,在一些日常软件中,比如微信和某些购物软件,正常使用情况下,我的XR都会不定期的出现闪退。虽然有电脑,但我总不能不用手机。虽说LCD党永不为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LCD党也都会很无奈。至少我只能成为阻碍科技进步的绊脚石。
明年,也许我会继续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期待一些更为符合我的个人需求的东西的出现。但或许,对我来说,明年最大的可能也许是什么也不会发生——也许我应该去尝试做出更多的改变。
本文为动点科技记者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或开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互动话题
Space Day of China
精彩好文值得推荐!
一键转发,戳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