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关于加强城市“临时摊点”治理的对策建议

政务   2024-10-15 22:24   安徽  



编者按:

“我为建设‘五宜’幸福城市献良策”优秀调研报告征集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单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有价值的调研成果,现将征集的部分优秀调研报告陆续刊发,供学习借鉴。


关于加强城市“临时摊点”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山区委政研室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就业形势严峻,为促进居民增收、保障民生、激发市场活力,国家积极引导并鼓励发展“地摊经济”。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地摊经济”已成为当前刺激消费、带动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活跃了经济氛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居民收入。但随着“地摊经济”应运而生的“临时摊点”也导致诸多问题,如占道经营、堵塞交通、噪音扰民等,给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亟需加强规范和引导。近期,相山区委政研室对城市“临时摊点”开展深入调研,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相山区作为淮北市主城区,辖1个镇、8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141.7平方公里,辖区常住人口56.6万人。近年来,相山区持续加大对“地摊经济”的扶持力度,推出诸多支持发展“地摊经济”便民举措,按照“适度开放、有序经营、变堵为疏、规范管理”原则,科学设置夜市餐饮、小商品等摊群点,辖区内初步形成了步行街、国购夜市、东岗楼立交桥下广场等临时摊点群23处,约2000余个摊位,带动创业就业3000余人。具体情况为:


(一)临时摊点分布情况。经初步统计,辖区临时摊群点约23处,摊贩以中老年人为主,主要采取推车、地摊等形式进行经营,重点分布在以下三类区域:一是公园广场周边。以推车居多,主要贩卖蔬菜、玉米等家常蔬果,摊贩以老年人为主;二是居民生活区、街头巷尾。以早餐摊贩为主,主要为居民供应早餐;三是商场门口、商业活动集聚点周边,主要用餐车贩卖小吃、地摊小商品等网红产品,摊贩趋向年轻化,夜市经营较多。


(二)临时摊点群体特点。一是摊贩生存成本低。有的不需要摊点管理卫生费用,摆摊月营业额可达上万元,完全能够满足日常消费所需。二是摆摊适用人群多。摆摊无需专业的就业技能,低门槛,适合学历低、中老人等人群解决生计问题。摆摊工作更灵活,随意性大,目前有向年轻人发展的趋势。三是地摊产品物美价廉。设摊成本低,流动摊贩没有店铺租金、雇员工资等开销。商品局限于自产自销或者网络转售商品,多凭借相对低廉的价格销售商品吸引顾客。四是市场需求大。相山区为主城区,常住人口集中,流动人口大,流动摊贩种类多样,而且商品价位较低。摊点靠近人流量大的地段,对于居民出行购买,甚是方便。另外,流动摊贩对于市场的需求变化有极强的应变能力,能很快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以迎合消费者的需要。



二、存在问题



(一)油污、噪声存在扰民。临时摊点通常以烧烤、油炸、蒸煮等餐饮类为主,没有配备油污收集设施,导致地面被油渍污染,对道路周边的建筑物和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聚集地摊贩吆喝声、喇叭声及食客的喧闹声造成噪声污染,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


(二)现场管理存在缺位。我区临时摊点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为有管理主体,这类摊点不同位置设置不同的摊位费标准,秩序相对稳定,但也存在部分市场主体监管不够到位情况;另一类属于群众自发形成的摊点群,无人员专门管理,多是沿着城市道路以及背街小巷旁自发形成,人员相对不固定,摊位摆放不统一,导致摊点杂乱。


(三)交通秩序存在拥堵。临时摊点通常会占用部分公共空间和道路,加上居民消费时需要将车辆停放在路边人行道上或非机动车道上,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秩序。以国购夜市为例,该路段车流量较大,每天晚高峰期间都会出现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影响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安全。


(四)食品安全存在隐患。餐饮类流动摊贩在加工食品时无法保障其卫生条件、无法有效预防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可能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食材采购、加工工序等诸多流程未在有效的监管下进行,食品卫生问题还需重视。


(五)监督管理存在盲区。临时摊点数量众多,经营者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职能交叉,各部门职责边界不清晰,导致对临时摊点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畅,责任不够明确,常常出现管理“盲区”。如摊贩向消费者强买强卖、缺斤短两,为抢占“有利地形”,常出现矛盾摩擦,甚至投诉上访,特别是有利摊位转租恶意抬高摊位费、暴力抢占摊位的现象难免发生。




三、相关建议



(一)疏堵结合,合理规划通过排查建档,明确辖区流动摊点的点位、数量、类型及时间节点,充分掌握各路段临时摊点情况。进一步优化布局摊点群,对一些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的摊点予以调整或取缔,围绕公共广场、街区公园、集贸市场等人流量大的地点,在不影响交通安全、不扰民的区域划定固定地段,设置专门临时摊区或夜市集市,在固定时段内专供临时摊贩经营使用,并对摊位大小和间距统一布局,确保摊主有足够的经营空间,做到“无序变有序,粗放变精细,流动变固定”。可借鉴广东省惠州市的经验做法,设立流动摊贩疏导区,不仅可以减少乱摆乱放,一线城管执法人员的流动商贩管理工作量也大大减少。


(二)完善设施,改善交通加大对临时摊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提供稳定的水电供应,建设便捷的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系统,确保每个临时摊点都能获得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合理设置停车位、公共厕所、垃圾桶等公共设施,并定期清理和维护,以改善市容环境,提高消费者体验。增加自行车、电动车停靠点,适当增加附近的临时停车位,对私家车主进行劝导,引导车主将车停在附近的停车场内,避免因购物临时停车造成交通堵塞。


(三)分类整治,严格管理充分运用“街道吹哨、部门报道”工作机制,城管部门在各街道辖区设置“绝对禁止区域”“相对禁止区域”“引导规范区域”,实行分类整治,做到规范摆放,确保不影响行人通行、不噪声扰民、不污染环境,做到“人走地净”。同时,组织公安、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部门联合监管,通过定人定岗与流动巡查相结合、徒步巡查与机动巡逻同行动等方式,对临时摊点进行常态化管理,从治安防范、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齐抓共管,定期进行检查,确保经营秩序井然有序。可借鉴成都市的做法,引入“市容秩序管理服务外包”,将服务外包公司纳入城市管理规范化网格,利用外包力量对流动摊贩等进行宣传、规范和服务,确保临时摊点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市场秩序。

来源 | 淮北改革

一审 | 马钰博  

二审 | 周琦岩

三审 | 周   浩







 
  — 相山区人民政府发布 —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相山区人民政府发布
发布相山区官方资讯,进行政民信息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