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的幕后故事:《德黑兰43年》

文摘   2025-02-08 21:47   安徽  
距离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了24个年头,但苏联电影并未随岁月的流逝而被人遗忘,它曾经带来的震撼和感动仍然深深地植根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融合了谍战、暗杀、政治和爱情的《德黑兰43年》就是这样一部令人难忘的苏联电影,它拍摄于1981年,当年创下了4750万观影人次的票房佳绩,在苏联最卖座电影排行榜上列第44位。
5年后,该片被引进到我国,由央视译制,在1986年的元旦当晚首播。影片的主题歌、由格鲁吉亚裔法国流行歌手查尔斯·阿兹纳沃演唱的《让爱长留人间》从此被广为传唱。

亚历山大·阿洛夫(右)和弗拉基米尔·纳乌莫夫
《德黑兰43年》的导演是乌克兰人亚历山大·阿洛夫和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纳乌莫夫,他们是苏联影坛上的一对黄金搭档,合作执导了许多享誉国际的成功作品,其中《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科》(1951)、《保尔·柯察金》(1957)和《岸》(1984)也都曾在我国公映。
据纳乌莫夫回忆,《德黑兰43年》的剧本并非一蹴而就,起初它有另外一个名字——《恐怖》。
“一切都源于我和阿洛夫到朋友家做客,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一则关于恐怖袭击的新闻报道,报道中充满了令人恐惧的细节 —— 鲜血、无辜者的尖叫与哭泣…… 在那个年代,对于苏联人来说,恐怖主义是一种难以理解的事物,因此也格外可怕。人们很难接受任何人都可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成为恐怖主义受害者这一事实。我被这个想法深深触动,决定一定要将其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这个故事需要一个切入点,刚好当时德黑兰刺杀行动被解密,这可能是20世纪最大的一起恐怖袭击未遂事件,我和阿洛夫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有力的契机,据此可以把历史和现实串联起来,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政治阴谋的邪恶势力何时才能从地球上消失?
正是根据这样的设想,影片分成了两条故事线,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中交叉进行:1943年,纳粹策划了一场恐怖袭击,企图刺杀在德黑兰会晤的罗斯福、邱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苏联情报人员安德烈在法国翻译玛丽的协助下挫败了这起阴谋。
35年后,前纳粹组织领导人切尔纳已化身为恐怖组织头目,他和他的同伙正在寻找德黑兰会议后留下的重要文件,并试图消灭所有活着的目击者。安德烈在巴黎与玛丽阔别重逢,却又眼睁睁地看着她被疾驰而来的卡车夺去了生命。
安德烈和玛丽的原型是后来被苏联政府授予“金星英雄”勋章的格沃尔克·瓦尔克尼扬和他的妻子戈尔,夫妻二人均为潜伏在伊朗的苏联特工。当年,负责德黑兰会议安保的苏联内务部队正是通过他们提供的情报,摧毁了德国刺杀三巨头的“跳远行动”。《德黑兰43年》在挑选演员时参考了格沃尔克和戈尔的结婚照片,由此定下了伊戈尔·柯斯托列夫斯基和纳塔利娅·别洛赫沃斯季科娃。

伊戈尔称这部电影是他在表演上取得的最大成功,尽管他当时已经是一个受欢迎的演员,以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迷人之星》而闻名,但正是《德黑兰43》使他成为苏联观众真正的偶像,并为他带来了国际声誉。

伊戈尔和导演纳乌莫夫

为了饰演安德烈,伊戈尔推掉了所有片约和社交活动。不想在这期间,他的体重增加了许多,还出现了啤酒肚。导演纳乌莫夫见到他后大吃一惊,当即给了他一个条件:苏联情报官员必须保持完美身材,如果他做不到,那么就要换人。

伊戈尔只用了几周时间就减掉了身上所有的赘肉,重新获得了这个角色。顺便说一下,影片中的许多特技动作也都是他亲自完成的,拒绝了特技演员的帮助。

饰演玛丽以及玛丽的女儿娜塔莉的纳塔利娅·别洛赫沃斯季科娃是导演纳乌莫夫的妻子。纳乌莫夫曾多次表示,《德黑兰43年》是他送给妻子的一份礼物。

纳乌莫夫有过两次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艾尔莎·拉兹金是《保尔·柯察金》中冬妮娅的扮演者。1964年在拍摄《冰球运动员》一片时,艾尔莎与男演员维亚切斯拉夫·沙列维奇发生婚外恋,导致她与纳乌莫夫的婚姻破裂。

纳乌莫夫为纳塔利娅、阿兰·德龙和库尔德·于尔根斯说戏

10年后,纳乌莫夫与纳塔利娅结婚,纳塔利娅是苏联外交官的女儿,第一部电影《湖畔》就红遍了整个苏联。纳塔利娅不仅比纳乌莫夫小24岁,而且婚后她暂时告别影坛,生下了一个女儿,也叫纳塔利娅。

为了感谢妻子的付出,纳乌莫夫说服已经离开银幕两年的纳塔利娅借《德黑兰43年》复出,他们5岁的女儿小纳塔利娅也参加了演出。

纳塔利娅在这部电影里并不轻松,她必须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说波斯语,而且她还要扮演老年的玛丽,每天光化妆就需要五个小时。

为了能够顺利地在苏联境外拍摄,《德黑兰43年》与提供拍摄地的法国、瑞士和西班牙采取了联合拍摄的合作模式。德黑兰的场景原定在西班牙拍摄,但这意味着要把大批长得像波斯人的群众演员空运到那里。最终,剧组采取了B计划,即在阿塞拜疆的巴库重建了一个德黑兰。

当《德黑兰43年》在巴黎拍摄外景时,制作方试探性地询问阿兰·德龙能否在片中亮个相。没想到阿兰·德龙对这部电影十分感兴趣,他通过经纪人答复:“明早8点之前,将法语写的剧本送到我的办公室,我的角色必须有名有姓,而且不少于20页纸。如果你们能做到,我同意出演。”

于是,纳乌莫夫和另一名编剧米哈伊尔·沙特洛夫连夜修改剧本,为阿兰·德龙写出了法国探长福奇这个角色。

当时正是阿兰·德龙在法国最红的时候,有一场戏原定在香榭丽舍大街拍摄,但阿兰·德龙要求换一个地点,他说:“你知道,我很受欢迎,我很难在香榭丽舍大街这样的地方露面。”

扮演律师列格拉的库尔德·于尔根斯是德国人,也算是一名国际影星,他看不上阿兰·德龙耍大牌,于是向导演建议:“我们干嘛不请更好的贝尔蒙多来演?”

这句话冒犯了阿兰·德龙,第二天,他特意提前来到片场,因为他的经纪人事先放风出去,片场立刻被大批粉丝包围了,他们吵吵闹闹,大声喧哗,导致根本无法拍戏。于尔根斯见识到了阿兰·德龙的人气,从此在片场再不乱说话。

左起:主题歌演唱者查尔斯·阿兹纳沃、纳塔利娅和阿兰·德龙

正是凭借阿兰·德龙的知名度,《德黑兰43年》发行到了64个国家,成为苏联时期全球发行最广的影片之一。在第1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该片与《被榨干的人》(巴西)和《荒地》(越南)一起获得最佳影片金奖。

禾言电影往事
让文字在指尖跳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