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建设视角下的音乐剧实践
目录
01 | |
02 | 排演过程 |
03 | 美育成效 |
04 | 追问探讨 |
本期,让小飞乐带你一起从精神和技术两个层面探讨原创音乐剧《脱贫攻坚》的排演过程~
精神层面
(一)
基于文化背景
脱贫攻坚剧目最初创作是基于学校在“百年风雨·稼穑同行”党史学习教育大型主题展演活动的节目要求。整场晚会以百年来我校师生许党报国的感人事迹为线索,结合时代主题和农大的学科特色,讲述农大前辈为乡村振兴做出的突出贡献。
为了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大量事迹进行概括总结,《脱贫攻坚》采用了群像静态展现这一方式,将农大的下乡人群概括为“驻村干部”、“下乡专家”、“支教学生”三个部分,将每个群体的工作和精神凝聚在一个人身上,创造了“刘书记” “谢老师” “小贾”三个典型人物,将每个人的故事通过几秒钟内的一个典型事件片段展现出来。在乡村背景上,以农大“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小云教授扎根的云南省河边村为原型,从当地成年人和孩子两个视角展现农大师生为当地生活改善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通过河边村的少数民族元素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脱贫攻坚》将故事的发生时间设定在村庄脱贫致富以后,通过展现农大师生与当地人民家人一般的亲近,表现出脱贫攻坚伟大胜利为山区人民带来的希望,反映了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二)
舞蹈历史溯源
在表现型式上,飞乐充分利用音乐剧节目通过歌曲和舞蹈渲染情绪氛围的形式优势,结合少数民族背景,在剧目中加入竹竿舞和拉手舞两段云南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歌舞。其中竹竿舞使用的道具竹竿取自自然,孩子们也是用最贴近自然的方式,光脚在地上跳舞,象征西南少数民族取于自然归于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拉手舞源自原始乐舞,是中华文明有记录的最早的舞蹈形式,农大扶贫师生与当地村民共同起舞,象征着中华民族同宗同源,各族人民亲如一家。
技术层面
由概念化、理论化的表达意象转化为舞台实体的过程,是一个由原生精神内化为舞台表现的过程。然而,剧组成员均为非专业的学生,故剧目的诞生是通过日常教学积累、前辈带领后辈的方法实现的。每周的表演课与声乐课。为剧团成员在短时间内创造完整剧目打下了较为坚固的基础,老师们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也帮助剧团中每一位成员发掘自身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日常排练中,通过建立剧组,形成有序的、分工明确的工作流程,有舞台经验、能力较强的团员帮助基础较弱的团员,依赖练习时间的积累与手把手的教学,形成视觉上具有美感的统一性,从而让团员们实现从热爱到亲身实践的精神、能力提升。
《脱贫攻坚》日常舞蹈练习
另一方面,舞台表现的诞生过程得益于中国农业大学良好校园氛围与兼容并包的少数民族理念。飞乐正是依托了这样多元的、包容的平台,特意选择了在操场进行排练,使得排演成员真切地受到少数民族伙伴围圈舞蹈的文化熏陶,使其更好地融入舞台、享受舞台,感受“拉手舞”文化中最原始的欢愉感与庆祝感。同时,通过老师与学生、创作组与演员组的积极沟通,组织演员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体会其中的原始情感,调动其积极性,从而让排演进程得以高效推进。
对剧目舞台充足的了解,使舞台呈现更贴合民族文化特色。为了展现少数民族精神风貌,还原当地风情,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剧团成员将自身专业优势与音乐剧创作相结合,设计舞台灯光、制作舞台道具、选配特色衣着、制作LED背景,极大提升了舞台效果。
剧目排演至上台演出的过程中,不仅剧团成员的精神得到了高雅艺术的滋养,观看演出的广大师生也感受到了校园音乐剧的特殊魅力,展现出了校园美育育人的独特成果。
《脱贫攻坚》剧照(2021)
预告: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分析原创剧《脱贫攻坚》的“美育成效”和“追问探讨”部分,敬请期待~
原稿 | 宋赛 漆宇轩 陈瑜 宋凌波
李佳琪 李梦晗 王小瑜
排版 | 陈琳玲 乔蕾洁
微信 | 飞乐音乐剧人
微博、抖音 | 飞乐音乐剧团
网易云电台、B站 | CAU飞乐音乐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