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汨罗诗意文脉,承中华人文情怀
香囊拓印蕴慧美,龙舟快桨正当时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制香囊
制作香囊的材料包中有散发着草药清香的艾草碎,有印制着精美图案的流苏囊包以及一些针线工具。在工作人员们的指导下,我们把艾草碎塞进香囊包中,再将封口周边的囊布向里折,选择与香囊包颜色适配的线穿进针眼里,打上节头,一针一线地完成缝制。最后,我们将多余的线头剪去,把香囊稍加整理后汇总到一起,共同欣赏伙伴们各具特色的针脚。
“宣纸浓墨拓拓印,十二生肖栩栩生”
——拓印
把宣纸微微打湿后将其放置在拓碑上,周围的同学们帮忙固定宣纸的位置,接着用工具垂直敲打直到宣纸表面出现明显印记,最后再蘸墨拍打到宣纸上观察图像显色即可。每一桌上的拓碑形状是各不相同的十二生肖形象,有吃草的兔子,有雄赳赳的公鸡,还有吞云吐雾的龙等。即使是最简单的墨色与留白的组合,也能创造出活灵活现的艺术品。
“齐心协力鼓声铿,龙舟快桨正当时”
——龙舟
大家跟随鼓手的鼓点调整自己的划桨节奏,很快我们的龙舟就稳稳当当地行驶了起来。后方负责控制方向的舵手告诉我们,协作共赢是龙舟的核心精神。碧波荡漾,柳烟漫漫,响亮的鼓点和欢快的号子回荡在江面上,最后大家都顺利坚持到了终点。
千古伟人离骚韵,屈子故居曲径幽
9月4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屈子祠体验祭屈仪式。主持人在介绍屈原生平和伟大事迹后,祭屈大典正式开始。在雄浑的祭乐中,我们“宁心神,正衣冠”,庄重肃立。首先是主祭诵读祭文,雄厚磅礴的诵读声传达着当地民众对屈原的敬仰与爱戴。在高温天气下,“请龙神”的祭祀人员身着暗红色的长袍,他们步伐稳重有力,神情严肃认真。接着,全体鞠躬三拜后庄严宣誓,学生代表进香、点龙睛。最后是进献绶带环节,明黄色的绶带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当接过从后方传递至我手上的绶带时,一种前所未有的仪式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家国的未来发展交织,此时我仿佛才真正地体会到这句词的分量。
仪式结束后我们踏入内祠。一进祠堂,黑底金字的牌匾上镌刻着大气磅礴的“月日争光”四个大字,绿色小巧的纸灯笼随风摇曳,为古朴的木质廊道点缀了星点灵动。再往里走,是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的关于屈原与汨罗的详细介绍。
随着时间线顺移,我们来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屈子祠”板块。在这个板块中,本次实习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两条路线自然而然地交融贯通。毛泽东曾在《七绝·屈原》中写道,“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屈子勇于担当、爱国爱民的伟大精神滋养了万万千千红色革命伟人,为他们在革命道路的前进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直至今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子文化仍在深刻地影响着广大青年们的价值选择和情怀修养: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中坚定自我;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中义无反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的发展供给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我们更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道路中不断传承与发扬宝贵的精神财富。
弼时骆驼铸丰碑,骄杨英雄永不朽
任弼时纪念馆及故居
2024年是任弼时同志诞辰120周年,9月4日下午,我们前往参观任弼时纪念馆及故居。从展出的七个部分可以看出,中国红色革命历程贯穿了任弼时的一生,他也为自己热爱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还看到了任弼时吃剩的半截皮带,在1935年编织的草鞋,在苏联使用过的俄制留声机以及各种书面报告手稿等。通过这些老物件,我们仿佛穿越了时间,真切地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艰辛,骆驼精神也在此刻具象化了。
同时,展馆还保留了任弼时曾经使用过的小提琴以及许多其与家人的合照,这位可亲可爱、富有生活气息的伟人形象在我们心中更加鲜活饱满了。
杨开慧纪念馆及故居
这是本次实习之旅的最后一站。在杨开慧女士身上让我感慨最深的,是她的女性力量。她不仅是毛泽东的妻子,是孩子们的母亲,更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妇女运动的先驱,是了不起的革命战士。从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到舍生取义的巾帼女杰,杨开慧女士先进前卫的婚恋观、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都在诠释着那个时代的女性有着无限可能,也同样能肩负起为国效力的使命担当。
“骄杨”生出血肉,也挺起了傲骨!
结语
通过本次汨罗实习之旅,
中文系学子们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更深层地感受屈子精神和红色文化,
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与伟人们灵魂共振,
在梳理文化脉络和触摸史迹温度中
感悟人文情怀。
精神立而根本固,
广大人文学子要牢记习近平主席的殷切嘱托,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在挖掘、传承和发扬湖湘文化中
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挺膺青年担当!
编辑 | 方鑫
文案 | 方鑫
摄影 | 方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