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区融媒体中心官方微信号
振兴街道
尚 庄
茌平
茌
平
地
名
概述
尚庄由沈庄、尚庄、翟庄、小孙庄四个自然村组成,位于振兴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公里处。东邻王庄与西关村、南接大李村、西连金牛湖、北与王家田村为界。总面积约3400亩,其中2010年挖建金牛湖征用2100亩,其余皆已征用为茌平一中、金牛湖小学及多个住宅楼片区。沈庄现有居民118户、396人;尚庄自然村现有居民302户、680人;翟庄现有居民140户、512人;小孙庄现有居民30户、108人。原村已于2018年陆续全部拆迁,并已改建为大型住宅楼小区。原村按方位由南向北依次为沈庄、尚庄、翟庄,小孙庄位于尚庄西南角。
村名来历
关于沈庄的来历,相传明初沈氏迁来立村沈家庄,简称沈庄。
关于尚庄的来历,相传尚氏迁来立村尚庄,清中期尚姓全部外迁,但村名至今沿用。
关于翟庄的来历,据族老回忆,新中国成立前曾有祖碑载翟恩、翟孝兄弟二人,明初迁至茌平县城大隅首西南角(今属西关村),后兄翟恩又迁居城西三里处立村翟庄。
关于小孙庄的来历,仅知孙氏迁来立村孙庄,后因人口较少,便俗称小孙庄。
1958年,为便于行政管理,沈庄、尚庄、翟庄、小孙庄四村合并,合称沈尚翟,2006年前后又简称尚庄。
姓氏情况
一、沈庄多为孙姓,同时还有刘姓、沈姓、赵姓。
关于孙姓迁来情况,相传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孙守印自山西洪洞县迁来。
关于其他姓氏迁来情况有三,其一为赵姓,自邻村尚庄迁来。其二为沈姓,相传明初迁来并立村。其三为刘姓,迁来情况不详。
二、尚庄多为赵姓,同时还有杨、陈、初、冯等姓氏。
关于赵姓迁来情况,据撰写于民国五年(1916)《赵氏族谱序》载:“余先世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柳村,其故里也,自有明嘉靖初年,始祖讳禄来治城西南沈家庄,殁后葬于沈庄西里许,……至五世士礼祖,始迁于尚庄,遂家焉。”
关于杨姓迁来情况,明末,八世杨兆享自今振兴街道吴官屯迁来。
关于陈姓迁来情况,据撰写于清光绪戊戌(1898)《陈氏族谱·世表》载:“惟敬,原籍浙江胡州府归安县,前明宣德二年(1427), 官任茌平县广文,入籍。”入籍后先是在城里居住,后三支六世陈珩迁居城西尚庄。族谱还载:次支六世陈所职,世居茌平城里;长支六世陈实,迁居今乐平铺镇常杨村;七世陈弘迁居东平州。
关于初姓迁来情况,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6),初氏迁来,具体迁来情况不详,但相传与今胡屯镇戚庄同族。
关于冯姓迁来情况,据撰写于1950年《冯氏族谱续修序》载:“冯氏子才公,于大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胥宇于茌,后分八户。……有居茌东冯庄(今属振兴街道)者,有居茌阳冯家楼(指今振兴街道朱王村冯楼)者,有居茌右红庙及尚庄(皆属振兴街道)者,有居博西冯庄(指今杨官屯乡大冯村、小冯庄)者,及冯朝阳庄(指今贾寨镇冯庄)、萧庄(指今贾寨镇肖庄)者。”至于始祖始迁居哪里,族谱中并没有说清,由族谱知七世冯池迁居尚庄。
三、翟庄多为翟姓、吴姓,同时还有许、徐、龚、孙等姓氏。
关于翟姓迁来情况,据族老回忆,新中国成立前曾有祖碑载翟恩、翟孝兄弟二人,明初迁至茌平县城大隅首西南角(今属西关),后兄翟恩又迁居城西三里处立村翟庄,弟翟孝迁居城西五里田家庄。关于吴姓迁来情况,据立于清光绪六年(1880)《吴氏族谱碑序》载:“按吴氏青州临淄籍,家世矬槐楼吴庄。明初,始祖铸,奉诏迁莱芜,家于城西之吴家桥。越九世,三起公复于雍正五年(1727)迁茌平,卜居邑西之翟家庄,遂家。”
关于其他姓氏迁来情况有四,除仅知许登高迁来外,其他徐姓、龚姓、孙姓、刘姓迁来情况不详。
四、小孙庄多为杨姓,同时还有董、孙、王、刘等姓氏。
关于杨姓迁来情况,仅知与邻村尚庄同族。
关于其他姓氏迁来情况有四,皆不知具体迁来情况。
现代人物
孙绍荣(1920—2004)
1920年生于沈庄。自幼读书,聊城二中肆业。1937年10月入聊城军训班学习,结业后到聊城行政干校任区队长。1938年任泰西六支队巡视员、训练队长。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三旅九团股长、侦察排长。1943年负伤。解放战争时期,初任冀鲁豫军区二十一团参谋,不久,调往东北工作,参加了东北保卫战。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十纵队司令部作训科参谋。曾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北平解放后,随部队南下湖南、四川,任解放军四十七军测绘大队长、一四〇师作训科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某团团长。1956年任某军副参谋长、新疆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长。1957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后任乌鲁木齐军分区司令员、警备区司令员、东疆军区顾问。1983年离休。上校军衔。荣获独立勋章、解放勋章、三等军功章、独立自由功勋荣誉章。2004年1月2日在西安病逝。
名胜古迹
尚庄遗址位于尚庄村东北,属大汶口文化时期遗址。1977年12月,尚庄遗址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县政府在此处建尚庄遗址公园。
该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7.5万平方米。1975年秋和翌年春,山东省博物馆和聊城地区文化局组织人员先后对遗址进行局部发掘,揭露面积112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堆积厚2—5米,共分为6层。根据地层叠压及遗迹间打破关系,文化遗存分为3期:第一期属大汶口文化,发现墓葬17座,全系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出土随葬品102件,主要有铲、斧、纺轮等石器和部分骨器、蚌器、陶器;第二、三期属山东龙山文化,遗物包括生产工具316件,其中以蚌、骨、石、陶质料器最多,角、牙器极少,主要器型有斧、铲、锛、刀、凿、矛、镞、纺轮、锥、镰、网坠等,生活用具947件,绝大部分是陶器,以夹细砂为主,泥质次之,器表以素面最多,常见纹饰有篮纹、方格纹、弦纹、附加堆纹、划纹等。器型主要有鼎、鬶、鬲、罐、盆、瓮、杯等。该遗址遗迹遗物丰富,为探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分布、类型和分期以及邻近诸原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史料。
1994年底,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聊城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及茌平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实地勘探,在此发现一龙山文化时期古城,平面呈圆角方形,面积3万余平方米。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等史学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