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瑶专辑 | 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
体娱
2024-07-30 20:00
江苏
和一群朋友,聊聊青春的事儿,就是一个家,酒肉完毕,压压马路,黑夜不会太长,白天不会太慌。王小波生前很看好自己的小说,但为他赢得声誉的偏偏是专栏随笔。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对他而言,写小说是纯粹私人性的一面,他喜欢在自己的小说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虚构,在他的小说世界中,虚构等同于现实。而在写专栏的时候,他所显示出的是他公众的一面,需要承担公众的道义和责任。但是正如“能写的”和“想写的”总不统一,长期形成的焦虑和分裂让他不堪重负。《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把王小波的杂文一度推向公众前台的朱伟就说,因为这种写作上的困惑与分裂,造成了他后期写作上的精神压力,陷入崩溃的边缘。王小平这本回忆录,虽说他本人的观点比对小波的回忆都多,但内里有一种抵挡不住的真实,这种真实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小波传记不足的问题,这对于迷恋过王二的人多少是个安慰,何况小平的哲学造诣比小波也不逊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我们愿踏遍世界,尝尽世上的种种滋味。这样,在生命之火即将燃尽的时候,我们会无怨无悔。这个誓言与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写下的铿锵誓言完全不同,没有奥氏的人格伟大,也没有那种殉道式的英雄色彩。但我们宁愿坚持自己的选择。愿我们能避开喧嚣,永远贴近人生中那个能带来丰富内心触动的层面;返本溯源,吸吮到纯净的生命汁液。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因为这个层面潜藏在人生之海的深处,在波浪推动下,很容易从上面脱开,浮到水面上,从此迷失了自我。以后我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才发现人对孩子的感情其实和对宠物的感情非常类似,都是由两种更基本的感觉,即控制感和责任感衍生而出。试想如果有一个东西,像那些蚕一样,自身软弱无助,完全出于你的控制之下,而且由于什么原因,你需要付出努力,把它保持在某种状态,这时候就有了责任的感觉。你付出的越多,牵挂就越多,牵挂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牵挂与付出互为因果,直到这种牵挂达到浓烈的程度,责任也就变成了爱。 我觉得当我们爱上一个东西的时候,爱的也许不是那个东西本身,而是我们贯注在上面的心血。这话听起来好像没心没肺,但并不纯全是胡说。譬如对那些蚕来说,我爱它们,肯定不是因为它们长成了那时的样子,因为我心里很清楚,无论它们长成什么样子,这种感觉都不会改变,或者说,无论它们长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会觉得那个样子可爱。我们爱它们,是出于一种历史渊源,是因为它们是我们内心中的伴侣,是因为它们曾一度被我们的心里活动所触及,因而进入了内心的某个层面。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占位者,代表的是空间位置,所以它们自身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书是小平为纪念小波而写,那么,电影就该是一部讲述兄弟情义的片。在这个范畴里,最经典的该是这部《美国往事》了。多年以后,亡命天涯的面条回到了纽约,在老友的酒吧里,忠诚憨痴的肥摩,缓缓问他:“这35年你是怎么过的?”这个为背叛朋友负疚半生的人,平静回答:“我只是每天早早上床睡觉”。一言难尽了,满眼沧桑。他的鬓角生满了白发,他不再是恣意街头的黑帮少年了,也不再是如日中天的黑帮老大了,他只是个面容平静、步履蹒跚的老人。除了回忆,他什么都没有.........他的一生,是关于几个出生入死的兄弟,和一个美仑美奂的姑娘;是关于友情和梦想,是关于青春和爱恋,是关于忠诚和背叛。那么些年,一个人沉默的颠沛流离,远走他乡,他心里耿耿于怀的,究竟是什么?是经年萦绕的电话铃音提醒的背叛么?是懵懂少年门洞里偷窥的天使般舞蹈的姑娘么?多年后他终于辗转明白,他背负了35年的愧疚,原本是纯粹的忠诚和友谊;他毕生忠于和维护的那个兄弟,原来欺骗了他35年,占有了他最心爱的姑娘的同时,还成了他亲生孩子的父亲…… 当我对所有的事情都厌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你,想到你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生活着,存在着,我就愿意忍受一切。你的存在对我很重要。毕业以后,兄弟都不在身旁,偶尔聚到一起,聊的是贷款买房。在工作以后,朋友都各自很忙,想找人醉一场,到最后独自上网。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