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 芜湖冶炼厂正门
铜史悠悠
芜湖冶铜史久。1984年南陵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大工山区域发现古代采矿、冶炼、铸造遗址,1986年起,文物部门对其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通过考古勘探,测定该遗址年代自西周至北宋,开采及冶炼持续长达两千多年。
芜湖冶铜位高。西汉时期官府在此处设立全国唯一的“铜官”,专门管理“丹阳铜”生产和政府钱币铸造。隋唐五代在今贵池(时属南陵)梅根设管理机构,主管钱币铸造,时称梅根冶,南陵成为著名的铸钱中心。关于古代南陵冶铜盛况,诗人李白所做的《秋浦歌》第十四首和《赠刘都使》中分别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铜官几万人,铮讼青玉案”,生动反映了当时南陵地区冶铜人数之多、规模之大的盛况。
▲图为 《汉书·地理志》有关记载
芜湖冶铜技精。南陵县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中,有两件最具代表性,一件是镇馆之宝青铜龙耳尊,为国家一级文物,另一件是吴王光剑,目前传世仅五把,代表当时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上图为 南陵县博物馆馆藏青铜龙耳尊
右图为 南陵县博物馆馆藏吴王光剑
南陵大工山古代铜矿遗址,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铜矿冶炼技术和解决中国冶金史上一些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1996年南陵大工山铜矿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往事绵绵
▲图为 早期芜湖冶炼厂厂区全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于铜等有色金属需求迫切,芜湖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产业配套较为齐全,周边矿产资源丰富,芜湖冶炼厂应运而生。
芜湖冶炼厂始建于1958年,但冶炼厂筹备工作早在1956年便开始,当时在市中山路藕香居办公,属安徽省冶金厅直接领导。1958年10月,省冶金局转发冶金部文件,决定芜湖冶炼厂建设规模为年产粗铜3万吨、电解铜5万吨,初期投资1450万元以内,要求于1959年5月正式投产。
1958年11月3日,冶炼厂办公地址由市区迁至四褐山,建厂指挥部设在厂区附近杨家祠。12月7日,省委同意冶炼厂在四褐山东北首征用土地392.77亩。后因矿产资源缺乏、政策调整,缩小规模,首先建设小铜厂。1958年12月,市委批复将万里拉丝厂与冶炼厂小铜厂合并,沿用万里拉丝厂厂名,后改为冶炼厂线材车间。
▲图为 市委关于万里拉丝厂与冶炼厂小铜厂合并批复
1961年元旦,电解车间投入生产。元月下旬,国家冶金部决定芜湖冶炼厂停建,这时已有16个项目基本竣工。1961年7月,位于四褐山脚下的大有钢铁厂被撤销,其轧钢车间并入芜湖冶炼厂。1962年3月,安徽省冶金厅决定芜湖冶炼厂只设电解、机修两个车间和一个汽车队,维持简易生产,职工由547人精简到280人。
▲图为 省冶金厅关于大有钢铁厂并给冶炼厂的通知
1963年,芜湖冶炼厂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0月,1号高炉建成投产。1966年9月更名为芜湖红卫冶炼厂,1968年6月恢复原名,同年9月18日划归芜湖市管理。
▲图为 冶炼厂厂区
成果累累
经过多年的发展,芜湖冶炼厂从最初的单一产品电解铜,逐步发展到多种铜材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地位不断提升。
电解铜 1959年6月小铜厂建成投产,首批电解铜39块、1070.8公斤,这不仅是冶炼厂的第一批电解铜,也是安徽省第一批生产的电解铜。
1972年生产电解铜1.13万吨,产量首次突破万吨大关。1976年以后,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扩大,在中国五金矿产总公司的帮助下,每年组织几千吨进口粗铜加工,电解铜产量突破2万吨。1983年,主要产品电解铜核准使用“晶晶”牌注册商标,并形成“晶晶”牌系列产品,先后获国家质量管理委员会银质奖、安徽省优质产品奖。1986年从意大利引进成套生产设备和新技术,电解铜年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并和省内外有关企业合资兴建4个联营厂。
▲图为 生产场景
铜材加工 1959年12月份冶炼厂生产铜线材9.35吨,为安徽省第一批铜产品。1970年4月,开始筹建铜材料加工车间,1971年12月铜材车间轧机试产成功,1972年8月铜材车间试拉紫铜棒成功并投产。1973年12月,冶炼厂铜材车间划出,成立芜湖铜材厂。上世纪80年代,芜湖冶炼厂合资新建金属压延厂、铜扁线厂,发展深加工产品,开发方端子等新产品,电解铜、海绵箔、海绵钯先后打入国际市场,一些技术指标优于美国同类产品,填补我国计算机工业的一项空白。1985年,冶炼厂铜杆产量突破2万吨。1990年开始进一步扩大铜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有色产品深加工,先后开发紫铜带、黄铜带、铜管等新产品,1992年上马年产1000吨漆包线项目,1994年建成年产20万对/公里通讯电缆项目,铜材加工能力达6万吨,产品30余种。
▲图为 铜材生产车间和产品
贵重金属冶炼 除了铜冶炼加工“主业”,芜湖冶炼厂还兼有金银等贵重金属冶炼“副业”。根据统计数据,从1970年到1980年十一年的时间,芜湖冶炼厂共产出黄金5886公斤、白银62877公斤,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贵重金属冶炼车间当时是芜湖市最豪贵、最神秘,也是最令人神往却又去之不得的所在。2002年芜湖恒鑫铜业产出的黄金被认定为上海黄金交易所可提供标准金锭企业。
随着产品迭代更新、产量日益增长,芜湖冶炼厂的发展步稳蹄急。1973年,工业产值突破1亿元,利润突破300万元,跨入芜湖市先进单位行列。1985年,冶炼厂实现产值突破3亿元、利税超千万元、铜杆产量突破2万吨的三大突破,企业1988年进入全国有色金属行业50家最大经营规模企业行列,翌年进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409位,经营规模位居全国地方有色金属企业之首。1992年,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二档行列,1995年,冶炼厂工业产值达9.2亿元、销售收入达6.5亿元,位列当年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第246位、安徽工业企业50强第13位。
▲图为 冶炼厂获大型工业企业二档牌匾
记忆点点
芜湖冶炼厂有自己的幼儿园、子弟小学、职工学校、宿舍区、礼堂等,生产车间热火朝天,职工活动有声有色,冶炼厂人幸福满满,让我们通过一组组照片回望过去。
▲图为 早期冶炼厂厂区、医院、宿舍
▲图为 子弟与职工教育
▲图为 职工体育活动
铜光熠熠
▲图为 芜湖恒鑫铜业集团正门
1996年初,芜湖冶炼厂被确定为安徽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当年12月正式成立芜湖恒鑫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下辖电工材料厂、压延厂、型材厂、通讯电缆厂、特种线材厂、铜材厂等13个控股核心层企业和4个半紧密层企业,1998年10月30日,被安徽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图为 关于冶炼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
1998年9月28日,芜湖恒鑫铜业集团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安徽省冶金科学研究所等四家单位,共同成立安徽鑫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经开区建厂生产。2000年11月2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实现了我市市属企业上市零的突破,为企业构筑了新的发展平台。“鑫科牌”铜和铜合金带材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享有“全国铜带看芜湖,芜湖铜带看鑫科”的美誉。
▲图为 省政府关于设立鑫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
▲图为 芜湖日报关于鑫科材料上市报道
2001年12月,芜湖恒鑫铜业集团被深圳飞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债式整体收购,企业发展进入新轨道,2005年进入安徽民营企业企业十强,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当前恒鑫集团正在转型发展,致力于产品深加工,布局健康产业。
▲图为 恒鑫集团荣获2005年安徽省民营企业10强奖牌
材料产业是芜湖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芜湖正着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行动,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铜基材料产业是我市材料产业重点布局方向,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如今已聚集楚江新材、鑫科材料、众源新材三家主板上市公司和一批铜板带及精深加工企业,2023年实现产值约400亿元,铜板带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6%,是全国重要的铜基材料加工基地,谱写着铜基材料产业新辉煌。
来源 | 芜湖档案
主办单位 | 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 | 芜湖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 | 芜湖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