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闽侯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探索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联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新路径,持续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文明实践,为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贡献精神文明力量。
坚持培根铸魂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1. 加强农村基层理论宣讲。创新理论宣讲方式,开设“侯官讲坛”,推出“福小宣·首邑讲坛”“主播宣讲进基层”“喜娘喊你学理论”等特色宣讲品牌,广泛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等宣传教育活动近3000场次,受众21.3万人次,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寻常百姓家。
2. 发挥道德典型引领作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推选宣传活动,弘扬时代精神和新乡贤文化,涌现出各级道德模范59人(其中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福建省道德模范1人,福州市道德模范和提名奖8人),身边好人203人(其中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8人荣登“福建好人榜”),星级文明户2055户,文明家庭108户,营造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以此聚人聚心聚气。
3. 培育良好家风民风。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加强对“做半段”以及大操大办宴席等农村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全县279个村(社区)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成村史馆、家风家训馆60多个,深入开展乡风文明教育活动560多场,以良好家风带民风促社风。
注重实干实效
发挥文明创建引领带动作用
1. 建立健全文明创建城乡融合机制。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县委县政府推进“三城”(产业强城、科教名城、宜居新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抓手,在全县实施“六提升、助创城”专项行动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把文明村镇创建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同部署同安排同创建,形成城乡一体、全域创建、共创共享的文明创建格局。
2. 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面貌。在全县249个行政村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覆盖率达100%。持续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护河爱水 清洁家园”“六清一改”“整洁闽侯”等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围绕农村水环境治理、居住环境整治、农村风貌管控、基础设施提档等工程,实施品质提升项目21个,实现乡村“颜值”和“品质”双提升,获评全国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3. 着力提升乡村治理质效。创新以实施党建引领、“户—队—片—区”四级网格为基础的“小团队 细网格”基层治理模式,实行“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问题格中治”。在28个村试点开展“乡风文明积分制”并逐步向全县推广,聚焦邻里互助、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激励村民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转习惯、以习惯树新风。
深化融合发展
推进文明实践城乡联动资源共享
1. 发挥各类文明实践阵地平台作用。融合文化站、乡村学校少年宫、道德讲堂等各类基层阵地,打造“多站合一、一点多能”的文明实践基地,为群众提供更便利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共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36个、主题文化公园30个、公民道德教育馆31个、红色教育基地11个,构筑起“布局合理、群众便利、出户可及”点多面广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
2. 发挥大学城属地高校资源作用。推动全县各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福州大学城14个高校(院系)签订文明实践帮扶共建协议,引导高校人才、教育、科技资源注入乡村,对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进行补强提升,积极组织高校师生与共建村镇一起开展“凝聚青春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绘美乡村”等主题共建活动60余场。
3. 发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作用。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套及服务供给投入,深挖乡村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民俗传统,将群众性精神文明实践活动与项目实施相结合,开展乡村文化节、“了不起的匠人”、闽剧小戏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100多场;举办歌咏比赛、广场舞比赛、“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270多场次,下农村放映电影3700场,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来源:中共闽侯县委宣传部
更多精彩↓↓请关注福州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