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 | 河套文化·鸡鹿塞故事《奋战十载挖通二黄河》

政务   2024-11-26 11:46   内蒙古  


北疆文化

河套文化· 鸡鹿塞故事

奋战十载挖通二黄河

文/丁炜

深秋季节,走进湿地公园,茫茫苍苍,无边无际的芦花荡展现眼前。秋风掠过,卷起了白绒绒的波浪,芦苇随风起伏摇曳,给深秋平添了浪漫柔美的彩色。
“二黄河”是巴彦淖尔人对总干渠的口语化简称。它的正式名称是:内蒙古段黄河北岸总干渠。
总干渠全长335公里,巴彦淖尔市段为228.9公里。它西起磴口县渡口乡的南套子村,经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到乌拉特前旗三湖河口先锋闸为止。按照一首制引水规划设计,从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进水闸引水,贯穿河套平原,工程浩大而宏伟,是巴彦淖尔人民重绘祖国大好河山的一大壮举。
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报告》其中有建设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和开挖总干渠的大型建设项目。据此,河套灌区长远规划列入水利部议程。水利部责成北京市水利设计院会同内蒙古水利设计院,组成“河套灌区规划组”,进驻内蒙古河套灌区。经过两年的辛勤努力,于1957年4月,首次提出《黄河流域内蒙古灌区规划报告稿》。这个被称为“五七规划”的《初稿》,随后即成为:“改造旧灌区,建设新灌区”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性文件。
按照“五七规划”一首制方案,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与总干渠(二黄河)工程经水利部批准立项,于1959年相继开工。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于1959年6月开工建设,1960年2月,历经半年多,枢纽工程拦河闸围堰胜利合龙:1961年5月13日,拦河大闸按期截流成功;1961年9月底,拦河大坝工程全部完工。
1958年,总干渠(二黄河)第一次开工建设。1959年3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总干渠缩窄断面、分期施工的方案,报请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批准。
1959年8月25日,总干渠二次施开始,全盟2.8万多民工参加的水收大军,分配落实土方量800多支米。旗县、公社、大队、小民工组成团、营、连、排,日夜战在施工工地。
终于渠(二黄河)土方工程,从1958年开工建设,到1967年建成,全线通水,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河套人民做出了艰辛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终于干渠是内蒙古河套水利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依靠大量民工完成土方工程,始终采取农闲大搞,农忙小搞和固定人数常年坚持施工的办法,解决生产和工程施工的矛盾。渠线的施工段全部是在荒漠上开挖,再加上河套平原的土地多是红胶泥或沙土,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劳动强度。土方施工开始,主要是人开挖,锹头、箩头、小胶车,老牛车齐上阵,最多时有3万人奋战在工地。
盟、旗县各级领导干部都率先上阵,具体组织,鼓励和动员民工战胜和克服困难,他们争分夺秒,抢工抢时,苦干实干,挑灯夜战整条战线红旗招展,群情激昂,效荒漠、冻土为河让路。民工在实践中发明的方法层出不穷:立马分梨法、蛇蜕皮法、倒客子法、黑虎掏心法……最苦难的是冬天,渠道出水、冻土难取,由于抽水设备少,积水都由人工排水。雷管炸药量不够,冻土大部分为人工施破,工效低,影响工程进度。1959~1962年的主施工期,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劳动强度大,生活困难,部分民工患了夜盲症、浮肿病。
巴彦淖尔盟人民克服重重困难,1967年终于完成了施工任务,总干渠(二黄河)顺利通水。至此,总干渠通水长度87.5公里,1972年,延长到128.5公里。灌域面积1070万亩,其中巴彦淖尔盟1026万亩,包头市44万亩。2012年,巴彦淖尔市粮食总产量达到53.8亿斤,成为全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



来源 / 磴口县文联

编辑(一审) / 杜   宪
审核(二审) / 季   敏
终审(三审) / 李浩宇

声明 /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微磴口


早安,磴口!【2024.11.26】

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有关重要指示精神 听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关情况汇报 孙绍骋主持

沙金套海苏木:入户走访察民情 乡村振兴再发力


微磴口
磴口县新闻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