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公众号成长树(ID:chengzhangshu99)
姐妹们,这两天抽空,我看了最新上线的心理医疗纪录片《是坏情绪啊,没关系》,感触特别多,迫不及待分享给大家。纪录片主要围绕几组家庭孩子成长的困境展开,对父母教育方式也做了探讨。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这些身处坏情绪漩涡的孩子,已经非常煎熬、痛苦了。可却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也很难被坚定的告诉“没关系,我会陪你捱过去。”看完心里还是挺唏嘘的,也看到了生活中很多普通家庭的影子。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肯定不是啊,伤口若在,就会一直痛。但伤口,要是藏在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那就难说了,甚至还会被认为“无病呻吟”。抑郁这种情绪就是,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你不说出来,没有人知道,说出来了,也可能不被理解。正如纪录片里的女孩李悠扬,患上抑郁症的她,初二就出现了抑郁情绪,因为自残,高二时被强制退学。她对着镜头,无奈的说“我也很想生光明正大的病,但生得却是这种病。”在李悠扬的脑子里,经常出现一个叫“诺德”的怪物,一直在控制她,让她很害怕。虽然出身上海中产家庭,看上去衣食无忧。但是有很多次,她都想要自杀,情绪会突然跌倒谷底,看到公交车会想撞过去。妈妈有些责怪她,不理解“我没有想死的这个心,我很难接受,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在妈妈的眼里,“自杀”的想法是不可能突然产生的,当你想的时候,应该赶紧调整过来。所有人都对李悠扬的抑郁不理解,全家人聚餐时,怕姥爷知道她没去上学,特意拍照时没有带上她。可这孩子,明明只是病了,本该被体谅,却成为了他人眼中的“羞于启齿”。就像李悠扬的感受:骨折了,能得到很多人的关心,可抑郁了,这么痛苦,却没人关心,后者比前者难过多了。想来,这也是很多抑郁症的孩子,身处困境,更加艰难走出来的原因。《三联生活周刊》曾报道过一个孩子兜兜,到医院精神科就诊,当被告知为“重度抑郁”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无比激动”。她觉得,终于有人告诉她,不是没事找事,不是自己作死,不是不爱自己,而只是病了。儿童心理科主任医师刘华清表示,一些孩子确诊抑郁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存在情绪问题,但告诉父母后,却往往不被理解,还被批评“小孩子懂什么,睡一觉就好了”。而孩子们需要的,只是被看见、被懂得、被关心,就像李悠扬在片中说的“我想被安抚,被重视。”为什么孩子会抑郁呢?医学上认为,有遗传、压力、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等因素。但我想特别讲将李悠扬,她的情况挺有代表性,也是中国家庭比较常见的。片中有个环节,母女二人进行家庭治疗,看完后,这孩子抑郁的原因,似乎一下就明朗了。李悠扬对妈妈的评价是:尖酸、刻薄、焦虑,心理不健康。 虽然妈妈并不承认,但采访中,能明显看到她的情绪很不好,对着镜头几次崩溃大哭。对于生活,她很焦虑,要照顾一家老小,要偿还贷款,因为治疗李悠扬的病,还被所谓的“大师”骗了。同为父母,我能理解妈妈的辛苦和不易,成年人的生活已然兵荒马乱,但我们一旦把风雨带给了孩子,就只会让他们内心飘摇不定。正如李悠扬坦率的告诉妈妈:我太难受了,在你面前,我太有压力了,你又哭了,我更难受了。我想支持你,温暖你,但我不想面对你。我能看出来,这位妈妈生活里非常要强,每件事都想做好,也尽力想成为一个好妈妈。但往往就是这样,过度苛责自己,无形中就会苛责孩子,希望她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结果呢,适得其反,两个人的情绪都出现了问题。李悠扬去看心理医生,就是想带着妈妈也改善下情绪,借着自己治病,来治疗妈妈。咨询中,有一段医生对妈妈的建议,很中肯:你的纠结,你的焦虑,你的不平稳,你自己去处理,你去看医生,你稳定了,孩子才会好。还有句话,我也非常赞同:妈妈的情绪,应该由爸爸承担,但实际上却由女儿承担,把那部分责任还给那个该承担的人,就会相对轻松很多。实际上的确是这样,很多家庭,父母双方都会面临各自的压力,有生存压力、职场压力、人际压力、育儿压力等等。往往这些压力,找不到合适的出口,比如,夫妻间不能相互沟通,无法从身边人获得支持,就会一股脑抛向家里,那个最弱小,也最需要被支持的孩子。作为未成年的他们来说,原本就有自己成长的困惑和烦恼,父母本应成为那个情绪容器,却没想成为了负面情绪的来源。我很欣慰,纪录片的结尾,李悠扬和妈妈都在逐渐变好,妈妈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尝试着一点点改变。女儿看见妈妈开心,她也会跟着开心,两个人能够平和的交流,有说有笑。她回忆曾经的高光时刻,小学时在省人民大会堂领奖,就她一个人得了全国作文竞赛的特等奖。可如此荣耀的事情,在她的爸爸眼里,却只换来一句“光会写个作文,有什么用啊。”妈妈说,直到现在,她都缺赞美和肯定,因为爸爸追求完美,总是在指责和提要求。可遗憾的是,成为母亲后,她却命运般复制了原生家庭的模式,会要求、指责孩子,就像复印一样,将自己最不喜欢、最不想要的部分,全都给了孩子。就是我们虽为父母,但曾经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曾受到过上一代人的影响。“家庭的代际模式不是你的过错。而且,你正在读这篇文章,这一点就是在告诉我,你正在担负打破循环的重任,发誓这种破坏性的模式到你为止。你愿意承担前面数代人的重任,为后代做出改变。看,你根本没有过错。相反,你勇敢、坚毅,你爱孩子胜过一切。打破循环,势必要经历一场史诗般的战斗。承担这一重任的你,必是英雄!”做父母是一场修行,倘若我们足够有智慧、有能量,或许可以重新开始,走出不一样的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成长树,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chengzhangshu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