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阳城县芹池镇南上村的玉米地里机声隆隆,玉米秸秆茎穗兼收机穿梭在田间,一排排玉米秸秆迅速被“吸入”机腹,“吐出”粉碎的秸秆,拉运车辆随即将秸秆装车转运,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全村1600亩秸秆全部离田,这样既避免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南上村村委委员张文毕表示,秸秆离田不仅有效防止了环境污染,还可以改善土壤、减少病虫害发生,有利于下茬播种,同时还能为养殖企业提供饲料,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阳城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约45万亩,以玉米、小麦为主,每年产出农作物秸秆11万吨左右。近年来,该县立足丘陵山区特点,不断探索秸秆利用新途径,建立收储利用、科学还田、产业增值、政策扶持四大支撑体系,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带动秸秆产业化利用模式,以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市场化、产业化为主线,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实践经验,连续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在蟒河镇石臼村村民孙敏霞家的玉米地里,秸秆加工设备快速运转。她将地里堆放的玉米秸秆“喂”进粉碎机,设备迅速“吃”下秸秆,粉碎后的玉米秸秆一堆一堆地整齐排放。“我这3亩多地的秸秆不到1小时就粉碎完了,随后用土壤覆盖,明年就是很好的肥料。粉碎秸秆我们不用出一分钱。”孙敏霞高兴得合不拢嘴。石臼村全村有耕地1800多亩,农作物收割完后会产生近1000吨的秸秆。为解决这一问题,村“两委”与晟翔农机合作社签订了合同,作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主体。“合作社组织村里剩余劳动力10余人在地头粉碎秸秆,好的秸秆粉碎后无偿提供给当地养殖户,不好的就地堆沤,不需要老百姓出一分钱。”晟翔农机合作社社长孙敏亮说,集中时间统一粉碎,既消除了隐患、保护了环境,又美化了乡村。在解决了怎么办的基础上,更要解决好怎样收、怎样运的问题。为此,阳城县建立了县有龙头企业、乡有收储站、村有临时堆放转运点三级秸秆收储运体系,变露天堆放为专业存储,畅通秸秆由田间进车间的“最初一公里”。位于润城镇贝坡村的秸秆收储站是阳城县首批确定的标准化乡镇秸秆收储站,占地1.41万平方米,收储量超过2000吨,收储范围覆盖方圆17公里。“秸秆收得来,更要储存好。”县众兴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延小亮说,过去秸秆露天堆放,遭遇降雨后浸泡发霉影响品质,改善秸秆收储条件势在必行。为此,阳城县提出“按照合理半径规划建设规范的秸秆收储点,形成县有龙头企业、乡镇有标准化收储中心、村有固定秸秆收储点的收储运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本投入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我们这个收储站从建设之初就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秸秆‘住’进了遮风避雨的专属仓。”延小亮说,众兴牧业公司承担润城全镇的秸秆收储利用,公司成立于2021年,总投资150万元,其中政府专项奖补55万元。像这样的标准化乡镇秸秆收储站,阳城县目前已建成8个,辐射10个乡镇,收储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此外,阳城县还因地制宜探索“草变肥”“草变电”“草变饲料”等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出台创建畜牧大县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积极推广秸秆饲料化、燃料化等利用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托企业、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秸秆收储市场化经营主体,构建全域全覆盖的秸秆收储和供应网络,真正让“包袱”变成“财富”。2018年至2024年,该县累计争取到中央、市级资金1563万元,县级财政累计拿出2664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3亿元,探索出一条“一主三辅”(“一主”即以机械化秸秆科学还田和堆沤肥轮换作业为主,“三辅”即以秸秆离田后进行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为辅)秸秆综合利用的“阳城路径”,受到省、市表扬和肯定。
阳城县晨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投资460万元,建有1.2万吨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1个、2000吨农作物秸秆村级收储点3个,秸秆收集加工运输等配套设施设备20余台套。作为秸秆能源化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实现了秸秆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综合利用。“我们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运营模式,实行秸秆分散收集、集中收储、集中加工利用。”晨东农业公司经理张军亮说,今年共收集秸秆2000多吨,优质秸秆进行饲料化,劣质秸秆进行燃料化和肥料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截至目前,阳城县已初步建成乡镇秸秆收储站11个,村级收储点14个,其中大型收储站1个,最大秸秆收储能力可达2.5万余吨,有效解决了秸秆从田间到车间的难题,让秸秆能够“收得上、储得好、用得到”。发展秸秆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让秸秆生“金”变“银”。阳城县在不断探索完善中,逐步形成了秸秆收、储、运、用“阳城模式”,探索出了“产业强、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