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取得了积极进展。生态环境部总结了生态保护补偿典型案例,为各地推动生态保护补偿提供借鉴。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距离杭州市中心42公里,森林覆盖率接近80%,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近年来,余杭区在这里创新推出了“善水基金”模式,为治理水源地面源污染、提升水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坚持生态优先,创新引入信托模式,还青山以绿水
长期以来,为增加毛竹和竹笋产量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村民在龙坞水库周边的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造成了水库氮磷超标,影响了饮用水安全。2014年,青山村成立全国首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1号”,以信托合同的方式约定利益分配,建立市场化、多元化、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基金累计投入100万元,集中科学管理龙坞水库周边关键林地1000亩,通过禁止使用农药、除草剂和化肥、林下植被修复等方式,恢复林下植被100亩,有效消除汇水区内农业面源污染,恢复竹林至最佳水源涵养状态。仅三年时间,实现龙坞水库水质提升并稳定达到I类水标准,青山村周边生态环境恢复良好。目前,水源保护范围已拓展至青山溪、黄湖大溪流域,这一模式也在千岛湖流域的淳安、建德推广。
凝聚多方合力,完善可持续运营机制,赋青山以动能
为聚焦长效长治,持续开发产业和市场运营,成立了水基金运行主体晴山生态农业公司,带领村民以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的方式开展生产经营,通过销售生态农产品、开办民宿等方式,持续增加村民收益,村民再将每年收益的5—10%回馈给“善水基金”。截至目前,基金参与农户达43户,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后反哺资金可达10万元/年,累计募集反哺资金超100万元。青山村废弃了20多年的小学改建成“青山自然学校”,与100家企业、学校合作,开发15种特色志愿者服务和自然体验产品,成为远近闻名的“未来乡村”和“自然生态打卡地”,每年组织自然体验和志愿者活动220次,带动年均访客增加4万人以上,向“善水基金”输送自然保护资金超30万元。
致力强村富民,探索生态共富路径,化青山以金山
持续鼓励村民开展节水行动和垃圾分类等低碳生产生活和经营方式,着力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型村落。围绕“生态+”主题,邀请国内外162位艺术家打造精品项目82个,综合生态文旅收入达1200万元。招引小而美农文旅乡村新业态38家,引入新村民近100名。实施“自然好邻居”计划,引导和鼓励村民拿出闲置房屋开办民宿、农家乐,提供导览讲解、手工艺培训等服务,农户年均增收达6万元,青山村经营性收入从2019年的60万元跃升至2023年的3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47.8%。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