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飞故事】八千里路追风起 咫尺初心立——记哈飞异地科研试飞技术保障团队

文摘   2024-10-22 20:56   黑龙江  
“科研试飞到哪里、技术保障就跟哪里。”工程技术部秉持这个原则,成立异地科研试飞技术保障团队,选派沟通协调能力强、技术能力过硬的党员和骨干人员奔赴试飞一线,用智慧和汗水,保障公司异地科研试飞进展和安全。
盛夏的一处试飞场地,堪比吐鲁番的火焰山,39℃是这里的常态,整个试飞场地犹如一个巨大的火炉,炙烤着场地里的所有工作人员。但再炎热的天气,也炼不化保障人员完成任务的决心。
试飞指导工艺员王梁顶着烈日骄阳开始一天的工作,不一会儿,汗水浸湿了工作服,顺着脸颊往下流。此时的他全然在意不到这些,他正专心致志地排除一项突发的飞行故障,仅用20多分钟解决了这场战斗,保障当天试飞顺利进行。这是一名保障人员的必备素质,也是一名党员的自我修养。飞行员从远处走向驾驶舱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到:“小伙子,好样的!”接着准备下一场次的试飞。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技术保障人员都会积极主动、义无反顾地冲在第一线,尽己所能解决试飞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这就是一名合格的外场技术保障人员应具备的担当精神,也是应尽的责任。
戈壁茫茫接远空,皑皑积雪白云中。团队来到海拔2800米的高原开展试飞。在这里,直升机仿佛扶摇而上的大鹏,等待着一鸣惊人。
紧随而至的是团队人员的高原反应,头痛、呕吐、心悸伴随了团队刚到这里的3天。高原反应打不破团队的信心,短暂休整后,他们紧锣密鼓地投入到保障工作中。他们坚持“故障不过夜”的原则,地面通电检查、地面试验、飞行试验,每一步都在团队的配合下顺利进行。戈壁滩的荒凉无法阻挡团队的步伐,试飞每天都在取得新进展。
随着试飞进行,新的挑战不断出现,为满足试飞要求,他们要转场至更高海拔的场地。更高的海拔,意味着更严重的高原反应,更寒冷、更荒凉的周边环境。这是当地的海拔极限,却不是团队的极限。刘维东和团队踏上新征途。他们每天6小时往返于住宿地和机场之间,随着道路蜿蜒向上,他们的高原反应越来越严重。在机场试飞保障时,一手拿着氧气瓶,一手拿着技术材料干着活是他们的常态。有时遇上刮风的天气,大家更是感觉难以呼吸,不舒服了就赶紧吸上两口,但这也不能“满血复活”,“这边的活不好干啊!”大家调侃着说道。
几个月来,刘维东不只要奔走在机场,还要奔走在车站、物流站……赶上成品故障,或起早或贪黑的取件,保证问题得到快速解决。面临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挑战,刘维东每天回到宾馆都倒头便睡,睡得很香。不久后,试飞取得突破性进展,试飞用户为团队发来感谢信。
陕西,也是团队的常驻地。他们每年只有不到30天的时间能与家人团聚,但并不影响他们完成任务的决心。在公司需要的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务,是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初心。
2022年5月,杜雪光来到西安。“可能我比较适合这个工作,既然干了,就不能辜负公司的期望。”
一次,直升机换件后,升级很多软件设备,通电时工装灯无规律的胡乱闪烁,杜雪光和团队排查飞机线路、工装线路、成品部件,并通电检查,经过多次排查将故障定位到成品件,这种情况往往是比较费时费劲的,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协调供应商升级成品件,完成装机。
保障工作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大家不是发现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路上。他们凭借精湛的技术水平、扎实的工作态度,确保多个试验项目顺利开展,收获多个单位好评。
跋山涉水、不避寒暑,团队奔赴在祖国各地,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八千里路云和月,不管多么荒凉,不管多么孤寂,他们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他们坚信“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待到庆功时,微笑再回家。



铁粉必看
哈飞大小事

文字 | 黄海月 曹洋
图片 | 刘维东
责编 | 姜宇
主编 | 孙艳升 高群
监制 | 钟兆凤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哈飞
阅方寸空间,知航空无限。我们邀您走近哈飞人、知晓哈飞事、领略哈飞产品、分享哈飞情,感受航空报国拼搏精神、见证航空强国伟大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