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雅妮
最近几年,拉美电影开始进入大众的观影视野。这是因为,墨西哥导演在电影赛场上的出色表现。从2014年至今,墨西哥导演已经第五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了!
——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亚历桑德罗·伊纳里图的《鸟人》、《荒野猎人》;吉尔莫·托罗的《水形物语》;以及今天要谈的《罗马》。
它是今年,第91界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外语片奖,以及最佳摄影奖。除此之外,它还在威尼斯电影节拿到了金狮奖,并其它三十多个电影节拿到大小120个提名和奖项!
而这里的“罗马”,并非古罗马,也不是意大利的罗马,乃是墨西哥城里的一个社区。
而这部影片的导演阿方索.卡隆,从1991年拍摄《爱在歇斯底里时》开始,从影三十余年,指导影片不足十部,却部部都是佳作。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以及末日科幻电影《人类之子》,并上文提过的太空狂想曲《地心引力》。
因此,当实际看到大屏幕上的《罗马》,我是有点吃惊的。卡隆的风格,还真是不拘一格。而他自己却说:“这部电影,哪怕没人看我也要拍。”
是的,《罗马》是卡隆的故事,是他致敬祖国、怀念故土的个人表达。而这个故事不只揭开了导演卡隆一家的旧疮疤,也碰触到许多女性心中那块隐隐作痛的伤口,更是向社会提出一个日久弥新的问题——所谓阶级,难道只有在苦难面前才化为平等吗?
是的,这也是《罗马》给我最大的触动:女性,在被背叛和被抛弃的时候,是不分阶级贵贱的。虽然她们疗伤的方式,会因为生活档次本身的不同而依然存有差异,但她们的伤痛,却一样令人心疼。
克里奥,是一名女佣,她照顾着主人家四个孩子的起居,也打扫着一栋中产阶级人家的大房子。她做饭,清洗地板,也需要收拾被狗屎弄脏的过道。她没有自己的生活,连看电视也是为了等在主人身旁,好准备端茶倒水。顶多,在所有人都睡去以后,点上蜡烛,做一做睡前减肥操。
她的生活,因为遇见了一个男人而焕发光彩。但这个男人却只是想拿她解解闷儿,在得知她怀孕以后,就溜走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摄影和剪辑,都是导演本人。因此,通过镜头的凝视,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导演阿方索.卡隆来所说的,“眼中饱含泪水,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怎样的画面——
久久地凝视,却不只是定定地看着,不经意间的一撇,却是深情。
当镜头对准已经被抛弃的克里奥,她带着期待和不安,独自坐在电影院门口的台阶上,她拿着那个十分钟前还对她浓情蜜意之人的外套,傻傻的等着。我们都知道她等来的只会是失望,她却依然在自己大腹便便时,再一次辗转找到了那个男人。
而结果几乎没有悬念,她被羞辱,甚至威胁!
更为惊心动魄的是,在那个墨西哥动荡的70年代社会中,当暴力事件再次发生,这个负心的男人举着手枪闯进一家店里……可是他突然停住了,接着,镜头对准地上流下的一滩羊水。是克里奥……
但那个男人跑了!
有人说,卡隆对这段历史描述的太过潦草,毕竟,他镜头下所呈现的,可是1971年墨西哥城的帕斯克里斯蒂大屠杀啊。在真实的历史中,那是1971年的6月10日,正是墨西哥社会变革的中期。
为了新自由主义改革,城内发生学生运动,但在游行中,他们突然遭遇军方袭击,死伤惨重,据说至少死了100多个学生。
但整场戏下来,导演只用了一个主要长镜头,和几个零碎的补充,场景就随人物切换到了医院。
而这或许并非是对政治的淡漠,而是对个人在宏观世界中的聚焦。
于是,医院里展开了漫长的接生、抢救……但结果,这位可怜的女人等来的,是一个死胎。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克里奥傻透了。但是话说回来,我们谁能比克里奥更明智呢?在她的经历中最让人心痛的,可能是她遇到了渣男,但谁又能在甜言蜜语和温情脉脉中识破情郎竟是负心汉呢?
在这件事上,女人只能持守原则和底线,若非到了可以托付终生的时候,就不要做出托付终生的事情。
然而,真正步入婚姻,甚至有了共同的资产、孩子,以及共同的朋友、社会关系,并生活方方面面的交织、融合后,女人就有保障了吗?
很可惜,不是的。
克里奥服务的这家主人常常出差在外,最近更是频繁。打理家事的,是女主人索菲亚。而就在男主人最后一次离家后,导演建构起一种剧作上的对称——两个阶级,两种人生,两类毫不相干的人,一下子被并列起来。
这种看似违和的并列,通过索菲亚的一句台词来充分表达:身为女人,我们总是孤身一人!
她说这话的时候喝醉了,跌跌撞撞的进屋。女佣开门,愣愣的看着她……这画面多别扭?但这事情岂不是再真实不过了?
在“被出轨”这件事上,我们朋友圈里的同学,和我们微博关注里的大明星一样,所经历的,都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除非她们在结婚时就是想清楚了各取所需,否则,任何一个付出真心的女人,都不可能因为自己更加有钱,而在无情的背叛中少流一滴泪。
更可怕的是,这两种悲剧的对称,除了女人和男人,还连带着孩子——两种同样可怜的孩子。在电影中,他们的生命是残缺的,甚至是死亡的;而在现世生活中,所谓童年的阴影,也与贫富、阶级无关。
那么,女人的出路在哪里?孩子们的出路在哪里?当这些带着伤害与残缺的孩子,终于成长为男人和女人,他们是否会继续彼此伤害?那这个被各种“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出路又在哪里?
电影给出的答案,或者说指向,是坚强。
依然回到女性主体来看这个问题,千百年来,女人们在各种社会体制下都处于弱势,直到工业革命带来新的契机。工厂的出现,使劳动这件事被重新定义,男人和女人的原始优势与劣势也都洗牌重来,而女人们也在经历了大大小小各种“运动”之后,开始大规模觉醒。
发展至今,我身边很多女性朋友,她们的人生轨迹真正发生变化的时刻,不是在大学毕业,不是在入职、升职,而是在修完产假后的那个月。
在那个月,有些女人因为条件不允许,只能从申请延长假期到停薪留职,再到最后失去职业上最佳的晋升时机而被“淘汰”。即使把娃养的白白胖胖,自己的内心却在枯竭。因为她心里清楚,自己日复一日,过的都是与从小所受教育不相符的生活。
更为可怕的是,这个选择所带来的,是逐渐失去婚前、生娃前、休假前的那种“尊严感”。因为从此,凡事都需要依附男人,且不说经济,自己甚至不再有独立的社会属性。而男人,却常常没那么可靠!于是现实世界里,太多女性朋友就像索菲亚一样的遭遇……
这时,主流的价值观会告诉已经受伤,或者即将受伤的女人:你要学会自己爱自己,要努力做到想买什么自己能买得起,如果男人让你失望了,起码可以去巴厘岛哭,去土耳其坐热气球散心,而不是共享单车路边停,街角麻辣烫,格瓦斯小木屋……
于是,对于女人来说,最正确的选择是——在那个月到来时,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而自己带着吸奶器去上班,保住人生价值,哪怕透支自己的身体。
电影中的索菲亚,其人物落点也就是如此,回到自己原来喜欢的工作。经过伤痛,从小主妇,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大女人。
这种故事,从热播电视剧到获国际大奖的电影,都在讨论,都在关注,可见其痛,真是灼热的。
但是,所谓坚强,岂不是泡沫里的飞机吗?
当那两个被抛弃的女人,无比坚强的带着一大群被抛弃的孩子来到海边,她们想散心,想忘掉那些不愉快,甚至想以乐观的心态,战胜男人带给她们的伤害。
对此,导演安排了这样一场戏——索菲亚的两个孩子差一点被海水淹没,克里奥走向数米高的大浪中,孤身一人救下了这对兄妹。接着镜头前出现了海报上的经典画面——七个人抱在一起,他们是主仆,但她们都是女人。
女主人和女仆人,在苦难面前平等了,也在悲剧面前并肩作战,而如果电影结束在这里,恐怕就是一碗鸡汤了。卡隆当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安排她们回到了湿漉漉的地面——当孩子们回到家,激动的讲述着“克里奥救了我们的命”,下一句台词就是,“你能帮我做一份香蕉奶昔吗?”
恩人,仆人。
生死和阶级,痛苦和痛苦之间,似乎又有了微妙的诧异。那么所谓“坚强”,是否也是一种想当然的解决办法?
在这部电影中,我反复体会,导演并没有对此给出明确的答案,又或许,他自己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看法。他虽然试图用上帝视角来表现,但他毕竟不是上帝,他是有限的,他可以提出问题已经超过许多凡人,而想得到真正的答案,只能仰望那位真正的上帝的启示。
对此,卡隆似乎有所指向,只是依然不够清晰。
在《罗马》中,有三组并不推动剧情,却占用一定篇幅的镜头,我想是导演有意为之。
当克里奥做产检时,突然地震,站在她旁边的老奶奶和孙女,没有冲进婴儿房抱走自己的孙子,而是立马跪在地上祷告起来,她们祷告了很久,一直到地震平静;
当索菲一家来到亲戚家过圣诞,半夜突然发生户外火灾,救火的家人中间,有一个男人,站在火光中,唱着圣诗,哪怕后面的树就要烧焦倒下来,他唱了很久,并遮住了大半个镜头;
当街上发生大规模暴力,克里奥的羊水却破了,索菲亚的妈妈扶住她,原地背起了圣母颂,这个镜头也持续很长时间,甚至一路跟拍到车里,还留她祷告了几遍。
这三组镜头的特征是,外部突变的环境,人物异常的淡定。
而对比两个人物,她们也在经历着外部突变的环境,她们也想竭力保持淡定。但她们的淡定,是被坚强撑起来的。这种坚强中的淡定,如泡沫一样,在电影中就被戳破了。
索菲亚在孩子面前平静的告诉他们父亲在外地做实验,但关上门就跟闺蜜哭诉到歇斯底里;克里奥可以如“心态极佳”的大师那般,闭上眼单腿勾蜷离地,却在海难后,终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我不想要她!
是啊,虽然在这个故事中,她是一个标准的受害者,但在更大范围的故事中,她也是一个有限的,有着自己罪性的施害者。如果当初她不轻易放纵自己的一时之乐,也不会有一个无辜的生命惨死腹中。
当然,这并非是将男人的错归咎到女人身上,在克里奥和她男朋友的关系里,克里奥没有任何对不起他的,错,全在男方;但在超越男女关系的“良心”面前,她依然有自己要面对的责任。
而通过以上内容我有理由猜测,在卡隆心里,有一个天与地的格局,虽然模糊,但就如他本人完成的后期制作——
在开篇出字幕的时候是地板,克里奥清洗着布满狗屎的过道。水,泡沫,湿漉漉的画面映出一架飞机。那是倒影,似乎天空只是现实的幻想;而结束出字幕的时候,最后一个镜头久久地停在了天空,那是开篇倒影出的天空,依然有一架飞机划过,它成了实体。
导演不再说什么了,但我却想继续对电影中所代表的,那些被伤害的女性朋友说:无论你在地上是主是仆,是被抛弃还是被宠爱,又是否涂着哭不花的高档睫毛膏,你的眼泪,不只可以被看见,你还可以被真正的接纳和拥抱。
因为真的有一位,祂的眼比卡隆的镜头更细腻;祂的爱,比卡隆对故乡的爱更为深沉;祂不会告诉你,只能坚强,而是告诉你,到我这里来,卸下你的重担;他不会告诉你,还是去赚钱吧,不然你就没有价值了,而是告诉你,你的价值,是因着他用自己的儿子赎买了你。
在《圣经》中,耶稣称自己是神的儿子,却又束上麻布给门徒洗脚;耶稣有权柄命令污鬼从人身上出来,却为了替他的百姓受罪的刑罚,而被绑走钉在十字架上。
因此,渺小的人在全能的上帝面前,不只为仆,还可以是朋友,是儿女,是良人。人神之间,便不是阶级,而是次序。
当然,这不代表从此,你不再遭遇任何背板,但却可以在任何环境下,有依有靠!祂是你的力量源泉。如此,你便可以与那些在地震、暴乱、火灾中依然祷告的人那样,在风浪中依然有盼望。因为祂永远持定与你所立的约,祂也一定会再来找你,接你,使你在他的国中,脱离忧伤、哀愁,给你永不枯竭的喜乐和平安。
那就是天上的应许!
然而,飞机划过的时候,我们若盯着地上的泡沫,便会以为天上的一切也是虚幻,但若抬起头,用信心的眼睛看见天上的才是实体,那么倒影中的肮脏就不算什么了。
写下这些的时候,我也从对电影的关注更进一步转向自省。我想起我的姥姥、我的妈妈,也更仔细的体会着自己的婚姻。
我的姥姥和妈妈,几乎完全经历了索菲亚与克里奥的遭遇。而她们也如这两位女性一样,以“坚强”挺过了大半生。她们的努力与坚毅,是我从小到大的榜样,但她们的经历,却也成为我的阴影。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使得我成年后,依然对男人这一物种没有半点信任,也在适婚年龄,对婚姻这件事充满了恐惧——如果被男人伤害后,我依然可以靠自己活得很精彩,那我为什么要冒这种风险,何不一开始就选择不结婚呢?
直到我在《圣经》中读到有关婚姻的教导——
“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
“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5:22、25)
这段经文似乎并没有谈到“爱情”,但的确是我在婚姻中唯一的力量来源。
——我已经是被爱的了!
在婚姻中,我体会到了遵主话语时的甘甜,也会时不时感受一下随从自己私欲时的可怕。而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再次反观自我,其实,那所谓的“私欲”,正是被现代文化对女性的期待喂养着的。
那个伤口以前就在,现在还挣扎着从各种文章、新闻、歌曲、影视作品中得到确认。
其表现就是:没有人背叛我,却会情不自禁把自己放在一个必须独立的位置上。还没受害,却会在生活琐事之中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甚至情不自禁想要回味那种我其实很孤单的感觉……
于是,徘徊在洗衣机和晾衣架之间的时候会不甘心;在厨房进进出出的时候会觉得不平衡;做家务的时候则觉得实在是浪费时间;跟丈夫发生口角的时候,还会暗示自己,其实我从来都没被爱过。然后,用自己的方法疗伤,用自己的方法发泄情绪。
而更多接触婚姻中的姐妹,会发现这种苦与甜的纠结,是一个普遍现象。
或许,是因为我们这一代都是这么长起来的吧。独生子女,从小和男孩受相同的教育,被报以相同的期待,而突然有一天,我们被告知,你其实是要相夫教子的!于是难免会生出抱怨,甚至会生出许多对丈夫的看不惯,以及对婚姻的不满。
但其实,妻子和丈夫是一体的,只是分工不同,当女人按着受造的次序来料理内室,绝非低端的劳动。而我,在每一次感受到“伤害”的同时,必须警醒,真的是丈夫的问题吗?还是我自己也出了问题呢?此刻的我,是按着真理来面对这件事的吗?
当然,也盼望每一位读到这里的男人们,因此更理解你身边的女人,不只是不背叛她,更是能体谅她的付出。如果她正是那种需要一边照顾家,也一边工作的妻子,那么你们也应当有合理的,对家务的分工。
在这个时代,女性承受的压力和搅扰都是巨大的,而你们所给出的尊重、分担和认可,会给我们很大的鼓励和安慰。
最后,我的姥姥和妈妈,在我恋爱与结婚的这个过程中也从慕道到认信,甚至我的外公和爸爸都信了,实在感恩!她们的人生因婚姻有遗憾,但她们的人生却都因福音而重新有了依靠。
愿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克里奥和索菲亚也都能如此,不是定睛被狗屎弄脏的地板,而是抬头看见上面的美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