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里变成了外地人的“第二故乡”

文摘   2025-01-10 21:55   江西  


富硒温泉是稀缺的水资源,也是无数人奔赴温汤镇的缘由。除了自然禀赋,温汤镇凭啥让众多外地人流连忘返甚至在此养老?“新温汤人”如何变他乡为故乡?


作者 | 汤建萍 邓绪娟

题图 | 温汤镇


在宜春明月山脚下,有一个连名字都冒着热气的千年小镇温汤镇,它被誉为“中国温泉之乡”“世界温泉健康名镇”。十几年来,随着明月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温汤镇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外地人来此休闲度假、置业康养。
“温汤的水好,空气好,我在这里住了4年多,药罐子丢掉了。”今年81岁、来自上海普陀区的朱大爷笑呵呵地说。
据统计,像朱大爷一样常住在温汤镇的外地人(也叫“新温汤人”)目前有1.2万人,其中以银发老人为主,超过温汤镇原住民,占全镇总人口的28%。
除了自然禀赋,温汤镇凭啥让众多外地人流连忘返甚至在此养老?面对数量庞大的“候鸟”居民,温汤镇在社会治理中经受了怎样的挑战,探索出哪些经验?“新温汤人”如何变他乡为故乡?

有问题找“温汤妈妈”


冬天的温汤镇热气腾腾,热闹非凡。沿着温泉路走到玉盘广场,只见休闲长廊里,盛满温泉的水桶一字排开,大家一边闲聊,一边享受着幸福的泡脚时光。不远处,鳞次栉比的泡脚店里宾客盈门。泡脚,已然成为温汤集镇的一道亮丽风景。
富硒温泉是稀缺的水资源,也是无数人奔赴温汤镇的理由。在2018年《宜春市温汤地热水资源保护条例》出台之前,泉井对公众开放,游客、租客和本地人可以排队免费取水。取水的人多了,纠纷也随之而来。
“最早的纠纷发生在休闲长廊。那时,大肆取水、随意插队、抢占水桶和座位的现象频发,吵架事件接连不断,最多的时候一天发生三四起。派出所忙不过来,就和几位跳广场舞的上海大妈商量,请她们协助调解。”温泉社区党委书记聂永斌说。
随着温汤城镇建设和征地拆迁工程的推进,特别是2017年至2018年集中发展民宿经济,外地人与本地人、外地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明显上升。
比如,本地拆迁户装修民宿时,施工噪声影响了外地人休养;有的人喜欢在家里吹拉弹唱,干扰了邻居静养;租客与房东闹别扭……这些矛盾纠纷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取水“乱象”以及各种纠纷不断,折射的是基层治理“危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016年5月,明月山党工委积极探索社会参与、多元“共治”模式,联合温汤派出所,挑选出“新温汤人”中群众基础好、威望高、有爱心和相关工作经验的志愿者,组建了“温汤大妈”义务调解队,发挥外地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
退休后来温汤康养的李筱萍,是调解队资深成员,头发花白的她至今仍在一线参与调解。
“小李啊,你现在当上经理,就‘欺负’我们老人家啊?你收了人家2万元订金,七八年了都没退还,怎么回事?”李筱萍义愤填膺。
“王女士签了购房意向合同,定金是不能退的。”某售楼部经理“振振有词”。
“收据上明明白白写着‘订金’,不是‘定金’……”李筱萍与调解队队员抓住关键要害,为来自浙江台州的王琳莉拿回了买房订金。
“我们是外地人,这种身份有利于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处理矛盾纠纷。”李筱萍坦言。
调解队最初以上海大妈为主,2019年由“新温汤人”党支部、明月山妇联、明月山综治办、温汤派出所联合重建,改名“温汤妈妈调解队”。目前,有义务调解员11名,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20余件,协助温汤派出所破获案件10宗。

“新温汤人”有了主心骨

走进明月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映入眼帘的是橱窗里摆放的一张张荣誉证书——全省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新时代“枫桥经验”江西实践先进典型……在二楼的多功能厅,一群大妈正在排练自编的舞蹈节目,隔壁房间几位大爷正在练习书法,专注中透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老人们容光焕发,各得其乐。
“我来自浙江义乌,余生就在这里养老。”
“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舒心,感谢支部把党的关怀传递给我们。”
大家口中的支部,就是“新温汤人”党支部。新温汤人中有许多退休党员,为了让这些“候鸟”党员找到组织,发挥老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和温汤镇党委于2019年5月成立“新温汤人”党支部,推选5名责任心强、长期旅居温汤的外地党员,组建支部班子,开展为民服务。
“新温汤人”党支部成立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由支部党员带头、新老温汤人共同参与,成立了理论宣讲、温汤妈妈调解、文艺文化、爱心志愿等6支服务队,服务内容多种多样。
“相比于本地老年人,很多‘新温汤人’缺少朋友和休闲娱乐方式,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凝聚党员的力量,营造家的氛围,让新老温汤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能够乐在一起。”“新温汤人”党支部书记刘莉萍说。
在刘莉萍看来,文艺活动是新老温汤人之间最好的黏合剂,也是塑造精神面貌的重要途径。她带领党员经常举办文化活动和各类兴趣班,尤其是每年举办的邻里文化节广受好评,新老温汤人一起表演节目、扎粽子、包饺子等。通过各类文化民俗活动,越来越多“老漂”在温汤找到归属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新温汤人”党支部引领下,温泉社区居民之间逐渐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
谭中华是爱心志愿服务队队员,也是杨家坪一家民宿的老板。前段时间,谭阿姨家的租客疾病复发,身边没有亲人在,她连夜冒雨护送租客去医院,并在医院陪护一周。
“客人是我的衣食父母。自从开了民宿,我交了很多朋友。第一次来不熟悉,第二次就熟悉了,第三次我们就成了亲人。客人们到了我这里,就像回到自己乡下亲戚家一样。”说完,谭阿姨发出银铃般的爽朗笑声。
行走在温汤镇,随时可见一个个行李箱被推进宾馆民宿,一张张相迎的笑脸,一声声暖心问候,传递着令人心生暖意的温情。

“温汤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风景秀丽的江源河堤附近,记者找到了浦秀娟开的“温汤大食堂”。临近中午,食堂里饭菜飘香,不少老年人已经排队等候用餐。
今年62岁的浦秀娟以前在上海经营饭店,2015年与爱人来温汤康养,身体康复后,两口子索性住着不走,一住就是八九年。
“记得刚来温汤时,还看得到泥巴路,现在到处干净整洁,治安很好,生活也很方便。本地人非常淳朴,为‘新温汤人’作出很多牺牲和贡献。”浦秀娟发自肺腑地说。
“温汤人给了我一份安心,我要回报温汤人一份爱心。”为了表达对温汤的感恩之情,浦秀娟在这里开起“温汤大食堂”。她把上海社区办大食堂的经验和饭店经营理念带到温汤,食堂的菜品专门针对老年人而设计,三餐都供应,每天有两三百人来吃饭,解决了很多老年人的吃饭问题。
“本地人非常淳朴”,不只是浦秀娟,来“温汤大食堂”用餐的方瀚德同样这么说,甚至绝大多数外地人都对本地人留下了这种好印象。
自2007年在温汤“安家”后,方瀚德几乎每年都会来温汤,这里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退休前西装革履、坐着小轿车穿梭在繁华大都市,退休后每天还要驾着沾满泥土的皮卡车来回跑工地。
再过几个月,方瀚德设计建造的瀚德山居就要落成了。这座位于明月山脚下的民宿,原木极简风格,几何线条明朗大气,空间设计新颖别致,建筑布局犹如一个向大自然开放的空间,满足了人对自然的美好向往。
“市政府工作人员主动联系我,说本地还有个农业项目比较困难,问我有没有兴趣接盘。我介绍上海一家知名农场主来看地,后来我们共同投资,把农业基地盘活了。民宿和农业项目已投资3000多万元。”方瀚德说。
在他的鼓动下,陆续有20多位朋友在温汤投资置业,他们决定组团在温汤养老,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符合我们对养生之地的追求”。
人生六十载出头,时间恰好是一个分界线,家乡一半,他乡一半。“新温汤人”以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发挥光和热,与温汤“老表”共建美好家园。从磨合到融合,新老温汤人成了“一家人”。
“不慕天池鸟,甘做温泉人。”你若来温汤,想必也会感受到“升腾”的温汤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故乡”。


悦读推荐
锂矿资源大县如何“管”出绿色产能
这颗橘子,曾经“甜倒”苏联人

守护山村健康36年的“中国好人”


明月天下情
官方发布,传递信息,沟通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