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融合——《艺术科技年度发展报告•2023》网络文艺评论篇

文化   2024-11-06 09:00   北京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文艺形式在互联网时代的表达,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新文艺类型。各类新媒体平台拓展了网络文艺评论的发展空间,使评论活动摆脱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跨越地域、融通时差的全新可能性。网络文艺评论作为连接文化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纽带,正积极适应时代变革,深度参与到新型文艺生态的塑造当中。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新时代文艺评论已形成了以网络为阵地的新格局。《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等指导性文件对网络文艺评论工作均作出重要指示,包括扶持新媒体评论平台、推出全媒体评论产品、健全大数据的评价方式、综合治理网络算法推荐以及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的互动等举措。

本报告将侧重于大众化的网络文艺评论,其形式不仅有文字、图片、视频、弹幕等形式的评论,也包含评分、票房、排行等数据性评价。报告选取本年度热点文艺作品与现象,聚焦于最具代表性的文艺评论网络发布平台,关注网络文艺评论与评价,发挥“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作用,反观评论对作品的引导作用、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反映出的平台阵地建立与完善等相关问题。

一、年度发展现状




(一)国际现状

反响热烈的网络文艺评论平台促进了文艺评论的民主化和平等化、开放性和对话性。被国内网友誉为“美版豆瓣”的“好读物”(Goodreads)平台,其推荐引擎基于200亿个数据点的分析,根据用户的文学品位提供定制化的推荐。专注于电影和电视节目评价的网站“烂番茄”(Rotten Tomatoes)评价体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由专业影评人组成评论家团队的聚合评分系统“番茄计分器”(Tomtometer),由普通观众提供的评价分数的“观众评分”(Audience Score)。加拿大学者米兰达·巴洛格(Miranda Balogh)列举了2023年热门在线艺术社区:YouTube,Instagram,ArtStation等,并指出此类在线艺术社区使艺术家们有机会得到便捷、即时、中肯的“反馈和建设性批评”。[1]在线艺术杂志与艺术博客也为艺术家和评论家提供了数字化内容与互动性交流平台。2023年度“Pixpa”精选了25个顶级艺术博客和在线杂志,如Hi-Fructose,ARTnews Magazine,ArtLex等。[2]

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的发展使包括文艺评论在内的各行各业受到影响。在耶鲁大学的调查中,有受访者认为AI艺术等同于真人艺术家的作品被“非自愿拼贴”,其本质是在没有征得艺术家同意的基础上“截图”或者拷贝艺术家的作品,从而进行拼凑,却声称对最终作品拥有所有权;有人认为AI艺术生成器正在改变人们对艺术的看法,艺术家已被视为“低等阶层(除非你是梵高)”;AI轻松复制成熟艺术家的作品,使艺术创作和传播的门槛大幅降低,同时也可能导致艺术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3]

(二)国内现状

近年来,网络评论的言论自由与网络安全监管之间的关系开始备受关注。《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等引导、规制与网络文艺评论行业相关的指导意见相继发布。自2021年6月以来,中央网信办正式开展“清朗专项行动”。2023年起陆续发布《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3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等文件,围绕社交、短视频、直播等重点类型平台集中整治,持续巩固“饭圈”治理成果。

具有专业素养和影响力的评论家和群体逐渐形成。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国内高水平教学科研单位共建的文艺评论基地总数已达37家。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11月以来全国或区域共开展不少于30项相关主题研讨等学术活动。2023年1月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中,将500字或5分钟以内的音视频、弹幕、留言等以网络为载体的全媒体评论纳入了评选范围。2023年12月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中国室内歌剧创作推动计划音乐会”采取了“短评+脱口秀”的方式,在邀请专业乐评人的同时,还开设了实时线上匿名聊天室与观演者进行互动。

在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时代命题下,各传统报刊与主流媒体已形成“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传播体系。“中国文艺评论”“北京文艺评论”等微信公众号的开设集中展现了当代网络文艺评论的精英力量。“豆瓣评分”“大麦评分”等文艺评价体系已成为大众与行业衡量文艺作品综合质量的有效参考。微博、抖音、小红书等舆论场的存在也使网络文艺评论与评价的方式和渠道不再单一。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的发展对网络文艺及其评论带来了重要变革。“中国文艺网”上发起了投票互动:“您怎么看待人工智能的艺术创造力?您认为它给人类带来了什么?”[4]本年度微博正式推出AI评论机器人“评论罗伯特”;哔哩哔哩上线“AI视频总结”“AI笔记”等功能;快手在短视频评论区内测“AI玩评”。作为“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结合的产物,AI大模型被视为未来生产力的革命,未来将与文艺评论家携手创造文艺评论新样式。

二、年度发展新成果




(一)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

《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以下简称“《只此青绿》”)是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本案例主要考察了该剧目在大麦网上的评论与评价。

主流媒体助推优秀文艺作品海内外传播。2022年除夕夜,该剧选段登上春晚并大获好评,积累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推广上,既利用人民网等权威媒体矩阵进行品牌传播,也利用新浪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增加网络声量和曝光度。推广和传播上的几套“组合拳”,为《只此青绿》打出了知名度和影响力。[5]同年4月,《只此青绿》被写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从追捧‘霹雳舞’到‘只此青绿’红遍全国,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6]

评论评价数据拉动文化经济持续发展。《只此青绿》第二轮巡演时,首站海口站从最初2场,多次加场至10场,40%观众来自外地,众多青绿粉千里追剧,跨城连刷。截至2023年12月25日,《只此青绿》条目在大麦网已积累8555条评价,评分为“极好”,高达9.7分。有用户评论道,“我追着青绿剧组走过杭州、济南、郑州、重庆四座城市,完成我的青绿首巡十刷”。平台将优质评论标记为大麦精选评论,其中不乏有对剧目进行历史考究、文脉溯源的深刻的千字长评。评论区设置回复和点赞功能,形成观众互动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未曾观演的观众,基于IP的匿名想看人数达31.8万人(由条目页想看数和城市站想看数去重后组成)。

(二)艺术展览《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2023年3月15日,“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以下简称“譬若香山”)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举行,展出了来自巴基斯坦七大博物馆的173件(套)文物,以及故宫博物院的30件藏品。该展览在小红书上被众多网友分享标记。

“攻略”“指南”“种草”成为年轻人逛展前的关键词。小红书用户通过撰写此类分享型笔记为观众提供一种社区协同互助式的导览体验。“譬若香山”展览氛围火爆,预约困难,在开展后一个月内,“#故宫”话题在小红书的笔记数为6621条,环比上月增长34%,讨论参与人数4万,环比上月增长257%。[7]观众观展结束后加入到新一轮的内容生产中,从而形成一个互动性强、持续更新的社交内容生态系统,艺术消费和网络交流相互刺激,使艺术展览的影响力在网络空间中扩散和持续。

信息分享式的评论是链接品牌和消费的重要纽带。近年来,这种分享、交流与消费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文化艺术内容的传播,增进了公众间的互动,也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譬若香山”在故宫展出期间,小红书相关笔记数量约585条,累计获赞1.92万,累计评论数2375条,累计收藏数1.52万。此类模式屡见不鲜,例如同为2023年引起强烈反响的艺术展览——举办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马蒂斯的马蒂斯”,展览期间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产生了大量的“自来水”式的评论并被广泛分享传播,使其消费群体大为扩张,从而形成现象级的艺术消费风潮。

(三)民乐线上演出计划“DOU有国乐”

2022年8月24日,抖音直播联合中央民族乐团发布了民乐演出线上舞台“DOU有国乐”计划,100余名艺术家入驻抖音。同时,首届“乐上花火”国乐大赛在抖音直播举办。[8]2023年,“乐上花火2”如期举行。本案例基于抖音平台进行分析。

传统文艺院团借助现代直播行业,促进文化艺术普惠。在“DOU有国乐”计划的支持下,包括中央民族乐团、北京民族乐团等专业院团的260多位演奏家在2022年带来6000余场民乐直播。[9]2023年,“乐上花火2”突破线上征集的方式,开启城市站巡演活动,实现了线上渠道和线下舞台的融合。[10]据第三方平台统计,“乐上花火2”上线后一个月内,相关短视频总获赞数达76.29万次,总评论数3.66万条。[11]该数据仅针对短视频(不含直播数据),活动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专业演奏家带动相关领域数据增长,打造民乐复苏新矩阵。在“DOU有国乐”计划的助力下,抖音平台上的民乐直播场次同比增长232%,累计观看人次同比增长255%。相当于每天都有11000多场民乐演奏会在抖音上演,平均每场观众3100人。另外,“打赏”作为一种观众与主播互动的方式,也被用作表达评论和反馈的一种手段,这种互动方式为网络评论增加了新的层次和维度。2023年,抖音民乐直播打赏收入同比增幅超68%,获得打赏的民乐主播超过10万人,古筝、二胡、唢呐是打赏收入最高的三大民族乐器。[12]“DOU有国乐”通过资源扶持、专业合作等方式,为民乐演奏者、民乐乐团打造线上演出的第二舞台。

图1 抖音携手中央民族乐团发布数据报告,图片来源新华财经

(四)电视剧《狂飙》

《狂飙》是由中央电视台、爱奇艺出品,留白影视、中国长安出版传媒联合出品,中央政法委宣传教育局、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指导拍摄,徐纪周执导,张译、张颂文等人领衔主演,倪大红、韩童生等人特邀主演,李健、高叶等主演的反黑刑侦剧。本案例主要考察《狂飙》在豆瓣上的评论、评分与排行。

豆瓣评分成为影视作品评价的风向标。豆瓣评分被认为是相对客观公正的文艺作品评价标准,其意义已从用户消费参考扩展至多行业内部,成为普通观众和业内评估作品优劣的度量工具。截至2023年11月18日,《狂飙》在豆瓣上有87万人标记,31万人为该剧撰写短评。小组讨论贴有3万余条,讨论极为活跃。用户打分评价中,五星占40.9%,四星占45.1%,三星仅占12.3%。从豆瓣评分的特点来看,打分人数达到87万的体量,意味着评价人群已经远远超出小众题材或演员爱好者的范围,也超出了刑侦犯罪类型爱好者的范围,进入了普通观影大众的采样范畴。

图2 《狂飙》页面信息与第三方统计打分人数Top20电视剧榜,图片来源豆瓣

平台丰富的功能板块为观众提供作品周边文娱活动。豆瓣上提供的功能板块包括书影音、小组讨论、同城活动、知识付费课程等。平台有超过73万个小组,讨论内容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真实的、有温度的生活现状和理念,从而成为诸多媒体的素材来源。如“无用美学”小组拥有30万组员,热衷于分享生活中偶然发现美的瞬间;[13]“请来参观我的书房”小组帮助人们构建从私人阅读空间到公共领域的“赛博链接”。[14]豆瓣上的《狂飙》小组亦有多达17万成员,对该剧的热烈讨论从未间断。根据豆瓣“榜上有名小组”的统计,截至2023年10月10日,《狂飙》豆瓣评分年度排名第4,评分人数年度排名第1(历史第8)。该剧已经实现了“破圈”,获得国产电视剧市场上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好评。

(五)电影《封神》

《封神》三部曲是由乌尔善执导的中国古代神话史诗电影。它改编自明朝魔神小说《封神演义》和《武王伐纣平话》两大神话巨著。电影讲述了商周时期,仙人、妖怪、人类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第一部《朝歌风云》已于2023年7月20日上映,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评论平台引起广泛热议。
网络评论成为作品宣发策略的重要参考。截至2023年10月17日,电影《封神第一部》在微博整体电影热度、讨论度排名第1名,播放量排名第4名,累计上榜热搜话题2801个(TOP1计196次)。主创团队根据票房、路演、热评的反馈,正式推出《封神训练营》综艺等,从而满足观众的期望。评论区涌现一批海内外“自来水”为影片二创助力,如模仿殷寿扮演者费翔的“商务殷语”、翻拍影片出圈的短视频等。微博上亦出现自发式控评现象,粉丝群体有组织地为电影发布大量好评。经历了前期常规宣发套路失灵,在结合网络评论后,电影成功打破市场反馈慢热、缺乏热点抓手的壁垒。
借助平台双向传播作品海内外口碑与评价。电影在第80届威尼斯电影节放映后乘势出海,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定档上映,开启全球公映。“电影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澳洲华狮电影”等账号定期发布海外上映信息,并转载澳洲日报(The Australian)、影评杂志(FilmInk)等海外媒体上刊登的相关影评。借助微博平台将海外各媒体、观众的动态进行国内外同步引流分享,在促进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同时,也扩大了中国作品在海外的影响力。

图3 《封神》海外及“自来水”影评与微博发布海外场观后采访,图片来源微博账号“澳洲华狮电影”

(六)网络科幻杂志《零重力报》获雨果奖

《零重力报》由科幻爱好者河流于2020年创办发行,主要合作者零始真于2022年加入团队。该刊定位于公益网络科幻杂志,以团结民间创作力量为目的,开设有包括资讯、访谈、小说、书评等在内的十一个栏目。[15]2023年10月,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零重力报》获雨果奖最佳粉丝杂志奖。

电子刊物开放共享的本质使“人人都是评论家”。《零重力报》设有“电影评论”“人物”“书评”等栏目,其评论文章既有专业性、学术性兼备的严肃评论,也有趣味活泼、高自由度的轻松随笔,同时为小众作品文学评论开辟新空间。与传统刊物相比,该刊依托于活跃、年轻富有生气的创作社区,评论文章能够更快、更多地获取反馈。《零重力报》网站“零重力科幻”设有“科幻评论”栏目,定期举办科幻评论比赛,获奖作品会推荐刊发以及在社群中传播分享。

图4 《零重力报》第9期目录与零重力科幻评论比赛页面

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科幻故事,对外输出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世界科幻大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Convention,Worldcon)是世界科幻协会(The 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 WSFS)的年度大会,雨果奖(Hugo Award)是世界科幻大会的重要活动,被誉为“科幻界的诺贝尔奖”。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乃至亚洲)科幻作家。2023年10月21日,《零重力报》荣获雨果奖最佳粉丝杂志奖。这意味着该刊不但得到国内科幻群体的喜爱和支持,在被英美主导的科幻文化中也传播着中国文化的种子,在全球范围的科幻社群中受到广泛认可。美国著名科技媒体Gizmodo报道了此次大会,重点提到包括零重力报在内的数位中国获奖者。[16]

(七)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

2023年年初,抖音网友发布了在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参观视频,并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另有网友评论“拍一部动画!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获得高赞。该评论引起短视频博主的关注,并于同年8月在抖音等平台上线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截至2023年10月12日,该剧在抖音收获4.1亿播放,点赞量超2700万,随后引起了大量二次创作。
算法与大数据助推创意评论,借流量激发文艺创作灵感。《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成功不仅在于故事本身,也得益于大数据和算法对群体行为的洞察。网友建议拍剧的评论收到了超过16万赞和超过7千条回复。[17]该创意被系统大量分发,直到一位视频博主留下评论“等我”,并很快付诸实施。这一现象展示了算法与大数据不仅透彻地分析用户偏好,还能够从网络评论反馈中敏捷地捕捉社群内的潜在需求,将分散的创意和情感驱动因素结合起来,变成具有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新型文艺作品。据第三方统计,短片预告发布以来,作者近7天内涨粉超555万。[18]这样的模式鼓励了更多人参与到创作中来,进一步推动文艺作品的生成和发展。
家国情怀与民族情感使优质UGC与公众产生同频共振。短剧中富有象征意义的小玉壶和其他文物的命运,成功呼应了观众心中对于国家失落文物的关切以及对历史正义的渴望。这种自下而上涌现的创作模式,折射出观众对于优质内容的嘉奖和支持,以及在文化自信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公众期望与传统文化深度对话的理念。很多网友都在留言中抒发了自己看完该剧后的激动心情,和对“文物回家”的重要性的认识——文物和国家彼此血脉相连。[19]不论是以蛋糕复刻中国文物的二创视频,还是直接在评论中表达对文物回家的期待,都表明了文化自觉与文艺创作融合的趋势,意味着公众在消费内容与评论作品的同时,也乐于参与和推动精神价值的实现。“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流淌的,就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不变的最深沉的文化自觉的基因、家国情怀的血脉。”[20]

(八)泰勒·斯威夫特“时代之旅”世界巡回演唱会

美国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在2023年开启“时代之旅”(The Eras Tour)世界巡回演唱会。该演唱会被各界高度评价,以至于她成功入选《时代》周刊年度封面人物。哈佛大学英语教授斯蒂芬妮·伯特(Stephanie Burt)将在2024年春季学期开设的一门新课程“泰勒·斯威夫特和她的世界”。[21]在斯坦福大学,名为“最后一位伟大的美国歌曲作家:与泰勒·斯威夫特一起讲故事”的课程也将于2024春季学期开设。[22]
图5时代之旅(The Eras Tour)世界巡回演唱会宣传图
演唱会引发网络热议,带动经济攀增,促进行业调整。巡演一经开票,便造成了票务网站“票务大师”(Ticketmaster)的瘫痪,系统请求总数超过35亿次,是该网站之前峰值的4倍,相关话题因此成为多社交平台的全球热读第一。美国国会和联邦监管机构借此事件介入调查该平台票务市场垄断问题。[23]该演唱会所到之处的旅游业均迎来爆发式复苏,实现了疫情后的首轮起飞,以至于不少国家和地区官方主动向泰特发出承办邀约。根据芝加哥市营销组织“Choose Chicago”的数据,演唱会期间,该市酒店客房入住率平均达到96.8%,创历史新高。[24]
多平台、开放性对话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在各国巡演场次公布之后,新加坡站有超过800万粉丝在演唱会官网上注册(新加坡总人口约550万人),显然演唱会带动了跨国观演的消费趋势。据悉,南澳大利亚州政府已经计划向州议会提起申诉,以促成“时代之旅”演唱会能造访该州。[25]2023年12月31日,电影《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在中国首映。据灯塔专业版,截至2024年1月2日,票房突破5021万,成为中国影史音乐纪录片票房冠军。电影在豆瓣上有超过73,000名用户进行标记,评分为9.3,大多数观众(71.8%)给了它5星评价,代表影评有《不愧是顶流中的顶流》《不是铁粉也感动到快哭》《霉霉经济学干翻好莱坞!》等。[26]

(九)游戏《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

《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以下简称“《王国之泪》”)是一款由任天堂开发和发行的开放世界动作冒险游戏。自2023年5月12日发售,截至2023年9月30日,在全球已经售出1950万份[27],并获得了游戏奖项(The Game Awards,TGA)年度最佳游戏提名。[28]
游戏评价以主题集结、分享互动的方式实现破圈层、跨平台传播。《王国之泪》的实况评论视频在各平台上空前丰富,内容包括游戏攻略和教学、情景再现和角色戏仿、速通挑战和特别挑战、情节彩蛋和隐藏要素等。不同平台上最受关注的视频内容侧重也不尽相同,如Youtube上有多达700万条《王国之泪》视频搜索结果,最热门的主要围绕教程、攻略和挑战;哔哩哔哩(Bilibili)上约有18万条视频搜索结果[29],热门视频主要内容是各种高难度挑战和创意趣味玩法;等等。游戏发布后一个月内,在小红书“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话题下发布的笔记数达2.9万,其中视频笔记占到1.5万,总互动量达424万。[30]

图6 话题“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的数据,图片来源新红

在游戏虚拟文化空间和二次创作互动中表达每个玩家专属体验。“游玩即评论”或“体验即评论”是几乎专属于游戏(尤其是开放世界游戏)的特别评论模式,通过以视频展示玩家在游戏中的实际体验来进行评论。它与传统的文字性评论相比,不仅具有视觉传达的优势,同时具备即时反馈的实时性,玩家更是可以通过个人化游戏体验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形成新的文艺作品。

(十)网络刷屏抵制人工智能

“ArtStation”是美国专注于艺术创作和设计领域的在线社区和展示平台,聚集了全世界著名的设计师、建模师和艺术家。2022年12月,平台上掀起了使用同一主题图片刷屏抗议AI的浪潮。[31]相关的图片达到了10万张以上,随后抗议者逐步改用各种不同的抵制AI图片,用不同的艺术风格表达相同的主旨。
作品即评论——艺术家借作品表明对AIGC的态度。在“ArtStation”上,艺术家们表达反对态度的作品有两种,一是直接将“抵制AI绘画(NO TO AI GENERATED IMAGES)”等标语写在作品;二是采用讽刺、幽默等方式,表达对AI绘画的担忧。例如,有人提交了一张AI绘画的“墓碑”,上面写着“安息吧,人工智能艺术(RIP AI ART)”。这种评论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以艺术方式传达新的视角和思考。
平台对真人艺术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有待完善。此前,美国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Jason Allen)的AIGC作品《空间歌剧院》在科罗拉多州展览会的“数字艺术/数字摄影”类别中获得了第一名。这一成就引发了热议,如AI如何影响艺术未来、作者身份和艺术创作的定义等许多核心问题的重新思考和规则制定。[32]近年来,AI生成内容的版权争端已诉诸法律,全球首例AIGC模型版权侵权案中,凯莉·麦克南(Kelly McKernan)等三名艺术家针对三家AIGC商业应用公司发起集体诉讼,指控被告基于开发的付费AI图像生成产品侵犯其版权。[33]

图7 抵制运动时ARTSTATION的“最新”和“上升最快”页面,图片来自ARTSTATION

三、趋势和挑战(篇幅受限,仅显示要点标题)




(一)发展趋势

1.在线艺术社区与新媒体平台消除创作者与评论者的距离,打破市场反馈慢热的壁垒

2.以趣缘关系为纽带,评论者之间的互动增强,大众评论话语权影响力显著提升

3.基于大数据的文艺评论具有广泛代表性,成为大众消费和行业评估的新标杆

4.人工智能新工具崛起,构建网络文艺评论新格局

(二)主要问题和挑战

1.虚假评分、恶意刷分、平台评分机制非透明等影响评论可信度

2.评论者圈层化现象阻碍文化艺术多元交流

3.艺术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传统艺术缺乏评论阵地

4.人工智能对文艺的性质、评论者的角色和文化话语的未来产生不确定性

(三)建议和思考

1.建立平台内容监管机制,明确奖惩以鼓励高质量评论

2.采用多元推荐算法,提供用户个性化设置与反馈机制以调整算法权重

3.加大社会教育和公众培训,鼓励学院派评论者参与网络活动,推动传统院团适应新媒体传播生态

4.保护和支持艺术家与评论家,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Miranda Balogh:“7 Popular Online Art Communities to Join in 2024”,https://mirandabalogh.com/online-art-communities/.
  2. “Pixpa”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模板,让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品牌和风格来自定义他们的网站。此外,这个平台也提供了各种工具,包括SEO、社交媒体集成、客户相册等,帮助用户增加他们的在线曝光度和各种社会关系。
  3. KAYLA YUP.“What AI art means for society,according to Yale experts”, https://yaledailynews.com/blog/2023/01/23/what-ai-art-means-for-society-according-to-yale-experts/.
  4. https://www.cflac.org.cn/.
  5. 文旅中国:《最佳创新成果|〈只此青绿〉:一场传统文化的创新浪潮》,[2022-12-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256621569153581&wfr=spider&for=pc)。
  6. 应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京连演18场创巡演记录》,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2/04-25/9738795.shtml。
  7. https://xh.newrank.cn/.
  8. 参见《抖音携手中央民族乐团发布数据报告:近一年民乐直播场次超414万》,http://www.news.cn/tech/20230925/e61fbae9e59544dba0c0d1b7df7fc4b6/c.html。
  9. 参见《抖音携手中央民族乐团发布数据报告:近一年民乐直播场次超414万》,http://www.news.cn/tech/20230925/e61fbae9e59544dba0c0d1b7df7fc4b6/c.html。
  10. 参见《抖音直播携手中央民族乐团发起“乐上花火2”,首场活动落地长沙》,https://news.sina.com.cn/sx/2023-07-30/detail-imzemrzy0166852.shtml。
  11. 数据统计结果来自抖音数据分析平台新抖(https://xd.newrank.cn/)。
  12. 新华财经:《抖音携手中央民族乐团发布数据报告:近一年民乐直播场次超414万》,http://www.news.cn/tech/20230925/e61fbae9e59544dba0c0d1b7df7fc4b6/c.html。
  13. 杨瑞:《这些“没用的东西”,治愈了30万人》,[2022-07-19](https://mp.weixin.qq.com/s/brZ3MbteZf432EaPnBmYkg)。
  14. 沈杰群:《共读、仓库淘书、“请来参观我的书房”小组——年轻人读书新方式,写满了他们热爱的生活》,《中国青年报》2023年第3期。
  15. 参见河流《零重力报简介及部分说明》,https://www.0gsf.com/archives/4820。
  16. Linda Codega,“The 2023 Hugo Award Winners Have Been Announced”,https://gizmodo.com/hugo-award-winners-2023-nettle-bone-kingfisher-best-nov-1850955404.
  17. 参见把青《<逃出大英博物馆>成现象级短剧,鲶鱼效应冲击微短剧市场》,https://mp.weixin.qq.com/s/DD_QG40aa9M6uDex-J21tw。
  18. 参见《7天涨粉555万,一条视频获赞794万,〈逃出大英博物馆〉凭什么?》,https://36kr.com/p/2418183573168901。
  19. 吴雨阳:《<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感悟“文物少女”背后的家国情怀》,https://jres2023.xhby.net/index/202309/t20230905_8074680.shtml。
  20. 吴雨阳:《<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感悟“文物少女”背后的家国情怀》,https://jres2023.xhby.net/index/202309/t20230905_8074680.shtml。
  21. Harvard University,“A Harvard Professor Prepares to Teach a New Subject: Taylor Swift”,https://english.fas.harvard.edu/news/harvard-professor-prepares-teach-new-subject-taylor-swift。
  22. Jennamichelle Merolla,“Professors weigh in on the Taylor Swift phenomenon in the classroom: 'She's the hook and hard sell'”,https://www.yahoo.com/lifestyle/professors-weigh-taylor-swift-phenomenon-235929981.html。
  23. David McCabe and Ben Sisario,“Justice Dept.Is Said to Investigate Ticketmaster’s Parent Company.The New York Times”,https://www.nytimes.com/2022/11/18/technology/live-nation-ticketmaster-investigation-taylor-swift.html?auth=login-google1tap&login=google1tap.
  24. Hugh McIntyre,“Taylor Swift’s The Eras Tour Could Generate $4.6 Billion For Local Economies”,https://www.forbes.com/sites/hughmcintyre/2023/06/09/taylor-swifts-the-eras-tour-could-generate-46-billion-for-local-economies/?sh=64b3117f442d).
  25. COURTNEY GOULD,“Anthony Albanese wants to ‘Shake it Off’ at Taylor Swift tour, outed as major Swiftie”,https://www.theaustralian.com.au/breaking-news/anthony-albanese-wants-to-shake-it-off-at-taylor-swift-tour-outed-as-major-swiftie/news-story/333c1b59853e7ed07525d3c82aa20dca.
  26.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6538847/.
  27. 参见《任天堂受新游戏热卖激励调高全年销量预估》,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11070379.aspx。
  28. The Game Award,“GAME OF THE YEAR NOMINEES”,https://thegameawards.com/nominees/game-of-the-year.
  29. 视频数量数据来自Google搜索结果。
  30. 数据来自新红(https://xh.newrank.cn/),小红书数据分析平台。
  31. BENJ EDWARDS,“Artists stage mass protest against AI-generated artwork on ArtStation”,https://arstechnica.com/information-technology/2022/12/artstation-artists-stage-mass-protest-against-ai-generated-artwork/.
  32. Jason Allen,“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here in our entertainment. What does that mean for the future of the arts?”,https://news.northeastern.edu/2022/09/09/art-and-ai/.
  33. JOCELYN NOVECK, MATT O’BRIEN,“Visual artists fight back against AI companies for repurposing their work”,https://apnews.com/article/artists-ai-image-generators-stable-diffusion-midjourney-7ebcb6e6ddca3f165a3065c70ce85904.

*该报告全文约两万余字,详见《2023艺术科技年度发展报告》——网络文艺评论篇(文化艺术出版社,2024)。

END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来源 | 艺科资讯微信公众号 

作者 | 黄司祺、黄卫星、苏丹、欧阳迎湘

编辑 | 王丽

投稿邮箱 | zgwywxw@126.com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

中国文艺网
中国文艺网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主办,是中国文艺第一门户网站,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主流文艺传媒,改版升级后由新闻资讯型网站转型为综合应用大型网络平台,成为“互联网+文艺”“互联网+文联”的综合应用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