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阅读更多文章
商务合作联系张老师:18519391659(微信同号)
文章原标题:【职得一说】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既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也需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我们会探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与传统生产力的不同之处;接着分析职业教育如何在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方面的努力;然后阐述职业教育课程如何进行调整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如何融合跨学科知识和数字化内容;最后,讨论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新质生产力的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01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现代科技创新驱动下,通过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新型生产力形态。这一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提出,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应对全球科技革命、产业转型和国际竞争的需求。这种生产力不仅是在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涉及到生产力各要素的全方位跃升,包括劳动者素质、劳动资料的先进性以及劳动对象的智能化和高效能。
1.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分别代表着技术创新和生产力质量的提升:
·新:指通过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带动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这种“新”不仅表现在技术上的领先,还反映在新的产业结构、经济形式和生产模式中,形成了创新为核心的现代生产力。
·质:强调生产力质量的提升,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绿色化发展和智能化水平,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减少对传统资源消耗的依赖。新质生产力特别注重劳动者的创新素养和智力技能,通过创新驱动代替传统的资本或劳动力驱动。
1.2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和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传统生产力多依赖资源密集型和低技术工种,而新质生产力则依赖知识密集型、智能化和高技术工种。它强调劳动者应具备更高的认知能力和技术素养,使用更加先进的“高精尖”设备,并运用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生产要素。
1.3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背景
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出发,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一种超越,发展并创新了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提升来源于劳动者的技能和科技的进步。而新质生产力将这一观点扩展到现代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强调生产力不仅在生产工具上的提升,更在生产方式、劳动对象和劳动关系上的转型,使生产力的发展适应新时代的创新驱动需求。
1.4 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它引导社会资源向高科技和创新领域倾斜,助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进而实现国家经济的自主可控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同时,新质生产力还推动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这与构建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的目标高度契合。
1.5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要实现新质生产力,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科技创新:实现技术突破,特别是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
·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持,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人力资源提升: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撑。
02
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的联系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使命,使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形成了一种双向驱动的关系。具体而言,职业教育不仅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驱动力,还在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下,推动了自身在课程、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
2.1 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掌握智能化、数字化工具和新型技术,这一目标促使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了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知识传授和应用能力训练。
·产教融合的深化: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即“四链融合”),以提升学生对接实际产业需求的能力,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产教融合体系。该体系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接受实践教育,增强了职业教育对新兴产业和高科技岗位的适应性。
2.2 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驱动作用
·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职业教育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例如,职业教育需要增加与新兴技术和产业相关的课程内容,如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和绿色技术等,培养学生对先进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工作场景。
·跨学科和创新型技能培养:新质生产力时代,产业对复合型、跨学科人才需求增加。职业教育需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思维,使其能够应对复杂的技术问题和跨领域挑战。这种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职业教育顺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形成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3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驱动关系
·职业教育为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通过提供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型劳动者,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人力基础。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职业教育通过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实现了与产业的协同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壮大提供了支撑。
·新质生产力反作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结构性调整,特别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推动了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办学模式上的革新。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使得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创新性,逐步实现向高质量教育的转型。
2.4 实践中的具体推进措施
·校企协作与项目教学: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引入了更多企业资源、真实项目和实习岗位,增强了教育的实践性和行业适应性。例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符合产业需求的技能。
·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教学转型: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职业教育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教学模式转型,提供虚拟仿真实验、智能化教学平台等。这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多元化,更好地适应未来智能化工作环境的需求。
03
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课程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职业教育课程面临深刻的调整和变革,需紧密围绕“高效能、高质量、智能化”的新质生产力要求,以适应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需求。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融合新兴技术、产业需求和跨学科内容,逐步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课程体系。
3.1 新质生产力驱动课程内容创新
·技术导向的课程内容: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中引入更多前沿技术知识,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学习模块。这些技术内容可以帮助学生适应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工作环境,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适应力。
·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现代生产环境对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有较高需求,例如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职业岗位逐渐从单一技能转向复合型技能。这种趋势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不仅涵盖专业技能,还需增加与现代化智能制造相关的知识模块,实现技术与知识的跨领域整合。
3.2 新质生产力引领产教融合课程建设
·产教融合模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职业教育可以将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设置产教融合课程。这种模式能够将企业的生产实践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获得实践技能和知识,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实训与项目教学:在课程实施中,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发基于真实产业项目的教学内容。这种实训项目可以通过校企联合设立的实验室或模拟生产环境实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行业标准、工作情境接轨。
3.3 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课程
·数字化学习平台: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对智能化的需求,职业教育课程逐步引入数字化学习平台,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用于模拟复杂的工作环境。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他们能够在虚拟情境中掌握技能,进而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大数据驱动的课程分析: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强调大数据的应用,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例如,利用学习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精准干预,使课程内容更加贴合学生需求。
3.4 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的结合
·课程思政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对技术提出要求,也强调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职业教育课程在技术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思政的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技术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等观念,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形成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职业素养。
3.5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课程建设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
·多元资源整合与课程体系优化: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在资源整合和跨学科协同方面尚存不足。在推动新质生产力课程建设中,需克服校企合作不深入、教学资源有限等现实问题,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网络,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并构建更灵活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新兴产业的多样化人才需求。
·教师队伍的跨界培训:新质生产力对课程内容的高技术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养需求。职业教育机构应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或在职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的技术知识更新,使其能够更好地支持课程内容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应用。
04
新质生产力如何通过课程思政融入课程设计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技术技能,还要求其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课程思政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通过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逐步将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行为准则。以下是新质生产力如何通过课程思政融入课程设计的几种方式。
4.1 将新质生产力核心理念融入课程内容
·培育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课程内容设计时可以融入新质生产力核心价值观,强调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设置案例分析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将创新思维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例如,在环境工程类课程中融入生态环保的案例,激发学生对绿色生产的兴趣和责任。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伦理观念:在涉及新兴技术应用的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伦理问题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技术应用中的伦理责任和道德标准。特别是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科技创新中保持人文关怀,避免对隐私和安全造成损害。
4.2 建立与实际生产力发展需求接轨的情境式课程设计
·实景教学与角色扮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社会责任和经济价值,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在虚拟生产环境中体验企业角色,思考如何在实际操作中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价值。例如,在模拟生产环境中融入低碳管理和节能减排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领悟新质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设置项目化学习任务:课程设计中引入“新质项目”或“新质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技术任务的同时,关注项目的社会影响和道德规范。这样不仅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还让他们在项目中学会权衡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
4.3 借助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法:通过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成功案例或典型事件,让学生分析实际工作中的思政元素。例如,通过讲解华为等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坚持自主创新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职业理想,将新质生产力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的专业认同中。
·利用多媒体资源:运用视频、动画和数字化资源展示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社会的深远影响,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思政内容,将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利用环保和低碳生产的视频资源,增强学生对绿色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感知。
4.4 培养教师思政素养并提升其在新质课程中的引导能力
·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培训:帮助教师增强思政教学意识,掌握将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思政内容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培训中加入新质生产力的思政引导技能,确保教师能够自如地将技术技能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
·跨学科思政教学团队的构建:建立跨学科的思政教学团队,使各学科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能够相互支持,丰富教学思路和思政融入方式。这种协作可以使教师更全面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价值,推动课程思政在多学科领域的全面融入。
4.5 强化思政成效的评价与反馈
·建立思政教育成效的评价机制: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对新质生产力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情况。通过作业、反思报告、角色演练等多种形式,检测学生是否在学习中真正领悟和运用思政内容。将评价结果作为课程改进的依据,促进学生思想素养与技能素养同步提升。
来源:公众号 三新录
文章已获作者授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仅供参考之用。
本公众号转载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敬请告知我们更正或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