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一晚,到底刺激了谁?

文摘   2024-12-09 20:31   重庆  
作者:碧树西风
来源:记忆承载(ID:wodqbs)

有人住在一晚上30万的宝格丽酒店里,看着《繁花》,无论是王家卫镜头下,还是当下,上海这个魔都,永远不缺繁华。


读者问我怎么看,怎么看这些住着几十万一晚房间的跨年夜,参加着几千块一次的压马路局,而且要求个人着装不得低于十几万。


有些人一辈子买了套房子可能30万,有些人一晚上住房子花了30万,有些人一家子一个月花不到几千块,有些人参加一次压马路活动,几千块。有些人一辆车几万块,有些人穿在身上十几万。


........


我知道提问者想要表达什么,听得懂。


这个问题该怎么跟你讲呢?


你仔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繁花拍的这么无厘头的一部剧,可以聚集这么多的明星,更重要的是,占据了这么好的版面。


你品,你仔细品,尤其最后一句话。


不是所有的片子都能占这么好的版面,王家卫当年的东邪西毒,怎么没有这个待遇?王家卫当年的阿飞正传,怎么没有这个待遇?


当你看到某些细节的时候,你就应该思考为什么。


我曾经说过,他拍的那个90年代的繁华,物是人非,但我没有说,我们90年代就没有繁华。


我们有,只是很多细节对不上。


很多剧情是真实的,剧中演的90年代一顿饭吃掉6000块不夸张,我少年时听闻最多的,18万8,也就十来个人左右。


当年上了报纸,具体我就不讲了。


但也有很多东西是对不上的,比如当时桌面上摆着的不是剧中的茅台,是马爹利,人头马,XO。


这些问题,即便王家卫不懂,他身边的团队也不可能完全不懂。


因为这不是让你考证汉代,秦代,这是90年代,如今40多岁的,50多岁的,或者更老的,都是见过的。


拉个人就知道的事情,却故意那么拍,那么某些细节,我想,是有用意的。


那个时候,90年代,我们整体的氛围,是崇洋的,说难听点,就是被人家收割智商税。


我上中学的时候,是目睹着当年的那批大人,就是50后,60后们犯傻的。


比如XO,贵的几千块一瓶,那时候的老破小,也就几千块,上万块一套。


但是整个社会的氛围是什么?


是报复性消费,是的,那是我们第一次报复性消费。


很多年轻人理解的炫耀式消费主要来自于2010年以后,是个人就背着LV的包,也不管月薪是不是2000块,以至于你在海外旅行,看到背着LV包的亚裔,想都不用想,来自内地。


这是一种狂热消费,但这是第二轮,不是第一轮。


说白了,2010年以后的那几年,是大家普遍挣钱了,是很广大的范围内的炫耀式消费。


但是90年代,是少数人在消费。


他们当时的消费金额,如果折合成房价比,搁在今天看,是非常惊人的。


今天你觉得18万8吃顿饭,贵了,但人均也就一万多,肯定上不了热搜,可在当年,那等于吃掉北京两套四合院。


你敢想么?搁今天一顿饭吃掉两套四合院,你得吃什么?吃唐僧肉?


所以我说,那才是我们第一轮消费狂潮,虽然被割了很多智商税,但是,促进了钱的流通。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我问你个问题,豆芽菜蒸火腿,能卖多少钱?卖不了几个钱,就是个工钱+料钱。


但是把豆芽菜掏空,往里面塞入火腿,再去蒸,同样的材料,价格可以翻100倍。我前文提到的当年的那场天价宴席里面,就有这道菜。


那这个钱最后谁赚走了?


饭店赚走了。


饭店赚走的钱,老板拿大头,厨师拿小头,服务员,也会有点汤汤水水,有点油水好占的。


这个就像繁花给你演的,一个服务员,某一次小费拿了200,比她月薪都多。


那么这个老板,他赚了快钱,也会去炫耀式消费,谁赚走了?别的老板,以及别的店的工作人员。


这是个传导的过程。


一鲸落,不一定万物生,有些大企业的生态位,是没有办法被一群小企业取代的,某些大企业做不下去,也许整个行业都跟着落寞。


但是消费这件事,那真的是一鲸落,万物生,只要你肯当冤大头,大家一定有钱赚。


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期的特征就是这样。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这样的炫耀式消费,为了捧舞女,送花篮,大款斗富,一晚上花去上百万的都有。


这是第一轮。


这一轮过后,很多有可能步入企业家的老板们,实际上提前出局了。


因为他们没有及时把资金,注入到投资,注入到再生产,而是挥霍掉了。


很多当年手紧的,反而赶上了2000年之后我们入世,加入全球化这艘巨轮的浪潮。


所以那之后的十年,企业家们忙于做大做强,以至于到10年后,也是2010年之后,才有第二轮攀比式消费浪潮。


这个就是我前面讲的,主要集中在普通人身上了,这是一种全民的消费。


主要原因,与房产造富有关。


美国的财富蓄水池是股市,中国的财富蓄水池是楼市,我们的实际存款就存在楼市当中。


所以从2009年开始,那一年你懂得,很多人拥有了财富感,于是消费非常热。


我们把镜头拉回当下,当下消费热么?


好像不需要我说。


当下消费重要么?


我一年前,我去年的年初就在反复强调了。


我强调了两点,第一,不要指望什么报复性消费。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疫情憋在家里的情绪的暂时宣泄,只是暂时的,居民部门到底能不能有持续的消费热情,跟楼市息息相关。


因为大多数人的财富实际上就是存在楼市里。


就好比美国的股市要是不热,你去看美国的消费,想热都热不起来。


第二,消费重不重要?太重要了,无与伦比的重要,无法形容的重要。


这个道理很简单,出口与消费,你总得指望其中一个。


美国希望更换供应商的需求,是内在的,不是换了谁就能改变的,那么我们内部的消费,就非常非常重要。


可是我前面讲过了,我们的居民储蓄,实际上在哪里?


对吧。


这个时候,像电视剧繁花里那样,有钱人纷纷跑到十里洋场,像胡歌演的宝总一样大撒金币,就显得格外有价值。


想明白这个道理了么?


90年代,很多人月收入只有几十块,一百块,有人6000块吃顿饭,甚至有人几万,十几万吃顿饭。


真的有矛盾么?


矛盾主要集中在当时的报纸上,现实中,你去问那些厨师,服务员,都开心地合不拢嘴。


一个人,无论花多少钱,他都不可能吃个金条进去,就算他吃根金条进去,难道他能拉根金条出来?


明白这个粗俗的比方吗?


无论看起来多么奢侈的消费,说到底,不过噱头而已。


你就是从秦始皇的陵墓里挖一瓶陈年老酒出来,喝一口,还能成仙不成?


你新年里第一个去给佛祖烧香,他难道就能保佑你考状元了?


说到底,这就是个游戏,大家哄一个人开心,以这个理由,把他兜里的钱,合理地掏出来,而且让他自己乐在其中,心甘情愿。


你想通了这些事儿,回头去看王家卫的镜头,餐桌上为什么摆着茅台?


为什么不是当年真正存在过的XO?


这个隐喻还不明显么?希望你交智商税,也不要交给外人呀。


所以站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你真的应该反感那些花30万住一晚酒店的人,或者反感那些花几千块压马路的人么?


别说30万一晚,300万一晚,你看到的还是那个城市,你也不可能和牛魔王一起出来看上帝。


但是,这终归是一种消费。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不该拒绝这种消费,不该鄙视这种消费,因为当下,包括未来,我们会持续需要内部的消费。


其实站在有钱人的角度,这也不是他们傻,他们笨,他们要被割。


很多时候,抬高消费门槛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刚需。


当你很有钱的时候,你希望你的儿子娶谁?你希望你的女儿嫁给谁?


你现在明白为什么很多消费一定要拉高的原因了?


在某些城市,5000万的房子,该漏水一样漏水,在鹤岗,5万块的房子可能暖气十足,你不能站在使用价值的角度看问题。


前者需要的是屏蔽。


俗称他把门槛抬高的目的就一个,希望自己身边,只有实力足够的人群。


明白这个诉求了?


只有这样,他的小孩才不会和实力差距过大的小孩在一起,他的财富,才不会真的被稀释,这是有钱人的刚需。


换句话说,只要这个刚需在,那么高消费的诉求就在。


我今天讲的都是站在伺候人赚钱的角度,伺候别人去吃牛肉,自己才有钱吃猪肉,伺候别人吃猪肉,自家才有钱吃鸡肉。


其实你换一个角度,站在资本估值的视角,放开限价之后,真正还能吸引资金,真正大概率会回到前期高点的,是那些核心城市核心地段高品质小区的改善型好房子。


逻辑,不也是今天这个道理么?



写在最后:安利一个宝藏读书博主


她们都是普通女性,遭受到的困境也是普遍存在的,没糟糕到无法生活下去。如果忍忍,也能行。


但是多惠和梨帆都不愿意忍耐下去。




夏不绿,不著名作家,出版书籍十余本,售出多部影视版权,用写作丈量生活的尘埃。


去视频号、B站、小红书搜索「夏不绿读书」,关注我,让我们一起用阅读凿开心中的冰海,在阅读这座避难所里,一起做忠于自己的普通读者。


首席财经社 l ID:shouxicaijingshe

长  按  二  维  码 , 一  键  关  注

“在看”让我知道你喜欢

首席财经社
以小观大把握财经脉动,见微知著了悟商业潮向。趋势投资者必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