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兰稻是海南黎族先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筛选出来适宜山地种植的旱稻品种。千百年来,山兰稻不仅是黎族人家常饭食和待人接客的特色珍馔,其所衍生出来的节庆、习俗、音乐、舞蹈、建筑、传说、歌谣、饮食等文化系统和文明形态,承载了丰富厚重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体现了黎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存智慧。2023年,海南白沙黎族山兰稻作文化系统上榜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金色山兰 符德勇摄
白沙地处海南岛中部山区,丘陵居多,平地稀有。虽然气候绝佳,光照充足,水系纵横,但受限于山形地貌,安居乐业的耕作条件面临诸多难题。长期以来,祖祖辈辈的黎族先人同大自然和谐共生,驯化了野生旱稻,并广泛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种植。早期为了防范野兽糟蹋粮食而围起栅栏,故称“山栏稻”,后来演变成山兰稻。
白沙山兰稻种植,以青松乡为最,全乡山兰稻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据初步考证,青松乡不仅是全省山兰稻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还是海南山兰稻品种资源最为多样、山兰米制品最为丰富、山兰文化最为原真的乡镇。在当地,经黎族先祖文明驯化的野生旱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进行种植;山兰稻“一年一造”的生长属性,历经选点、砍山、烧山、点种、围栏、除草、看管、收割、丰收等九个阶段,称之为“啦奥九门”,培育出了“啦奥门”雨林丰收狂欢节。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属性的农业文化遗产,与海南黎族当地社会融为一体,得以长期延续,并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海南白沙黎族山兰稻作文化系统。
山兰稻属旱稻,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筛选出来的适宜山地种植的稻种 罗林涛 摄
每年11月是山兰稻丰收之季,当地黎族百姓都会按照民间传统农事节庆的习俗感恩天地、祭奠祖先、庆贺丰收、祈福来年。“啦奥门”是黎族方言的音译,有“庆丰收、吃新米”之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已从黎族人民自己的节日变成各民族和谐同欢、交往交融的节日文化,与山兰稻有关的包括崇拜信仰、祭祀典礼、故事传说、民间习俗、故事传说、黎锦图案、民谣歌舞等文明形态灿若星河。
山兰稻丰收之季,当地黎族百姓通过吃长桌宴庆贺丰收
山兰稻喜获丰收,引来了八方游客 罗林涛 摄
近年来,白沙以“稻”为媒,借“稻”开道,山兰红、山兰糯、山兰香、山兰黑糯等品种不断培优,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亮点频频,山兰米、山兰酒、山兰粽、山兰糕等名优特产刷新“黎家菜肴”,由山兰米制作的竹筒饭、山兰酒、鱼茶肉茶等黎族特色风味系列食物世代传承,美食、农耕、研学等文化消费体验的新业态更加丰富。一株山兰稻,串起了黎苗歌舞、黎锦苗绣、骨簪陶器、民族美食等民族特色人文资源,陶醉了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创新走出了农旅融合新“稻”路。
在青松乡拥处村山兰园观景栈道,黎族姑娘手捧山兰稻“打卡”留念 甘福清摄
航拍白沙稻作文化公园
立足山兰稻产业,旅游产品创新和业态升级,也在蹄疾步稳、开足马力。目前,白沙青松乡拥处村已建成了全长800余米的山兰园观景栈道,发展观光旅游,每年山兰稻飘香之季,都会吸引大量市民游客纷纷前来“打卡”。拥处村山兰园观景栈道沿线不但种植了山兰稻,还种植了花卉,布置了山泉小溪、凉亭等配套设施,增强景观性、体验度。今年,白沙稻作文化公园开工建设,也将作为雨林时光—啦奥门丰收狂欢节又一会场,喜迎宾朋。
◎来 源:白沙融媒体中心
◎记 者:梁如金 黄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