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金属市场环境变化
自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以来,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各行各业的新能源转型成了我国经济循环的重要驱动力。新能源车高速扩张的同时,也带动了储能、充电等支持性基础设施同步增长,更进一步激发了新能源金属的迫切需求。2022年一年之间,以碳酸锂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普遍上涨接近一倍,而新能源相关矿产也成为全球收并购和探矿的焦点。
然而,如今的新能源企业可谓忧虑重重。受到需求端增速放缓和供给端产能扩张的双向影响,新能源产业链陷入了持续内卷。在国产新能源车一天比一天豪华、舒适、安全,续航越来越长,性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的同时,整个产业链都清晰地感受到了残酷的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由2021年的352.1%和2022年的93.4%下降至37.9%(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需求端表现出明显的放缓趋势。然而,在赢家通吃的诱惑以及巨额融资成本、沉没成本和业绩对赌的裹挟下,没有一家新能源车企愿意降低销量预期。从各家新能源车企发布的2024年增长目标来看,仅比亚迪、问界、理想三家的计划交付量就增加了230万辆,而市场需求按预测仅有210万辆增量,销量目标远大于市场需求。
在下游市场严重内卷的背景下,上游的电池材料和原料市场承受了巨大压力。相较于2020年以来的价格高位,电池核心材料三元前驱体和磷酸铁锂价格分别下跌52.9%和80.8%,上游原料碳酸锂价格跌超80%。
锂电池相关产品价格较高点显著下降
2024年,新能源领域供需失衡的情况持续。经历了一年的市场搏杀后,新能源产业链逐步进入产能出清阶段,锂电池市场呈现出向头部集中的趋势。
与此同时,上游新能源金属材料市场由于产品价格持续在成本线附近徘徊,短期内无法形成正向现金流,许多计划阶段产能被迫叫停。2024年以来,锂价持续低位徘徊,碳酸锂价格于三季度下跌至7万元以内;由于锂矿价格持续低迷,部分上游矿企选择减产停产,以致供给侧有所收缩,市场库存下降;而后因海外订单增长、中国市场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刺激,以及预计储能市场出口抢单等因素推动整体需求,碳酸锂价格回升至8万元左右。
尽管全球新能源产业增长潜力依旧宽广,但在短期内,产业链上游的锂盐等化工产品产能增速显著高于中下游需求增速,导致关键矿产价格普遍下降。锂电池方面,产能利用率明显下滑,电芯、锂盐价格降幅超 50%,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但更多是阶段性和结构性供需失衡。
供应链压力向上传导,推动新能源金属企业进行ESG管理
在新能源金属产品价格持续在成本线附近波动的同时,产品软实力的竞争似乎成了必然。除价格、性能、服务和质量的产品硬实力之外,稳定性、合规性等可持续能力迅速成了下游企业衡量供应商的重要标准。比对全球新能源车、3C电子产品、储能电池的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后我们发现,新能源产业主要的下游企业无一例外将供应链管理作为重要议题进行了披露。大多数产业链的下游核心企业都在逐步加强对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察。当前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走向国际的核心考量之一。
海外客户已将ESG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特斯拉非常重视供应链中的劳工人权等社会影响。在其2023年影响力报告中特斯拉公布,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特斯拉已经投入超过14亿美元来调查和控制其供应链上的社会影响风险。2022年至2023年期间,特斯拉对通过供应商自我评价问卷(Supplier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对其供应链上游40个国家的984个二级供应商生产基地进行劳工人权调查,直接影响超过150万名劳工;对229家一级供应商进行严格的现场审计调查,其中劳工人权和健康安全中存在不达标项的比例均超过30%。
在经历过特斯拉审计的一级供应商中,不乏我国新能源金属企业。特斯拉的新能源金属冶炼加工一级供应商中,镍钴供应商华友钴业和中伟新材通过了特斯拉组织的RMI审计和LCA认证;锂供应商雅化集团完成了RMI审计和RMI ESG标准认证,赣锋锂业依照RMI和RMI ESG标准进行了承诺。
国内电池厂商逐步加强供应链ESG管理。
宁德时代在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供应链管理部分披露了供应商准入、考核和培训的相关政策。宁德时代要求所有国内供应商签订《供应商行为准则》并达到“劳工、健康与安全、环境、合规管理体系以及商业道德相关标准”;要求所有“正极负极供应商、铝制品主要品类前三供应商在产品碳足迹、零碳电力使用比例、绿铝使用比例、回收材料等指标上达成对应要求”。在供应商准入审核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将ESG相关指标纳入考核附加分,指标包括:“降碳比例、 供应商可持续发展绩效考核零碳电力使用比例、绿铝使用比例、循环材料使用比例、关键矿物尽责管理等”。此外,宁德时代2023年针对正负极、铜箔、铝制品供应商开展包含产品碳足迹、企业碳排放、零碳电力、回收铝、负责任矿产等主题培训,覆盖60家供应商。
比亚迪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了其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管理相关政策。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须确保劳工人权得到保障、环境影响达标,并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管理情况进行现场审核确认。
下游企业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对供应链进行ESG管理,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ESG作为非财务风险的排查框架,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控制上游“爆雷”风险。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和欧盟《冲突矿产法规》均要求企业对其冲突矿产的来源和监管链进行尽职调查,一旦受管辖的企业被发现使用冲突矿产,将会面临高额罚款和声誉受损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企业、行业、国家层面的“双碳”目标,上下游合作成了发掘降碳机会的必要路径,而为了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上下游之间的信任和信息互通必不可少,供应链ESG管理也成了行业龙头企业摸排供应链风险、建立产业链互信重要途径。
为实现2030年碳足迹全面中和的计划,苹果在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替代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苹果在2023年环境进展报告中承诺,在2025年使用100%再生钴、锡、金和稀土元素设计制造产品。为达到此目标,苹果联合回收机构出台《Apple回收机构指南》,并自主研发回收技术与供应商共享。据ESG中心了解,苹果在稀土、钨、钢和铝的回收再生领域已经和中国供应商展开大量合作,在供应商审核阶段,苹果会主动为生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以确保产业链稳定可靠。可再生能源替代方面,截至2023年底,苹果已将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相关规定纳入《供应商行为准则》,其供应商中已有超过320家承诺到2030年使用100%可再生能源生产所有苹果相关产品。
2023年度新能源金属企业ESG信息披露实践案例汇总
ESG评级水平汇总
本报告选取13家新能源金属企业选取样本并进行横向对比,评级结果见下表。
双碳实践
新能源金属的主要需求源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制造商,其价值链可以进一步延伸至新能源车厂商和储能方案供应商等。以动力电池为例,根据标准普尔全球移动公司的测算,电池占电动汽车所用材料总碳足迹的43%,而在电芯的整体碳足迹中,正极活性材料占电芯总碳足迹的58%。由此可知,新能源金属企业在生产钴酸锂(LCO)、锰酸锂(LMO)、磷酸铁锂(LFP)以及以镍钴锰酸锂(NCM)和镍钴铝酸锂(NCA)为代表的三元材料时所产生的碳排放目前是下游企业范围三排放的主要部分。
国内来看,新能源金属企业的降碳能力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目标,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共同努力的方向,而企业降低自身碳排放的过程中,新能源替代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必经之路。企业将生产和运输车辆使用的燃料替换为新能源能够有效降低其范围排放,因此近年来许多生产型企业都在新能源发电设施和储能领域主动投资,并公布了电气化生产和运输的计划方案。
国际来看,在欧盟《新电池法》的推动下,电池的循环利用率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成了欧洲市场的核心考量标准,而正极材料的碳足迹作为下游范围排放的核心部分,成为我国电池厂商、新能源车和储能服务商走出国门的核心门槛之一。
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新能源金属企业无一例外地将降碳计划和实践作为重要议题进行了披露。2023年的ESG报告中,华友钴业区分业务板块规划了碳中和目标和实现路径,并披露了相关行动,主要包括做强锂电池循环业务、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强化相关治理能力、参与碳市场和绿电交易等。
天齐锂业作为新能源金属行业的ESG实践领先者,在发布2023年ESG报告的同时发布了《净零排放目标下可持续锂业白皮书》。《白皮书》中,天齐锂业分析了锂行业面临的挑战,并从上游锂矿、中游提锂、下游资源利用和末端电池材料再生的角度,结合当下新能源产业链的业态,深度分析了锂行业应如何实现净零排放并分享了天齐锂业的实践方法。《白皮书》不仅体现了天齐锂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更为产业协同降碳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气候风险管理
2023年的ESG报告中,很多新能源金属企业都采用了TCFD框架来进行风险识别和管理。TCFD指引为企业识别气候相关风险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框架,将气候风险划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欧盟ESRS准则体系和美国气候相关风险披露准则都对TCFD方法论直接引用。物理风险指气候对企业经营产生直接影响的风险,包括各类极端天气为主的急性气候风险和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慢性气候风险;转型风险指社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过程中,政策法规变化、技术演变、市场变化和企业声誉受损等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华友钴业和雅化集团为代表的新能源金属企业根据TCFD框架,区分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进行了风险识别和评估。
在TCFD、ISSB、国内三大交易所指引和财政部《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中都提到了情景分析的应用。在今年进行了情景分析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新一轮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简称CMIP6的数据作为未来气候情景的基础。
首先简单介绍下IPCC和CMIP6。IPCC全称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第六次评估报告中(AR6)中引用了CMIP6数据进行分析。CMIP6为气候变化预估领域提供丰富的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其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与典型浓度路径(RCPs)的科学组合情景融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相较于可靠的气候变化可能结果,并提出了七种主要情景。在CMIP6数据发布之后,全球的环境保护和人文社科学者利用数据进行了十分多样的分析研究,既有针对温度变化、水压力、极端天气等气候变化风险的,也有针对地缘冲突、经济景气度、政府稳定性等社会风险的。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海洋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中国台湾都利用CMIP6数据建立了自己的模型。从CMIP6的结构和目标来看,可以说十分契合ESG报告中情景分析的需要。
在新能源金属企业2023年的ESG报告中,有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基于CMIP6数据进行情景分析,这一实践在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中已经处于领先水平。这里列出的三家企业之中,腾远钴业和厦钨新能都选取了SSP1-1.9(净零排放场景)和SSP5-8.5(既定政策高排放场景),在2030和2050两个时间维度上作了情景分析,金川国际则是单独选择两种未来的碳浓度作为场景进行分析。
三大交易所指引和财政部基本准则都强调了财务影响量化,IFRS S1和欧盟ESRS中也都有相关要求。目前来看,对风险进行财务量化是很有挑战性的,一是现在全球贸易环境变化莫测,二是影响财务表现的要素过多,这都导致企业难以建立有指导意义的数据模型。我们在报告中看到了很多企业在财务影响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基本止步于判断风险的财务影响程度高低和可能影响的科目。除了这里列出的两家之外也有不少其他企业进行了相关披露。
风险管理是企业进行ESG管理和信息披露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必多言。在ESG信息披露政策和标准化高速推进的同时,我们不禁要提出疑问:风险的识别、量化和应对需不需要标准化,标准化到什么程度?每家企业面对的情况各不相同,对未来的判断也不一样,风险管理的可比性几乎是一个伪命题。但是从信息披露质量的角度上来说,政策应当鼓励、督促企业进行真实、全面、可比的报告,而且风险管理作为判断财务影响的第一步,夸大或忽视风险显然会导致报告使用者的误判。因此,不同企业之间对待风险应当有一个相对公允的基准,这个基准也许是方法论上的基准,比如刚才提到的CMIP6情景分析,也许是披露形式上的,在这个公允的基准之上,企业再根据各自情况判断如何管理风险。
目前看来,在气候风险识别及战略的信息披露方面有几大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ESG事件披露
信息披露制度,是指上市公司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而依照法律规定必须将其自身的信息和资料向社会公开或公告,以便使投资者充分了解情况的制度。在财政部基本准则中,ESG报告被确定为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核心方式,因此,ESG报告会逐步由选择性披露向强制性披露转变,其性质也将由企业自发编制的宣传材料向应对监管和社会监督的标准化披露转变。在披露形式尚未完全规范之前,企业对于自身ESG相关正面事件的客观表述和负面事件的完整披露,不仅代表着企业ESG治理的专业程度,还体现了企业做好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决心。
针对ESG事件披露,近期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均进行了要求。
《上交所指引》第三十三条规定:“披露主体应当结合报告期内的实际情况,披露下列环境信息:(一)针对环境事件的风险评估、预防相关风险的管理措施和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总体情况;(二)报告期内突发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日期、地点和持续时间,事件等级、事件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对公司、社会公众的影响以及整改措施;(三)报告期内因环境事件受到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重大行政处罚或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违规情形、处罚原因、处罚金额、对披露主体生产经营的影响以及公司的整改措施等。”
《有色金属环境、社会及治理(ESG)信息披露指南》第七章规定:“企业应披露报告期内发生的议题相关负面事件及其对企业自身和相关方的实质影响,并说明该事件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当期影响和潜在影响,以及企业控制负面影响的措施和成效。负面事件包括但不限于:重大事故,如环境污染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等;行政处罚;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及非诉讼纠纷。”
在ESG事件披露方面,由于相关标准尚需完善,2023年的ESG报告中企业进行相关披露的比例依旧较低,但是在进行了披露的企业中也不乏优秀案例。2023年初,格林美泰兴园区发生火灾。格林美在ESG报告开头位置以专题的形式非常全面且坦诚地描述了这次事件,详细披露了应急处置、影响控制、隐患排查、复工复产等方面的措施,向利益相关方论证了格林美已尽所能将此类风险再次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对比《指南》中对负面事件的披露要求,格林美可以说除财务影响之外基本做到了高质量披露。
金川国际在港交所上市后应对ESG信息披露强制要求已有数年,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事件披露形式。在2023年ESG报告中,金川国际对Musonoi液压油泄漏事件进行了披露,其描述准确且精简。
目前,在ESG事件披露方面,我国的准则体系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企业对负面事件的完整识别和全面披露是体现其信息披露完整性的重要指标,但是在没有明确披露边界之前要求完整性多少有些本末倒置。完整披露不等于大事小情都要披露,过多披露不重要的内容不仅会徒增披露主体的负担,也会导致重点不突出,影响报告使用者的判断。保证完整性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过标准化的方式为披露主体划清重要性边界,这一方面还需要ESG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者们与企业共同合作,完善准则标准体系。
数据质量
数据是报告使用者进行分析的核心依据,披露主体应尽量采用定量数据来表达报告内容。在新能源金属企业2023年的披露实践中,所有披露主体都在报告最后列示了关键绩效指标表,对重要数据进行了连续披露。在报告的主体内容部分,许多新能源金属企业也都通过多口径数据证明了相关议题的表现。
赣锋锂业2023年ESG报告中通过丰富的数据对比来凸显自身ESG绩效。在反贪污腐败章节,赣锋锂业表示2023年“全年指引职工上交廉洁物品及资金264笔”;在新导入供应商章节,赣锋锂业表示2023年识别问题点1456个,并对超过95%的问题点进行了整改。
厦钨新能源2023年ESG报告中,披露了其范围一和范围二碳排放量由2022年的52,832吨增加至117,774吨,同比上涨一倍有余。但是,厦钨新能源在报告中解释了原因,即璟鹭生产基地投产和核电使用比例下降导致。
客观真实披露数据,体现的不仅是企业对于数据披露的重视,更是其业务、内控以及披露层面的互联互通。企业进行高质量数据披露的先决条件是敏锐的风险识别和完善且稳定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优秀的ESG信息披露水平也体现了企业出色的治理能力。
2023年可以说是我国正式启动ESG信息披露工作的元年,也是有色金属企业大规模发布ESG报告的第一年。由于新能源金属企业在全球实现“双碳”目标和新质生产力转型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且特殊的角色,社会各界对于新能源金属企业ESG信息披露的关注度也一定会越来越高。
然而,现阶段新能源金属企业进行ESG信息披露所面临的挑战依旧是巨大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国际关系层面,贸易逆全球化趋势明显,海外龙头企业对于新能源金属企业的ESG要求越来越高、审查日益严格。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新能源金属企业面临着ESG机构和倡议越来越多、标准和监管政策越来越繁杂、走出去越来越难的困境,而在一份ESG报告中全面满足多方需求在现阶段十分困难。几乎所有出海的新能源金属企业在发布ESG报告后依旧需要应对大量来自监管机构和下游客户的问卷调查和现场审查,在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增加了产业链机密信息泄露的风险。
披露标准化层面,我国ESG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尚处初期阶段,标准化工作依旧面临巨大挑战。2024年,财政部《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发布后,我国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体系终于初见雏形。然而,鉴于可持续信息披露本身的复杂性、各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和国际利益相关方需求的复杂性,我国的准则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财政部的规划,我国“1个基本准则+N个细则+X个应用指南”的准则体系将在2030年左右完成,在准则体系之下的细则和应用指南的建立需要各行各业专家和企业持续共同努力。在形成完善的准则体系之前,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方法和ESG评级评价依旧会受到国际组织和市场化机构等严重影响,标准繁杂的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从新能源金属行业来看,发展初期企业为了快速增长提高竞争力,往往先建设产能,利用足够的产能抢占客户订单。此外,锂电池技术迭代迅速、路线多元,作为一种非标产品,下游整车厂对其需求不同,一条产线更换生产电池型号的时间较长,所以电池厂需要建设多条产线,且起步阶段良品率不高,造成冗余产能。而随着行业步入成熟期,行业格局洗牌,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供需不平衡状态会逐步改善。ESG报告作为宣传企业产能先进性、衡量非财务风险和彰显可持续发展力的重要方法,将会逐渐成为新能源金属企业的必需品。
新能源产业链广泛推广ESG理念的背后,是商业业态随着时代变化快速演变。近年来世界政治环境剧烈波动,市场环境风云变幻,新能源产业进入产能汰换阶段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保证供应链完整可靠成了产业龙头短期内的核心工作之一。在逆全球化的初期阶段,产业龙头通过强化供应链调查、考核和管理,逐步形成龙头领衔的“小圈子”。在未来的几年,我国的龙头企业也会像苹果、特斯拉一样,强化“生产性服务商”属性,带领产业链走向世界,争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厚的利润。对我国的新能源金属企业而言,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加速成为企业长足发展的基础。随着碳排放、循环利用、矿产供应链、矿山治理、劳工人权、环境影响等重大议题成为下游应用企业重点关注的考核指标,越来越多的新能源金属企业会主动通过信息披露来论证自身的ESG竞争力,而ESG竞争力强的企业也一定会在产业链中获得更宽广的市场、树立更稳定的地位。在全球企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人权问题的大背景下,ESG所代表的已经不只是可持续发展本身,更标志着中国产能更新换代,新质生产力结伴而行的新时代。
编辑丨雷语恬
审校丨张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