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他回忆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常常从外文系逃课去听她的课。
很多人不知道,青年时代的叶嘉莹在如今的熙南里街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
1948年叶嘉莹南下到南京结婚
1948年,叶嘉莹24岁,在这一年,她从北平的春天离开了,跟随丈夫赵钟荪南下来到南京,在这里度过了半年的时光,用脚步丈量了南京的街头巷道,听蝉嘶鸣、见秦淮水、访禅林谷、闻梅雨声。在散曲《越调斗鹌鹑》中,记录了她在南京这半年的生活和漂泊的心境。“我家住在绒庄街,巷口有小桥横。点着盏洋油灯,强说是夜窗明,这几日黄梅雨晴,衣履上新霉绿生。清晓醒来时也没有卖花声,则听见刷啦啦马桶齐鸣。近黄昏有卖江米酒的用小碗儿分盛,炙糕担在门前将人立等,我买油酱则转过左边到南捕厅。”来到南京后,叶嘉莹在南京私立圣三中学教书,住在绒庄街,平日里也会去看望住在上海的父亲。绒庄街不长,1948年来南京教书时,叶先生在所作的散曲《越调斗鹌鹑》中的曲词提到自己住绒庄街,说“巷口有小桥横",按这个描述,她应住在街北近鸽子桥处。鸽子桥就是叶先生所说的巷口小桥。这座小石桥横跨运渎,是六座运渎古桥中尚存的四座之一,另外的三座是笪dá桥、鼎新桥、仓巷桥,都与建邺路共生。“我家住在绒庄街,巷口有小桥横……我买油酱则转过左边到南捕厅。”在叶嘉莹的描述中,她租住的房子很破旧,是家徒四壁的木板房,家里只有一张绷子床和一只黄泥巴做的炉子,忍受着冬天的彻骨寒冷和黄梅天的潮湿闷热。别看环境简陋,两宋时期,鸽子桥成市,商业繁华。桥南的一条街在明朝初年,是丝绸织缎作坊的密集之地,特别是帽子的加工和销售业异常兴旺,所以在明代称作帽儿行。
不过,“帽儿行”在南京方言中谐音与“没儿行”相近,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没儿”实在不太吉利。
后来,以丝绸织缎下脚料为原料的绒花作坊也渐渐聚集于此,于是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就自发地将这条街改称为绒庄街,就这样绒庄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绒庄街的绒花,非大自然开的花,是工匠纯手工制作的花,谐音“荣华”的绒花,有吉祥祝福之意。在清代,南京绒花是朝廷贡品,所以除了民营作坊外,还专门设置了官营花作,生产御用绒花。《红楼梦》中专门有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一回,足见绒花当年的时髦。民国以后,绒庄街还有几十家小作坊制作绒花,1949年后以此为基础设立了南京人造花总厂。20世纪80年代后绒花业日渐萧条,20世纪90年代,人造花总厂倒闭。过去穷苦人家只有到了过年或女儿出嫁,才有可能置办一些绒花饰品。改革开放前,它还是倍受女子推崇的饰品。如今,绒庄街还在,可绒花难寻,绒花饰品,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好在近年来绒花技艺已经被列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并且有传承人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内坚守着这门技艺。如今随着城市的变迁,绒庄街逐渐变得繁华不再,声嚣远去......
值得高兴的是,经过改造翻新,现在的熙南里绒庄街已经以新的形象展现在了大家面前!
原南京日报社大楼作为熙南里街区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组成,在著名建筑师张雷教授主持设计改造后,如今这栋建筑脱胎换骨、成为熙南里大师工作室,焕然一新。如今这里不仅成为大师办公所在地,还引入时尚餐饮、文化展览等品牌,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前来打卡拍照。未来,这里将有更多新的餐饮、文创零售、生活配套,敬请期待!
供稿 | 王莹
发布人 | 洪励翔
部门审稿 | 李鑫芳
公司审核 | 周轶、蔡雷民- E N D -
公交:Y4路、Y14路、2路、4路、7路、26路、46路中华路三山街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