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作者提供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红巾军烽火燃遍全国,元末枭雄李思齐居此与宝鸡结缘。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陕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李思齐,在凤翔府接旨,要他率兵讨伐四川朱元璋蜀军。李思齐接旨后率兵出凤翔,进宝鸡来到益门镇,便在益门镇安营扎寨,在益门镇的关口处建城堡,立关门。
蟠龙塬,古称西坪塬,俗称贾村塬,虎踞龙盘。雄峙宝邑。塬东南麓,有村焉,曰北坡村,北坡之村名,盖缘于村南端上塬之小道。此坡道上半段近年虽已荆榛湮塞不通,但在古代却系商旅上下塬之必经要道,因道在塬嘴之北名北坡,故塬下之村曰名北坡村。斯村也,依塬面川,汧渭环流,实宜居之仙境。
在陈仓区千河镇底店北坡村贾村塬西坂半山腰一处台地上有一高约3米,占地430平方米的封土堆,逐渐向四周走低。坐西朝东,西倚贾村塬,东临千河。封土堆上青草凄凄,堆前一通石刻,上书“文物保护单位、李思齐墓、唐、宝鸡县人民政府”(碑刻年代唐显然是不对的),这里就是曾经元末明初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元代大将军李思齐之墓地。李思齐的墓地之所以出现在宝鸡,还有一段风云际会的故事。
图源(作者提供)
李思齐(1323—1376)字世贤,元末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人。元朝末叶,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反对异族统治,元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至正十二年(1352)李思齐与察罕帖木尔在河南罗山组织地主武装,助元“勘乱”,知汝宁府。数年间,先后复汴梁,定山东,逐刘福通,降田丰,以功授四川行省左丞。至正十八年(1358)率兵进陕西,屯凤翔,从此割据一方,拥兵自大,自除属官,征纳军需。在此期间,为备川蜀,修筑了宝鸡益门镇。至正二十五年(1365),因讨孛罗帖木尔有功,封邠国公、中书平章政事,兼四川行省枢密院事、虎符招讨使。
察罕帖木尔在四川益都被剌而亡。养子扩廓帖木儿袭官统兵,旋晋河南王,节制全部元军。是时,朱元璋奄有江、楚(今江西、江苏、湖南、湖北一带),军力强盛。扩廓帖木尔(王保保)为了全力对付明军,传檄关中,约李及张良弼、脱列伯、孔兴四人一道出师。
扩廓贴木尔年仅20岁,李思齐嫉妒其成功和地位,不服扩廓帖木儿节制,与他争权夺利,抗命争雄,长战不休。李思齐见檄文,勃然大怒,骂道:“吾与若父交,若发未躁,敢檄我矣!”遂联络其余三人不听号令。“关中四将”中的其他三将张良弼、孔兴、脱列伯也个个是兵力强盛,骁勇善战,都受李思齐指挥。于是,扩廓贴木尔率兵攻入潼关。李思齐等人也在长安含元殿旧址会盟,并力抗拒。相持数年,大小数百战,难分胜负。扩廓帖木儿南侵的兵力完全被他们牵制,于是造成了元朝军事力量极大的内耗,同时也为南方抗元起义军势力的壮大提供了可乘之机。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顺帝“使使谕令罢兵”,划定潼关为界,西属李思齐,东归扩廓帖木尔,方各自罢兵。翌年三月,明军进入河南,李思齐与张良弼在潼关战败,奔回凤翔,朱元璋贻书谕降,不从。与此同时,朱元璋乘机兼并起义军及其他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南方。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派师西征,西征军主将为徐达,副将为冯胜。三月,徐、冯率军进驻关中,攻占西安。此时,盘踞关中的李思齐,率其十余万兵力及诸多家眷,匆忙逃往甘肃渭源、临洮,只留下张良臣、孔兴抵抗明军。
图源:作者提供
徐达兵临陕西凤翔,召开军事会议,制定攻城方略。他针对张良臣等人“城坚势险,兵力强壮,不易攻克”的实情,提出应围而不攻。在分析了李思齐的情况后认为,攻克临洮是此战的关键:“临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得之,其人足备战斗,物产足佐军储。蹙以大军,思齐不走,则束手缚矣。临洮既克,于旁郡何有?”
四月,徐达、冯胜大军抵达巩昌(今陇西),元巩昌统帅汪庸举城投降。徐达留镇巩昌城,派冯胜率军西攻李思齐。此时,李思齐也离开了临洮府城,领兵东下,来渭源与明军决战。战场在今渭源县路园镇锹甲铺村以西。四月中旬,两军相遇,冯胜近二十万兴盛之师,锐气方涨,怒马突阵;西边,元将李思齐十万余众,困兽犹斗,拼命厮杀。
结果元军大败,只得退守渭源城。元军拆了渭河桥,加上连遇大雨,渭水暴涨,明军无法涉河攻城。徐达只好连夜组织将士修桥,因水势凶猛,山石、木料等刚落入水中就被巨浪卷走,将士一筹莫展。后徐达采用谋士计:“木笼装石投入河底,垒成桥墩,再架桥面。”在滔滔渭水之上,终修成一桥。之后,徐达命将军冯胜过河,绕道临洮截断元军退路,自己亲率大军攻城。李思齐便兵撤关山,退守庆坪,明军紧跟其后,咬定不放。
就在战事吃紧之际,留守临洮的李思齐部将赵琦并未率军增援,而是“窃妇女宝货,藏匿深山中”。明军乘机南路疾进,翻山越岭,绕道包围,“断思齐后路”。李思齐受困于庆坪的群山峡谷之地,进而无门,退而无路,只有长叹一声,下令全军投降。李思齐所率各部族约二十万众,全部改从汉姓,被编籍于各地。李思齐降明后,至京师入见,授李思齐江西行省右丞,不上任,食禄于京师。
李思齐投降冯胜后的次年,即洪武三年(1370)正月,命李思齐率兵同大将取道潼关,出西安,讨伐扩廓帖木儿。四月,元明两军在定西沈儿峪展开决战,大破扩廓帖木儿军于定西,俘获不可胜计。扩廓帖木儿等绝寨遁去。又自泰州南出一百八渡至略扬,擒元平章蔡霖,遂入沔州(今陕西略阳)。又遣金兴旺、张龙由凤翔入连云栈,合攻兴元(今陕西汉中),克之。还军西安,征哨极于西北,至冬始还。论功,赐文绮及帛二十四匹,授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子孙世袭指挥佥事。朱元璋欲优待李思齐,命食其禄不视事。
李思齐墓全貌(图源:作者提供)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派李思齐招降扩廓帖木儿,行前,朱元璋明明知道李思齐与扩廓帖木儿之间的仇怨,却派他去劝扩廓帖木儿投降。令李思齐没有想到的是扩廓帖木儿似乎完全放下两人的恩怨,对他礼遇有嘉,并派骑兵送归。
快到明军营地时,一名军官忽然对李思齐说:“主帅有命,请您留下一物送别。”李思齐拱手答道:“我没有带礼物。”军官对李思齐说:“愿得公一臂。”李思齐知道不能免,遂自断一只手臂交给元军带回。
李思齐回到明军大营,伤势过重而死。朱元璋在写给他的祭文中故作姿态:“噫!握兵一世,又得善终,亦人之所难。卿能如是,岂不美哉!”
元顺帝欲依李思齐为长城,挽回倾倒的社稷,却未料此人只知争权内斗,加速了元朝的灭亡。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扩廓帖木儿却英勇顽强,百战不屈,成为元朝最后的忠臣,赢得了朱元璋的极高赞誉,称他是“天下奇男子”。
徐达、冯胜渭源、定西对李思齐、扩廓帖木儿之战,实是明朝驱逐元蒙退出长城前的最后战役。这两场激战,彻底消灭了当年元蒙帝国最为强大的两股支柱力量。
冯胜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仅次于徐达、常遇春。
受降台上的另一主人公冯胜的结局比李思齐被朱元璋“借刀杀人”更惨:《明史》曰:“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据说,冯胜平时在打谷场的地底下埋了许多个大腹小口的瓦瓮。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越二年,以蓝党被赐死。其亲戚向朱元璋控告冯胜私埋兵器。因小罪与傅友德、王弼等同为朱元璋所处死,死前在家宴中毒死全部女眷。
李思齐墓文保碑(图源:作者提供)
江山换代,世事苍茫。而如今的渭源、定西元明决战的硝烟早息,鼙鼓不闻,但灞陵桥、受降台却保留了下来,供后人评说这一段风云际会的往事。为纪念迫降李思齐,徐达根据部下“渭水通长安绕灞陵,当为玉石栏杆灞陵桥”的建议,亲笔将渭水之上明军修建的这座桥梁题名“灞陵桥”,桥上并配以玉石栏杆。它北临古丝路重镇甘肃省渭源城,南对老君山,东眺七圣岭,西望露骨峰,巨龙般的桥身在清源河上凌空飞架,宛如长虹,故有“渭水长虹”之称。此时,这座军事桥“既济行人,复通车马”,成为千里渭河上的第一桥梁。风剥雨蚀六百余年的庆坪受降台,也故垒依然,在田野之上,期待有心人的发现……
洪武三年(1370)徐达破凤翔,李思齐奔临洮(今甘肃临洮),冯胜继围临洮,李思齐穷蹙无路,举城降。《明史》说他在“临洮”降,其他史料也多如此记载。但据考证,李思齐投降的具体地点就在今甘肃渭源庆坪。至今,在渭源庆坪以西仍有一台墩,人称受降台,那便是冯胜为接受李思齐投降,举行典礼而筑的。入京,朱元璋嘉慰有加,授江西行省左丞,与徐达合兵克兴元(今陕西汉中),出兵定西(今甘肃定西),入擢平章政事。
李思齐墓(图源:作者提供)
元亡后,扩廓帖木尔(王保保)随元顺帝逃居漠北。朱元璋爱慕扩廓帖木尔之才,曾7次致书诏,皆不应。1376年后派李思齐前往劝降,相见后,扩廓帖木尔对李思齐殷勤招待,却绝口不提投降之事。李思齐辞行,命骑士送归。到了边塞将要分手时,骑士告诉李思齐:“主帅有命,请公留一物为别”。“吾远来无所赍”,骑士道:“愿得公一臂”。李思齐知难以幸免,遂抽刀砍断一臂,南回,不久即死去。敕葬今陈仓区千河镇北坡村后塬坡,砂环水抱,朝案有致,风水极佳,传为刘伯温卜穴择定吉壤,朱元璋亲临祭奠下葬,故称其冢为“皇填墓”。妾侍郑氏上吊殉夫而死,赠淑人,谥贞烈。李公第四子率仆佣四人奉旨看坟守茔,这便是北坡村的第一代居民,也是北坡村的渊源与滥觞。原墓前有明清御赐碑刻两通,乾隆五十年,宝鸡县奉旨筑墙围护。
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因为李思齐投降后,他的部将和家眷都迁到了南京。李思齐的妻子去世多年,他家中有一位小妾郑氏和李思齐感情很好,一直管理内务。朱元璋在南京,听闻李思齐去世,便打算到李思齐家中安慰一下李思齐的家人。因为这样做能够让李思齐的旧将稳定下来,避免生乱。当朱元璋来到李思齐家中,把李思齐去世的消息告诉小妾郑氏的时候,郑氏非常淡定。可朱元璋刚一离开,郑氏便关上房门,悬梁自尽了。对此《皇明奇事述》(卷三)记载:“中书平章政事李思齐卒,太祖恤其宅,妾郑氏自尽死。”
郑氏和李思齐十分恩爱,他听闻丈夫去世后,强忍悲痛,自尽殉夫,让朱元璋非常感动。朱元璋特地下旨,追封她为“淑人”,善待李思齐的后人。李思齐是元朝末年十分悲剧的历史人物,她的妾室郑氏,值得后人敬佩。
图源:作者提供
陈仓区千河镇北坡村李姓居民自称为其后裔,李氏后裔约占村民半数以上,旧祖案上表绘有李思齐肖像。陕西渭南现在有个孤李村,村民大多姓李,称是李思齐的后代,上世纪60年代,李家祠堂里供奉着李思齐和郑氏的牌位,可惜文革时期被毁。
元邠国公李思齐墓:在今石羊庙乡北坡村西坂,西依贾村塬,东面千河。墓冢存有半边封土堆,旧志载:“乾隆十二年(1747),奉旨筑墙围护”。其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造田时受到破坏。现残存半边封土,高3米,占地430平方米,为宝鸡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武九年(1376)扩廓贴木尔病故于哈剌那海之衙庭(即今内蒙呼伦湖畔)。1990年春,李思齐墓被盗掘,文物工作者沿盗洞入墓室查看,发现银壶、金币、铜镜等珍贵文物,现存宝鸡县博物馆。
李思齐,元末名将,军事才能出众,在战场上悍勇无比,被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提升为副将,在镇压元末农民起义的时候李思齐曾随察罕帖木儿立下赫赫战功。李思齐本是一方枭雄,降明后,又被戏剧性地派到漠北劝降王保保,最终导致断臂而亡。但李思齐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人活着时,想这念那,欲望也多,计较的也多,对生有着强烈的期望,牵挂的也多,努力地想要活得更好。何不知道,死后不过是一把灰,一捧土,一缕烟尘。
作者简介:于世宏,宝鸡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本文由于世宏先生编辑整理。
来源:宝鸡国学天地
发布宝鸡同城各类便民信息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