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微海陵”文化栏目,“钟楼巷”每周两期,举凡身边故事、生活图景、街巷变迁、心灵感悟等文字,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讲述历史风物、民俗掌故类稿件。要求作品原创、文风朴实、生动有趣,能启发思考或共情一笑。每篇字数在1500字内,稿件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激情燃烧的腊月
徐 俊
前不久去泰州学院听刘宁先生的报告,让我想起18年前创建望海楼展厅的一段往事。
那年腊月的一天,我接到范观澜先生的电话:“快来景区,刘秘书长找你!”语气急迫,说明事关紧要。我立即赶到望海楼景区。
在一个简陋的办公室,刘宁先生说:“小徐,交给你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表情严肃,目光坚定。“我们计划在望海楼三楼建一个展览厅,必须在春节前设计、施工完毕!”范观澜先生一旁补充说:“还要完成迎新春书画展布展工作,大年初二开幕。”
“我已经安排好,明天你跟我们的人一起去南京博物馆实地考察一下。”刘先生大手拍了一下桌面,我起身应允。但是,接受如此急难的任务,可就背起了千斤重担啊!当时真的无暇多虑,现在想来细思极恐。
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出现在南京玄武区中山东路的南京博物馆。偌大的展馆里,参观者熙来攘往。人家在观展品,我们在看地面、墙和天花板。我掏出卷尺,跪在展墙结合部仔细观察和丈量,随手在小本上画画记记,像个搜集情报的特工。
在回泰的路上,满车欢声笑语,我却乐不起来。十天不到的时间,要拿方案、招投标、施工、布展,任务迫在眉睫。
车回到了泰州景区,没有停稳我就跳下来往望海楼跑。张自力部长回办公室拿图纸,范观澜先生陪我爬到三楼实地勘察。寒冬腊月,站在四面通风的望海楼上,冷得瑟瑟发抖。范先生和张部长帮着拉尺、数步,一起讨论方案,令我感佩不已。
有了实地考察的接触和第一手数据资料,我熬了一个通宵设计出10多张平面图、施工图和立面示意图纸。第二天一大早,看了方案并听取了我的汇报后,刘宁先生说“方案很好,辛苦了!”我心里的第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按照景区要求,设计方案运用了榫卯结构原理,80多块展板的固定不用一颗螺丝,做到可装可卸、自由组合。这样的复杂设计,加之年关岁尾,找加工单位是头疼的事情。我骑着摩托车找遍了主城区的木器加工单位、作坊,谁也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
最后,通过老团干刘军找到东风路上改制后的泰州木器厂。厂长开始也不敢接单,我们二人拿出当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厂长勉强接下了任务。我这才放下了心里的第二块石头。
突然,厂长开口说“但是……”,节骨眼上我最怕“但是”二字。“板子我们做,麻布你们自己买,总价不包括麻布的费用”。我刚放下一块沉重的石头,又接到一块麻烦的石头。
我跑到机关大院,翻遍了《全国电话号码黄页》,就是找不到专门生产和经销麻布的企业。不经意间想起有一年去上海广告博览会,带回来一张麻布的样本单页,那上面应该有联系方式!
我立即回到家里,一头扎进了车库,在堆积如山的旧书堆里找到陈年的单页,是秦岭的一家生产厂家。电话打过去,老板说厂里就要放假了,生产织布、染色、邮寄,时间不能保证。我好说歹说,加了价才答应了。
腊月二十九夜,下起了暴雪。北风卷着漫天大雪尽情地宣泄,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淹没在白色海洋里,冰河上的迎春桥鲜有人迹,望海楼银装素裹分外壮伟。
80多块成型板运抵望海楼北门。木器厂厂长只带来两个木匠安装工,一时找不到其他搬运人员。我扛起两块近百斤的板子就往望海楼跑。他们吃惊地看着我,面面相觑,也跟着扛了起来。
鹅毛大雪撞击着我的脸和眼睛,但立刻被沸腾的热血融化了。我们像渡雪的白头翁,把厚厚的积雪踩成泥泞的路径。搬运结束,我们瘫坐在望海楼三楼的地板上喘息。片刻,我感觉汗水浸透的前胸后背开始发凉,赶紧起身说道:“快干活,不然要着凉啦!”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个无情的工头,在吆喝着疲惫的长工们干活。
到了迎新春书画展隆重开幕的时候,我看到了身着盛装、笑逐颜开的人们。“飞阁流丹、崇阶砌玉”,花团锦簇,群贤毕至,人们沐浴在望海楼的春天里。
当年的望海楼展览厅还先后举办了《庄希祖书法艺术展》《啸古画展》《严学章、李德茂书画展》《张执中中国画展》等20多次展览。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登上望海楼,观湖光水色,赏笔墨丹青。望海楼成为全国十大名楼里唯一具有展览功能的名楼,得到文旅界的重点推崇。
望海楼“文脉”赓续,生生不息,悠远绵长。
编辑 | 郁星雨
审核 | 沈雁秋
审发 | 朱昱安 晏文彬
版权声明:【微海陵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