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关系的百年大变局中,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临卸任之际,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罕见承认了以往对华政策中的错误,并就未来的中美关系向特朗普团队提出了“建议”。这次转变意味深长——是单纯的外交辞令,还是新阶段对华政策的信号?在中美博弈持续升温的背景下,这一番话究竟意味着什么?
离开中国前,美驻华大使罕见承认对华犯下错误,给特朗普提了个醒
「“80%的时间用于管理竞争,20%用于促进接触。”」 伯恩斯的这句话为他驻华任期划下了浓重的一笔。过去几年,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从强硬对抗逐渐转向“竞争中求合作”,但背后的战略意图依然耐人寻味。
转型之路:“制裁”失灵,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美国以往对华政策中,制裁是重要手段。特朗普政府时期,高关税政策成为对华“施压”的代表性举措。「关税壁垒、技术封锁等举措原本旨在削弱中国经济」,但伯恩斯卸任前直言,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背道而驰”。数据显示,中国不仅稳住了经济增速,在诸如芯片、自主创新领域,反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拜登政府对这一结果作出反思,试图从完全对抗转向某些领域的合作。芬太尼问题成为双方政策调整的重要试验田。通过多轮谈判,中美在阻止芬太尼流通、打击毒品犯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不仅成为拜登政府一项外交成就,也使中美在公共健康领域的合作重新获得信任基础。
但需要注意的是,合作的背后依然暗藏“红线”。如「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美国新规计划通过阻止中国企业从第三方采购先进技术,限制中国技术发展。」 这意味着,中美合作中竞争的主旋律并未消失。
战略分歧依旧:短暂稳定掩盖不了深层对抗
尽管伯恩斯在卸任前称两国关系“正在走向相对健康的轨道”,但客观来看,中美之间仍然存在深层次分歧。在经济、科技、安全领域,美国依然秉持“竞争优先”的策略。例如,尽管两国军方恢复了对话,但围绕台海局势、南海问题的紧张态势始终没有缓解。
「2023年的“气球事件”」 便是中美战略不信任的典型缩影。当时,美国指责中国使用侦察气球“威胁国家安全”,中国则多次表示此举为民用科研活动,不存在情报目的。这一事件在全球范围引发关注,也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新摩擦点。
此外,伯恩斯卸任前还提到美国计划通过“友岸外包”削弱中国的供应链影响力。即便在合作话题中,美国对中国的防范心理从未放松。
过渡之问:特朗普的接棒与伯恩斯的“提醒”
「对于即将上任的特朗普团队,伯恩斯的“提醒”可谓意味深长:在中美竞争的大框架下,合作的窗口期并不多,但也尤为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政府在处理中美关系上曾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上任后迅速组建团队、出台对华政策。这与拜登政府“边摸索边调整”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伯恩斯此番对特朗普团队的寄语却透露出某种希望,即避免回到“极限施压”的老路,找到兼顾竞争与合作的新平衡点。
回顾中美关系的过往十年,从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到特朗普时代的“全面对抗”,再到拜登时期的“局部合作”,美国的对华政策从未停止调整。这一次,特朗普团队能否从中汲取教训?未来,中美关系又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