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说:“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这话有些夸张,但意思是对的。要讲生趣,没有一个地方比得上菜市场。
没有什么比菜市场更能反映城市的真实面貌了。蔬菜水果、肉禽蛋奶、鲜花零食,市民、摊主……互惠互利、各取所需,是这里唯一的硬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生鲜电商、社区经济、下沉市场等新花样层出不穷,如今的我们还需要怎样的菜市场?在杭州,菜市场频频“爆改”换装,从环境的翻新升级到功能的开拓转变,再到文化内涵的丰厚繁盛……杭州的菜市场也“卷”出了新高度。走进菜场,每一个摊位都传递出鲜活的颜色,新鲜的蔬菜,时令的瓜果,映入眼帘的是生机勃勃的日常生活。青色、紫色、黄色等“多巴胺”色系的灯箱泛着柔和的光,墙上是与时令食材相关的诗词、小画以及“乱弄三千”“么头么脑”等最地道的杭州土白;每家熟食小铺的门头都是统一的木质仿宋式,窗口挂着木质食物招牌;棕色仿藤菜筐里分类摆放着干净新鲜的蔬菜;菜市蔬菜区南面摊位上方,悬挂着一个色彩艳丽的潍坊非遗龙形风筝,足有30多米长;“千岛湖农家土猪”摊位的老板,一边哼着曲儿,一边有节奏地剁肉,这是位菜场艺术家……中午11:30,在附近上班的小朱和小姐妹约在了文二菜市的方老大面馆吃中饭,虾爆鳝茄汁拌川、腰花番茄汁拌川是必点的。此刻,这家米其林推荐餐厅,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吃完饭,她们拐进菜场买了芹菜和香干,又去Cereal Bakery买面包,“晚上吃芹菜香干炒肉丝,再蒸个土豆,就差不多了。”看着菜场里人来人往,90后姑娘小朱直言,“再来一杯美式,这一天就满足了!”文二菜市过去叫文二街农贸市场,在杭州西湖区闹市已存在20多年。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农贸市场存在的硬件老化、环境脏乱等通病,影响着百姓的消费体验。历经数月改造后,“文二街农贸市场”变身为“文二菜市”,今年年初重新归来。现在的文二菜市,整洁、明亮,空气清新,美食飘香,时尚感与烟火气并存,让人流连不已。改变的不只是一个名字。杭州金甫市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徐峥晖介绍说,文二菜市在规划阶段就下了很多功夫,引入浙江顶尖的VI视觉设计团队、建筑设计团队,融入本地文化创新设计。例如,文二菜市的标志牌上,主标志“文二”二字的变体仿佛夕阳下的雷峰塔,背景纹理融入了三潭印月的美景,而蓝绿色条纹则像西湖的水波。相比商业中心高昂租金和激烈竞争,文二菜市以其独特的社区氛围和稳定客流成为不少年轻人创业的首选之地。大同号,是“90后”台湾小伙武德诚和朋友共同创立的,他们将台湾味道和重庆美食融为一体,左拥山城,右怀宝岛,风味孤奇,独步异美。开业后,一直受到很多年轻客人的钟情。“年轻人来菜市创业,或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哦。”武德诚说,他们正是看中了文二菜市改造的方向与众不同,在保留了约80%的老铺后仍能创出一片新天地,“于我们小店而言,首先我们取得食材方便,第二租金比较划算,第三菜市的受众群体是固定而广泛的,市场本身自带流量,我们不用去做广告,用心打磨自己的菜式就可以。目前我们的生意比预想好太多了。”武德诚说,在这里他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松弛感。出山咖啡主理人安娜也是“90后”。文二菜市正式开业,出山咖啡便一直在这里经营。“出山,杭州话里是出息的意思,也代表着每一颗咖啡豆来自山里。”安娜一边介绍一边招呼客人。她希望将咖啡文化与菜市场的人情味、烟火气相结合,为顾客提供全新的消费体验。山核桃、瓜子、花生……两百多种炒货在店里摆出来,有一种“大户人家”的感觉。卢记炒货店,从前开在街对面,如今搬进了文二菜市,整个店铺清爽了许多,也大了许多。“二十多年来,早就和顾客处成了朋友。”老板卢国永见年轻的“新朋友”变多了,便增添了更丰富的口味、更轻便的零售包装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这是老底子杭州的味道,应有尽有。”杭儿鲜老板林忠贤热情招呼我们进店尝尝。他在菜市里摆了20多年的小吃摊,经历了菜市场的几次变迁,“时代在变,但我老杭州的味道没有变。”此外,文二菜市引入了智能化管理系统,菜市开发的文创产品,如布袋和冰箱贴,还成为游客乐购的伴手礼。菜市还请来了《青春环游记》《种地吧》等节目组来录制综艺节目。“新的商业理念和经营模式,使得农贸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买卖食材的地方,更成为文化交流和社交互动的平台。”徐峥晖说,很多人管这样新改造的菜市场,叫“网红菜场”。但比起“网红”的形容,文二菜市更像是一个熟悉的老朋友,换了更精神的面貌回来。文二菜市,正如其口号所说的那样“文二菜生活 人间好滋味”。在不少杭州本地人眼中,“必须逛东山集”的一大理由,是因为“这里能买到西湖里的鱼”。12月12日,西湖•东山集(原东山农贸市场)经过近一年的“爆改”,正式开门迎客。迎客的方式也很特别——12月12日起,西湖·东山集联合单向空间,以“夺回附近”为题,发起“菜市场漫游计划”,邀请不同领域的创作行动者们,开启一场沙龙和一次菜场诗歌展。目的很明确——在公共空间中,重拾失落的附近感知,夺回烟火气的寻常疗愈。诗人与菜场、人间烟火与诗歌文学的碰撞,就在这个被坊间称为“离西湖最近的宝藏菜场”里发生了。在杭州,旧日东山农贸市场是社区居民的日常支点,周边聚集着浙大玉泉校区以及浙大新村、曙光公寓、东山弄等一众老小区,辐射周边小区、高校数十万人。新落成的西湖•东山集共由3幢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达12500㎡。其中一期(A区东山弄市集)定位为“一菜一早”民生工程;二期(B、C区东山里)则定位为“新邻里共生空间”,主张“烟火气里的质感生活”。“愿你人生最大的苦,是苦瓜的苦”“要和世界硬碰硬的鸡蛋,终究变成了一顿早餐”“只有菜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更菜”……市场里随处可见的文案,主打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原先是孩子的妈,现在是孩子的奶奶了。”周巧玲姐妹俩在东山农贸市场卖水产三十多年了,“以前还在大棚里卖鱼,每天自己搭棚子,刮风下雨也不休息。现在环境好多了,条件也好多了。”市场里多是这样三四十年的老商铺,见证着市场的成长,对市场满满都是感情。鞋子开胶粘一下还能穿,拉链坏了换一根继续用……这次西湖·东山集把曾经散落在附近的修补店集中到了便民服务中心,让居民能一站式解决小修小补。王小平夫妇在这里开修鞋铺子已经二十多年了。面对如今是否还有人来修补东西的疑问,王小平自信地说:“我们的老客,家里的旅游鞋破洞了、皮鞋脱胶了,第一时间就想到我们。现在还是有许多人怀旧,愿意来修修补补。我还能修奢侈品包包,这可是一门技术活。”时代更迭、人群聚合,社区逐渐住进更多新成员,容纳新的生活方式。“我们A区有120多位菜农,加上B、C区,我更愿意称之为社区商业。”杭州东山农贸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山海雯介绍说,“我理解的东山集,就是一个新邻里共生空间。”在内部空间设计上,B、C区东山里呼应宋韵“青绿”,打造集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于一体的社区商业空间。此外,东山里还增加了户外景观外摆区域,给居民游客提供休憩休闲空间,也可作为周末节日的社区活动场所。山海雯了解到市民的需求,将市场业态都放在了二期。B区已有12家商户进场,包括社区咖啡Bruch、欢牛蛋糕屋、宋大厨小酒馆、汉蒙兰齐女装、诺曼姿养生、便民中心、杂货铺、骑行驿站、城市疗愈民宿等。除了饮食购物,东山里还将和一期携手,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多生活方式可能性,重新链接商户、游客、居民的美好关系。西湖·东山集的落成,让老社区曾被折叠的褶皱,重新打开。“我们的优势在于离西湖最近、客群很全,周围有社区、学校,还有高端酒店、餐厅。他们需要上好的食材,我们这里都有。”山海雯说,“外功”上已经完善,“内功”就落在了运营上,商业的底层逻辑还是看消费者的需求。“我们西湖·东山集,就像超过25岁的女孩子,不只依靠颜值来吸引人,更要依靠气质和魅力来征服人。”山海雯说。如果你想看一个城市,就去景点;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城市,就去菜市场。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如何在“烟火气”和“有序”“有质感”之间建立平衡,打造既有品质又有温度的日常生活空间,正是一些相关部门和菜市场经营者的目标。近年来,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如火如荼,提升了市场的整体环境和服务质量,为各种新理念、新模式和新业态进入农贸市场打下了基础。在杭州,近“30岁”的松木场农贸市场,历经改造后惊艳回归,充满艺术气息的风格,被居民点评“精致得像个美术馆”,还有被称为“美食与松弛感养成指南”的凤起农贸市场、杭州第一家获得“智慧农贸市场”称号的骆家庄农贸市场、被网友评价为“老居民区里最有烟火气的菜场”采荷农贸市场、热闹非凡有浓浓市井烟火气的大马弄路边菜场……截至目前,杭州市共有注册登记过的农贸市场327家,从业人员约2万人。无论是广大消费者的回归,还是年轻创客的加入,都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农贸市场自我革新、与时俱进的结果,也是相关部门以开放的理念和包容的姿态不断推进的结果。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农贸市场的转型升级主要突出四方面内容:其一,突出便民,打造多元服务环境,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的建设模式,全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其二,注重地域文化融合,让生活和文化在这里交相融合,打造“杭味”农贸市场。其三,严格监管,打造食品安全环境,注重农贸市场快检室的建设等。最后,以数字赋能,打造“智慧”的市场环境。2024年,聚焦广大群众关切的“菜篮子”,市市场监管局还将星级市场认定工作纳入助企惠民“十件实事”。“夺回”附近,让菜市场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空间,是一个需要倾注时间、留待各方努力的过程,杭州的许多菜场正在做出一些尝试。“热爱生活的人是一定会逛菜市场的。”这里有许久不见的蓬勃烟火,也有新鲜滚烫的朝气与生机。
我们需要怎样的菜市场?
干净整洁,只是标配,环境的改造提升已无法满足人们需求。在内核上有所改进,或打文化牌,或走“文艺范”,在效率上有所提升,能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独特销售主张”才是市场经济较量中的赢家。当社交属性和“一站式配齐”的菜场思维碰撞,当时尚生活与社区商业水乳交融,其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正在“治愈”时下的年轻人。三餐四季、五谷六畜,细枝末节,亲切具体。城市更新,不只是简单的改造,不只是平替,而是从根本上考虑用户的需求,从需求出发,重塑公共空间。换个角度来看,菜市场的变迁,也正是一座城市追求的缩影,一个正在修饰的质朴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