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世咨询《中国威士忌市场简析报告》

2024-12-27 06:56   山东  


行业与企业研究部
研究 & 撰写 & 编辑




中国威士忌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目前市场主要被海外品牌垄断,本土品牌尚未崛起,但随着产能的持续增长和本土化创新,行业正朝着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迈进。





01.

我国威士忌行业起步较晚


尽管威士忌的历史可追溯至15世纪,但中国首瓶威士忌直至1914年才在青岛被酿造出来。历经数十年演进,1989年,中国质检总局颁布了首版威士忌标准,并于2000年及2008年两度修订后沿用至今。2023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此举标志着中国威士忌行业正稳步迈向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02.

我国威士忌行业规模约80亿,未来前景巨大


根据嘉世咨询的专业测算,我国威士忌行业的销售额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从2017年的46.5亿元人民币持续扩容,至2023年已达到80.2亿人民币,六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高达9.5%。从人均消费层面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威士忌的人均消耗量仍微乎其微,与海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极为显著的差距,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03.

当前我国威士忌饮品高度依赖进口


目前我国威士忌供应以进口为主,本土产量有限。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威士忌进口量达32622吨,进口金额高达5.84亿美元,约占我国威士忌消费的75%。鉴于进口中不乏高浓度原酒,折合实际消费量口径占比预计更高。‌

从海关公布的威士忌进口价格数据来看,2018-2023 年我国威士忌进口价格呈现稳升趋势,从 9美元/升一路最高上涨至超过21美元/升,后因疫情影响下降至14.5美元/升附近。




04.

我国威士忌市场主要为海外品牌垄断


鉴于我国威士忌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行业营销推广与消费者培育深度依赖外资品牌,当前威士忌市场中本土品牌尚未崭露头角。从销量维度分析,据公开数据,2023年我国威士忌行业CR5高达70.9%,其中,保乐力加与帝亚吉欧两大巨头势均力敌,市占率分别为24.2%与24.1%,整个威士忌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寡头垄断竞争态势。

从品牌层面观察,我国威士忌行业同样呈现寡头垄断格局,CR5达到47.1%,其中,帝亚吉欧旗下的尊尼获加以17.6%的市占率位居榜首,保乐力加旗下的芝华士12年则以13%的市占率紧随其后。前五大威士忌品牌与销量前五大的威士忌公司生态地位高度一致,展现出高度的重合性。



05.

威士忌价格带情况:大众价格带占据超6成


2012年的三公消费遭到监管后,我国烈酒消费进入存量博弈时代,以“茅五泸“为代表的白酒酒企竞争转向抢占高端市场,茅台多次提价拉高白酒整体销售价格带,中高端白酒占比逐年提升。

威士忌消费在白酒行业提价的影响下也呈现出高端化路径,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 年超高端和高端累计占比销售额为 18.3%,中端大众价格带占比最大,为 63.2%。



06.

行业发展路径参考啤酒,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啤酒最早在二十世纪初自海外引入中国,中国人自主创办的首家啤酒厂于1904年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后,啤酒产业步入高速增长期,至今已在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2023年,我国啤酒行业实现总产量3789万千升。

威士忌与啤酒在生产工艺上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两者均以大麦、小麦或其他谷物为基料,均需经历发芽与发酵过程。然而,威士忌还需经过蒸馏及陈化处理,可视为蒸馏后的啤酒。因此,两者在风味特征上有所相似。鉴于啤酒在中国拥有坚实的受众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威士忌的市场接受度。



07.

消费场景中独饮、2-3人亲朋好友聚饮占比高,商务占比少


威士忌的消费场景与传统白酒有显著不同,在家独饮或者2-3人小聚成为威士忌的主要场景。根据嘉世咨询调研,威士忌消费中独饮比例为44%,其次为2-3人的小聚会占比39%。从对象来看,消费者与朋友、亲人一起消费的场景较多。

从具体品饮场景而言,家中和清吧是主要的品饮场景,对应独饮、2-3人小聚的情形,这与威士忌自身的产品属性有较强的关系,在年轻一代中威士忌相较于中国传统白酒更具有个性,更适合小范围聚会场景饮用;但在其他场所中,威士忌通常不作为烈酒中的优先选择。



08.

消费者画像:一二线较高学历者居多,收入在6000-12000区间


嘉世咨询调研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威士忌市场地域分布中,二线城市(含超二线)消费者表现突出,占比高达41%,一线城市则以28%的比例紧随其后。此市场格局的形成,主要归因于年轻一代对威士忌的热烈追捧,他们在一二线城市尤为活跃,成为引领消费潮流的主力军。

从年龄结构与收入水平的双重维度分析威士忌消费者,本科学历、月收入在6000至12000元之间的群体占据主导地位。嘉世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威士忌消费者群体中,超八成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者占比高达60.1%,成为中坚力量。就收入水平而言,威士忌消费群体月收入普遍位于3000至12000元区间,尤以6000至9000元区间最为密集,占比达48.5%,充分展现了其稳健的消费能力与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09.

我国威士忌消费者主要关心口感和品牌


据嘉世咨询调研数据,我国威士忌消费中,自饮与社交赠礼各占一半,但二种消费场景对于产品的关注要素不尽相同。就自饮消费而言,消费者更关心威士忌的口味,呈现比较明显的悦己特征,同时对价格较为敏感。而在社交赠礼消费而言,威士忌在此情景中商务属性偏重,品牌和包装颜值是消费者关心的主要因素,对价格的敏感性相对不高。




10.

中国本土威士忌品牌尚未崛起


当前,全球多数主要经济体及地区均孕育了具有代表性的威士忌品牌。据Drinks International发布的《2023年最受欢迎的威士忌品牌榜单》显示,苏格兰、爱尔兰、美国属于传统优势产区,拥有云顶、尊尼获加、麦卡伦、酩帝诗等全球驰名威士忌品牌。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主要消费国亦有本土品牌上榜。

从与中国人文环境相似的日本市场来看,自20世纪商业化起步以来,日本威士忌已发展出山崎、一甲、响、白州等本土强势品牌并在全球市场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而我国威士忌品牌尚未崭露头角。



11.

近年国产威士忌产能持续增长


据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3中国威士忌行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已有42家企业(含中国台湾地区2家)涉足威士忌酒厂投资领域,其中26家已正式投产,1家试运营,8家正积极建设中。

相较于进口威士忌,国产威士忌享有显著的税收优势,市场竞争地位更为有利。据协会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威士忌实际蒸馏产能已达4.5万吨,本土产能首次超越进口量,总设计产能规模增至8万吨,且远期规划产能高达25万吨,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12.

我国威士忌酒厂普遍规模较小,主要生产麦芽威士忌


目前,我国威士忌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威士忌酒厂多规模小且分布分散,且没有形成强势有知名度的品牌。根据嘉世咨询统计,我国威士忌年产量超过1万吨的酒厂仅有京德酒业和崃州蒸馏厂(百润股份旗下),其余中小酒厂均在几百吨至几千吨的年产量,体量较小。

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当前我国威士忌产能的细分品类来看,麦芽威士忌占 65%,谷物威士忌占 23%,调和威士忌占 12%。



13.

近年来我国多个重点威士忌项目投产


近年来,国内威士忌酒厂的投资建设步伐显著加快,涵盖传统白酒企业(如郎酒、洋河)拓展烈酒板块的威士忌项目,以及酒精饮料企业的跨界参与,还有保乐力加、帝亚吉欧等国际知名酒企的产能布局。截至2023年底,国内已涌现42个威士忌酒厂项目。

从地域分布观察,国产威士忌酒厂遍布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形成了以福建、浙江、云南、四川等为核心的威士忌产业集群。各区域凭借独特的地形、山川与气候条件,酒厂依托当地水土特色,能够打造出各具风味的威士忌产品,进一步丰富了国产威士忌的市场格局。



14.

国内威士忌代表企业:百润股份(崃州蒸馏厂)


百润股份以香精香料业务、预调鸡尾酒业务和烈酒业务三大业务板块,拥有上海、天津、成都、佛山等地的四个生产基地。公司旗下包括百润香精、巴克斯酒业、锐澳营销、崃州酒业等二十多家子(分)公司。2014年,公司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斥资55.63亿元收购上海巴克斯酒业有限公司100%股权,正式进入预调鸡尾酒市场。公司旗下的“RIO”品牌已成为国内预调鸡尾酒市场的领导者,并战略性发展烈酒业务,特别是威士忌业务。

崃州蒸馏厂是百润股份威士忌业务的主要主体,主营威士忌、伏特加、金酒等蒸馏酒品类,也是目前全球少数同时拥有壶式和连续柱式蒸馏器的酒厂。自该酒厂于2016年开始规划,历时5年,于2021年5月正式面世,占地1.46万平米。2024年11月19日,崃州蒸馏厂发布了其首个单一麦芽威士忌品牌“崃州”以及首个单一调和威士忌品牌“百利得”的新品。



15.

我国威士忌行业面临的重点挑战


1)当下国内很多消费者对威士忌的认知不足
在大多数消费者认知中,威士忌是作为洋酒的一个类别。消费者对洋酒具体包含的酒种及其区别并不了解,认知相对模糊,将国外进口的、度数较高的、相对高端的酒产品统一归为“洋酒”。同时受到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将其与酒吧、夜店、派对等娱乐场景绑定。这对于后续的消费者教育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2)品牌沉淀时间不够难以与本土烈酒竞争
国产威士忌的发展历史较短,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底蕴,而烈酒作为社交属性较强的产品,品牌历史不够便很难讲出品牌故事形成泛文化圈子。本土的白酒品牌如茅台、五粮液等均具备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威士忌在与本土白酒竞争过程中处于天然劣势。

3)原材料产业链不成熟和专业人才短缺
目前威士忌的生产涉及从原料、酵母、橡木桶到存储,本土企业尚未将产业链做好本土化,这将导致我国威士忌生产的成本较海外更高,例如,橡木桶的需求量激增导致进口橡木桶价格上涨。同时具备威士忌酿造技能和经验的专业人才匮乏,限制了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4)行业品质与标准制定问题
目前国产威士忌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并没有相对完善的行业标准,这与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严重不匹配。我国威士忌行业标准最近一次修订在2008年,距今已超过16年,老旧的行业标准与日益新发展的技术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



16.

我国威士忌重点关注四大趋势


1)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为威士忌提供推广基础
酒作为社交文化中的一种载体,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留学、商务、出境旅游快速发展,也将西方生活方式及酒文化带入我国,为威士忌推广打下了受众基础。

2)年轻消费者将成为主力军
对于年轻消费者而言,威士忌不仅是一种酒品,更是一种社交工具。在聚会、商务宴请等场合,威士忌能够提升档次与氛围,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同时电商平台、线下酒吧、餐厅等多元化渠道为年轻消费者购买和品鉴威士忌提供了便利。这些年轻消费者具有更强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未来将持续为威士忌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3)高性价比单一麦芽威士忌将成为主流
外资品牌畅销单品主要是平价调和威士忌,主打调制后饮用。与海外威士忌作为餐酒、饮料不同的是,国产威士忌作为小众群体个性化的小种类烈酒,消费场景和人文需求将促使品牌主打高性价比单一麦芽威士忌,实现差异化竞争。

4)本土化创新将加速
为迎合国内消费者的口味,国产威士忌在原料、发酵工艺、蒸馏设备、陈酿橡木桶以及口味调配等方面进行了本土化创新。参照日本威士忌产业经验,虽然其发展较晚,但凭借其特有的亚洲风味与本土文化元素,其占据了世界威士忌版图的重要一席。我国相比日本饮食文化更加强势,预计本土化创新更加彻底。


文 完




Video
嘉世咨询《中国威士忌市场简析报告》


PDF
嘉世咨询《中国威士忌市场简析报告》

STEP 01
觉得文章有价值,欢迎给文章 “点赞”+“在看”;

STEP 02
长按添加下方微信,获取报告的PDF版本。



PPT
嘉世咨询《中国威士忌市场简析报告》

长按下方加入知识星球,即可获得以往发布的全部:

1)《行业简析报告》可编辑版
2)《产业链简析》可编辑版
3)《头部公司简析》可编辑版



业务介绍




服务客户



联系我们

业务邮箱
mcr@chinamcr.com

业务电话
021-52987060



阿琛聊酒
继老味,续名优,但求一良陈【涉及酒类知识及相关信息,关注或分享此账号内容前,请确认您和您的朋友已满21岁;任何含不当饮酒或对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内容、评论都将被删除。酒后勿驾车,未成年勿饮酒。*欢乐无限饮酒有度,乐享美酒需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