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舒城民俗】喜庆·礼仪篇丨婴儿“百家衣”

民生   2024-11-01 17:26   安徽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婴儿“百家衣”

夏登峰

“百家衣”是为婴儿准备的一种服饰。旧时舒城人家凡视为精贵的婴儿都要做一件“百家衣”。

所谓“百家衣”并非真有百家,它是婴儿出世时由邻居们送来的碎布头做成。“百家衣”也许与佛教百衲衣相似,希冀祈求佛祖保佑婴儿消灾免祸,健康成长。特别是那些数代单传的家庭,当一个男婴降生后,阖家万分欢喜,这时孩子的爷爷、奶奶便带着红喜蛋向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报喜,并向他们求乞布块给孩子做“百家衣”,特别是姓“刘、夏、陈、程”的人家,因谐音“留下”、“留成”,是人们争相讨要的对象。在老人们来看这些谐音都是吉祥之语。所以这些人家的小布头或是一方旧布片,老人们会珍重索取。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为最好。因“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将“百家”的布块缝在一起,做成一件小花褂。据奶奶讲,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称的规矩。“百家衣”不能做对襟,要做成大襟,象道袍一样。这种衣服,往往不能做完整,要在底襟处留一个口子,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由孩子的母亲将口子缝住,说明孩子的魂灵已留在了母亲的身边,再也不必为孩子的安全担心了。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百家衣”也很少见到。不过,乡里相亲们还保留着给亲友家将要出生或出生不久的宝宝送去自家小孩穿过的旧衣服的习俗,因为自家的孩子已经健康成长,送这样的旧衣服,以图吉利。


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舒城广播电视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5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