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乡拥抱大海
知道霞浦大名,是从媒体和朋友圈看到的一张张“旷世美照”里。霞光映射下的大海和滩涂,金鳞闪烁,如梦如幻。而在甲辰冬月,一场文学笔会让我对霞浦有了新的感受。
这是由检察日报社主办的第22届检察文学笔会。作为一名检察文学的老作者,我是第三次应邀参加这一活动。由于每次都有新鲜话题和重量级嘉宾出场,它一直是检察文友们的期待和向往。这次也不例外,为时两天的笔会,“诗情”和“辽阔”成为撞击我心灵的关键词。
海天相接的霞浦,自古就是诗歌的孕房,宋代诗人谢邦彦曾留下“十里湾环一浦烟,山奇水秀两鲜妍”的诗句。此后,“诗歌+海洋”的浪漫在这片土地碰撞延续,涌现出南宋谢翱、元代王畛、当代汤养宗、叶玉琳、刘伟雄、谢宜兴等诗人群体。2023年,霞浦荣膺“中国诗歌之乡”称号。
诗乡是诗人放飞心灵的家园。这次笔会上,鹤发童颜的《诗刊》编委林莽,从沃伦的“诗歌就是生活”谈到他的“诗歌公式”。他认为,诗歌是一种生命体验,只有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才能写出活生生的人的感受。
霞浦本土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汤养宗,操着一口地道方言,激情澎湃地说,诗人要有入世的宽广情怀,成为一个有体温、体感的人。
不以写诗著称的小说家莫言,竟也诗兴大发,破天荒登台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写诗是酒后爬树 ——献给特朗斯特罗姆》:“爬时浑身发痒,羽毛快速生长,爬上树梢变鸟,飞到宇宙深处,那里有很多左手琴谱……”
霞浦的海洋是辽阔的,但文学可以飞越海洋,抵达无限。曾在检察日报社工作十年的莫言,了解并深爱检察。在他眼里,近年涌现的诸多现象级检察题材影视作品,是社会现实的概括,是检察精神的提炼,是刻在观众心中的隽永印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老师讲授“经典小说里的人物风景”时说,好的作家创造的人物要比作家本人活的时间长。诚如斯言,著名作家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里塑造的侯亮平、电影《第二十条》推出的韩明,已然成为妇叟皆知、巷陌热议的正义化身。
大咖们的讲授如同一张张风帆,鼓起我和文友们的信心。来自检察一线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检察是文学的富矿,只要足够有心、用心、肯写、会写,就会源源不断地产出好故事、好作品。
文学的海风还吹热了霞浦的街市。笔会期间,为求得大咖嘉宾的签名,据说当地书店里这些作家的书卖得脱了销。我和几位文友则趁着会议间隙,钻小巷,进菜场,与小贩们拉扯闲聊,访得了最真实的烟火味道,并随即做成小视频发到网上,引来大波点赞。
离开霞浦前夕,我和文友们来到了海滨。那天风大,从远处奔腾而来的海浪,前赴后继拍打着岸边的礁石,令我几乎站立不稳。但我看见,前方,一道道网帘稳稳立于水中,那是勤劳的海边人民养殖紫菜的工具。它像极了一行行五线谱,在大自然的风云变幻中,安然弹奏着劳动与收获的乐章。
那一刻,我仿佛读懂了霞浦,读懂了大海。
· 作者 ·
梅 静
中国作协会员,扬州市检察院检察官,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曾三次获扬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
霞浦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矩阵
✦
点亮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