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4日
我国申报的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
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申遗发起者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院长冯骥才先生曾说
“春节是中华民族
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
冯骥才先生关于春节申遗知情同意书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
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
冯骥才
(文章原刊载于《人民日报》)
在此前的采访中,冯骥才曾表示,“如果春节申遗成功,意义非常重大,表明它得到世界的公认,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文化贡献,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全世界就会更加重视这一重要的节日文化,从春节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道德准则、价值观,认识我们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它将是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一个极其关键的载体。”
冯骥才说:“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去申遗。春节是一个理想化的节日,其中包含着团圆、团结、平安、祥和、康宁、富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生活理想和人间理想。这其中,团圆是春节的第一主题。今年的春运又是两三亿人的大迁移,这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看到的。在春节这些天里,人们的乡土情感分外强烈。所有城市和乡村都成了这种情感的磁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节日拥有如此巨大的情感凝聚力。我们就是凭着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传统的文化软实力,使得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
冯骥才认为,中国走向世界,凭的不仅仅是经济快速发展这样的硬实力,还有像春节这样的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有时比硬实力还硬。
冯骥才说,在几千年农耕生活中,人的生活与自然节律一致。年是大自然季节更替周期之始,也是人们生活的新起点,人生道路的共同节点。人们自然要把对未来的希冀、憧憬和热望通过年俗表达出来。“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调动了自己喜闻乐见的所有的文化与艺术的方式与形式,包括民间的祭拜、庙会、戏剧、舞蹈、曲艺、绘画、书法、工业、饮食、游艺等等。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深在的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
冯骥才指出,春节能否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件大事。“我们现在正处在时代的转型期,很多在农耕时期形成的传统的过年方式,现在都不再使用了,传统的生活年慢慢转变为新兴的文化年,人民一直关注着如何保护和继承传统的年文化。此时,如果能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尤为重要。它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内容来源 / 中国文艺网 人民日报文艺
封面设计 / 吴狄
摄影 / 黄维旻
编辑 / 梁绍楠 薛子易
底图制作 / 高玉珠 洪秀京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_nm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