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成语典故|瓜田李下

文摘   2024-12-26 16:48   河北  


  【典源】唐·李百药《北齐书·袁聿修列传》,其中有一句是:“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释义】经过瓜田时,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是摘瓜;路过李树林子时,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是摘李子。后来人们将这句成语扩展为“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避免招惹无端的猜疑。

  故事袁聿修,字叔德,出生于北朝的士族高门,是北魏中书令袁翻的儿子,小时候过继给叔父袁跃为子。因他父亲袁翻曾担任过度支尚书,相当于后来的户部尚书,袁聿修也曾担任吏部尚书,所以人称父子两尚书。南北朝选拔官员时,重视门第背景,所以,九岁时袁聿修就做了副州长(主簿),以官二代的身份进入官场。但袁聿修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平时话不多,但只要说话,必掷地有声。
  有一年,他以太常少卿身份奉命赴各地巡视,考察各地官员的政绩。经过兖州时,他的好友邢邵在那里当刺史,临走时邢邵派人送给他一些白绸作为礼物,袁聿修说啥也不接受。为了说服老朋友,他特地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信中写道:“今天我路过这里,非比寻常。这次我是奉命出来巡视民情、考察官吏的,你虽是我的好朋友,但礼物却无论如何不能收。瓜田李下,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希望你能理解我。”朋友读了袁聿修的信,深为感动,便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认真考虑,不经意间做了错事,请你原谅。收到你的来信,我并无不快。您过去是清正的郎中,今天又作了清正的少卿,十分令人敬佩。”
  袁聿修所处的北齐后期,国政衰败、道德沦丧、权臣贪腐成风,政治生态极为恶劣,但他在尚书省任职十年,连“一升酒”的馈赠都没有接受过,“清郎”之名可谓是实至名归。
  袁聿修任信州刺史时,勤政为民,在任三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境内没有偷盗和欺压人的现象,治安稳定,邻里和谐。当时朝官到各州巡察,周围四个州的长官,都受到弹劾,但朝官却根本就没有去信州,可见朝廷对他的充分信任。等到他任职期满返回京城时,送行的百姓挤满了道路。人们挎着篮子,带着酒肉,跟在车子后面挽留他。当时正是酷暑,为避免百姓过于劳累,袁聿修时不时地停下来,随手举起一杯酒,答谢百姓的厚意,并劝说百姓们回去。回到京城后,信州百姓筹集了几百匹布,七百多人联名请求为袁聿修立碑,记载他的功德。

  (摘自《邯郸成语》)





■来源:新邯郸

版式:苗佳利

编辑:张利君

■编审:万彩霞

■监制:李翠平


武安观察
讲好武安故事,传播好武安声音。将镜头对准普通群体,记录和报道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以民生视角,搭建好市委、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