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筑梦人

政务   2024-12-30 01:31   新疆  


编者按




你是在哪里听说“兵团”这个名字的?


是在那一长串“省区市”的新闻播报里?还是在“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一辈子的坚守里?或是在朵朵棉花的洁白与温暖里?还是在诗人艾青笔下“年轻的城”里?


70年,山河无言,岁月有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走过70年,兵团法院该如何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中认清使命担当?又该拿出怎样的勇气和智慧,去奋力实现“边疆法院的工作完全可以走在前列”的任务要求?


跟随兵团法院人,让我们一窥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几代兵团人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及融入血脉的职责和使命。



破与立的辩证法——
第一城”新题新解

又是一年秋风起,银杏泛黄,枫叶转红。一大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周恒宇、杨帅和民三庭副庭长朱秀梅就急匆匆出了门。

周恒宇这段时间一直被一起非法集资案的后续执行工作牵绊着心,索性直接开车去了八师中院执行指挥中心。中心成立在2023年,如今,八师两级法院执行骨干力量皆汇聚于此,分管执行工作的周恒宇底气很足。

受第八师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邀请,杨帅和同事们赶到了一起案件的执法现场,帮助行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协调联动,促进执法司法深入衔接,是杨帅一段时间里相当重要的工作。

这回,朱秀梅和同事们一起,又往天富固废公司跑了一趟。与上一次的荒凉破败不同,此次回访,厂区内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公司重整项目负责人何新正前前后后忙个不停。

三位法官,一位是江苏人,一直在北京工作;一位是河北人,之前在沈阳工作;一位是山东人,后来到新疆工作,曾经远隔千里毫不相识,如今却分别因为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一批援疆工作、兵团法院公务员选调和共青团中央的西部计划,在石河子,在八师中院,成为了同事。

缘分,有时就是这么奇妙。这座城不大,但却成为了很多“有缘人”要守护的“故乡”。

“第一”带来的难题

“军垦第一城”石河子,似乎总和“第一”分不开。

2023年7月,当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一批援疆干部周恒宇踏上石河子这片土地的时候,他就发现,这座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的城市,整洁、干净、漂亮,有一种迥异于其他城市的气质。

7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滩,沼泽密布,杂草丛生,玛纳斯河穿流而过,河道里全是石头,“石河子”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历史似乎已经等了太久,它巨大的创造力一直在等待一个喷薄欲出的契机。

1950年,王震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挺进石河子,战士们夏天喝涝坝水,冬天喝融雪水,住的是地窝子。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石河子第一代军垦人纺出了新疆第一缕纱,织出了新疆第一匹布,造出了新疆第一块方块糖,在戈壁上硬生生建起了“半城绿树半城楼”。

改革开放后,中国最西端的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了小城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康师傅、雄峰、华芳、雨润、伊利、旺旺、娃哈哈、燕京等企业相继落户,产品通过“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向外出口,拉动“军垦第一城”一跃成为中国工业百强县。

但辉煌背后,另一种“第一”却正在悄然酝酿:工业发展带来活跃的经贸往来和大量人口,石河子的矛盾纠纷和案件类型愈发多样化、复杂化、群体化,八师法院系统整体案件量跃升至全兵团第一。

2020年,杨帅从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选调至八师中院。辽宁对口援建八师石河子市,杨帅在之前就对石河子有诸多向往。但不久她就发现,与想象中新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不同,八师法院系统案件总体体量虽然没法和内陆发达地区相比,但均摊到每位法官身上,大家的办案压力并不小。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

两级法院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数量日趋增大,其中80%都集中在石河子市人民法院,因制约监督不到位,消极执行、选择执行、违规执行等问题逐渐露头,执行核心质效指标在全兵团法院排名靠后,“纸上权利”难变现;

全面铺开的国资国企改革和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使师市“政”的职能不断健全和转变,相关行政案件数量大幅增加,社会关注度高,处理难度大,法院处在治理末端只能“干着急”;

工业垃圾、生活垃圾逐年增多,戈壁护绿愈发不易。而就在这时,石河子唯一一家垃圾焚烧公司、新疆辖区内第一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天富固废公司,因设备老旧、环保不达标等问题申请破产重整。企业一日不完成技改目标,财政就需拨付上千万元进行垃圾填埋,无论如何等不得、拖不得……

2010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朱秀梅第一次来到石河子,那时候的石河子蓝天白云、树木环绕、宁静舒适,像一道绿色屏障,将外界戈壁的喧嚣隔绝在外。

如今,一系列棘手问题摆在眼前,分管执行工作的周恒宇、分管行政审判工作的杨帅和天富固废公司破产重整案负责人朱秀梅压力不小。大家都明白,新问题亟需新解法。

理念一新天地宽

迷茫的时候,八师中院干警总喜欢出法院大门右拐,骑行三公里,去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找回激情”。

这座“年轻的城”作为兵团屯垦戍边的发源地,历史虽不长,但可讲的故事却太多。

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无论将军士兵,不管男人女人,面对着千里戈壁,两眼都闪耀着希望。

拓荒之旅并不容易,兵团人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建城、植树、修路、供水、引进人才、招商引资……“70多岁”的小城,不等、不靠、不抢、不要,只凭自己敢想、敢当、敢闯、敢为。

如今,面对“成长的烦恼”,又该如何破局?

或许也正需要这股“闯”的魄力、“争”的劲头、“拼”的勇气——从解放思想认识、破解机制障碍下笔。

2023年初,经过多次外出调研考察,八师中院执行指挥中心正式成立,门口的6块牌子格外突出: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石河子市人民法院执行局、莫索湾垦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下野地垦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第八师检察分院驻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执行监督检察室、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执行信访中心。

“以前执行工作是‘一人包案到底’或‘团队包案到底’,八师两级四院中,每家法院执行干警的数量都不多,执行力量分散,权力却高度集中,案件推进情况不公开、不透明。”八师中院审委会专职委员李刚深耕执行多年,深谙传统执行机制的弊端。

现在,两级四院执行局的人员、案件、装备、车辆全部交由中心统一管理。大家打破院际界限分成数个小队,繁简分流,集约协同,执行工作被细分成执行启动、财产查控、执行实施、财产处置、执行结案、质效监督、执行裁决这7个执行节点,以类似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实现前后监督、分权制衡、闭环管理……

那起让周恒宇放心不下的非法集资案进入执行程序后,立马通过中心的繁简分流机制被评估分流到了难案精执团队,执行专班团队长任赵飞具体负责执行实施工作,他给团队起了个有趣的名字“螺丝钉团队”,“螺丝钉虽小,但在岗一天就要发光一日。”非法集资案普遍存在涉案资金流向复杂、涉及人数众多等问题,但借助执行指挥中心两级四院“十指握成拳”的力量,周恒宇和任赵飞很有信心。

就在执行干警们认真“谋划”破解这起非法集资执行难案的时候,八师中院民三庭里,一场热火朝天的“谋划”也正在进行。

前期,八师中院天富固废垃圾焚烧项目专班和破产管理人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选择重整就是要彻底救活,“如果再走垃圾低效焚烧的发展老路,重整出的将来还会是一个‘僵尸企业’。”但此前,朱秀梅和同事们处理相关破产重整案的经验并不丰富,虽然从兵团内部来看,石河子经济活跃、第二产业基础雄厚,但对比东南沿海地区,还是存在相对滞后性,法官的办案经验、办案思路都受到一定限制。

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重整中的调节作用,帮助尽快招募到最优投资人,从而快速盘活企业?

一筹莫展之际,朱秀梅想到了案例库和法答网。很快,一个相对陌生的词汇——“假马竞标”,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中。

在破产法语境下,“假马竞标”就是用潜在投资人(即假马竞价人)引出出价更高的竞标人,为债权人带来更大回报。

“‘假马’就是为了引出‘真马’。潜在投资人托底可以确保重整方案落地、重整成功,在确保重整成功的前提下,还能看看会不会引来更高的投资来确保债权人利益最大化。”翻阅了大量“假马竞标”案例后,朱秀梅和同事们俨然成了该领域的“半个”专家,“而对于投资人,‘假马竞标’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开透明的市场实力检验,整个投资人选定程序公平、公正、公开,能让投资人放下顾虑。”

最终,重整方案中制定了“假马竞标”的投资人遴选流程,经过层层遴选,北京首创环保集团成为新的投资人。很快,重整项目负责人何新便带队入场了。

“以前的垃圾焚烧处理线路只能处理生活垃圾,还处理不彻底,现在我们正在新建生产线,技改完成后,企业将达到日处理生活垃圾600吨、餐厨垃圾50吨、医疗垃圾5吨的目标。垃圾焚烧产生的电能汇入地方电网,能真正实现变废为宝。”何新对公司的发展雄心勃勃。

引入新机制后,重整推进的顺利程度超乎想象,来回访的法官们都看得出来:“企业就要活过来了。”

在“破”与“立”中应变求变

在推进执行中心建设和天富固废公司重整案的过程中,八师中院院长井峰明显感觉到,基层社会治理的的确确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法院既得在社会治理大局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又得和其他治理主体之间打好配合。说实话,没有兵团、师市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很多事情都办不成。”

“反过来,兵团、师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法治兵团建设对于外力支持的需求非常迫切。”用一位曾出庭应诉的八师某行政机关负责人的话来说,石河子经济社会发展日趋活跃,但部分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滞后,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需要更多法治力量的支持和帮助,“用好专业司法力量,能在矛盾纠纷发生的第一时间帮助党委明确工作思路。”

一枚府院良性互动的“种子”开始在心里扎根,很快,八师法院以府院联动为载体,与政府机关全面对接联动,建立重点案件联席会商、重大纠纷协调化解、重大问题联合调研等机制,针对矛盾纠纷主体多元、诉求多元、类型多元的情况,大家坐在一起,“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努力实现“纠纷少发生、发生少诉讼、诉讼少对抗”。

近两年,借助行政案件联席会议制度,八师中院靠前分析研讨,精准提出解纷建议,推动涉团场改革系列纠纷、涉兵地土地确权历史遗留问题等一大批纠纷得以顺利化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升。

杨帅感触很深:“以前大家各自为战、力量分散,法院的工作更多是在‘亡羊补牢’,治理成效不明显。现在司法权和行政权由‘合力’变为‘聚力’,能产生‘1﹢1>2’的效果,行政案件实质性化解,对八师各方来说都是双赢多赢共赢的好事。”

从后端简单聚焦个案处理,到前端有力搭建起司法权与行政权立体式、全方位的良性互通衔接桥梁,杨帅明显感觉和行政机关的关系更近了,“自觉接受司法监督”“认真做好行政应诉”“积极配合法院审判”“引导更多法治力量向预防端发力”等体现府院联动机制的理念,正被八师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认同和践行。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军人的气质已经深深烙印在了这座小城里。

而如今,当挖渠的号子声渐行渐远,地窝子慢慢被风沙吹逝,石河子又站在了兵团改革发展的全新“变”局中,八师法院人在解决问题前,加入了工作思路方法“破旧立新”这一环:

“破”即破除僵化落后的审判理念、思维方式和工作做法,破解审判执行权力运行中的机制障碍。

“立”即校准自己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角色定位,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司法工作“不适应”“跟不上”的突出问题,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以更符合发展需要的司法新观念、新举措、新机制来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60多年前,跟随第一代兵团人来到石河子的诗人艾青,发出一声惊叹。

如今,石河子已经诞生了自己的第三代主人,也有了越来越多像周恒宇、杨帅和朱秀梅这样的人,在他们称作第二故乡的大街小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四季。

一代人的传承已变成一群人的习惯,构筑成石河子不断跨越式发展的底色。

如果非要在这个底色上,加一点亮色,改革是最大的优势,创新是生命力所在。

就在这一次次的“破”与“立”中,生长的力量悄悄滋长。

“兵团法院人”系列报道①:弘扬兵团精神 赓续奋进前行

知与行的辩证法——
塔克拉玛干的异乡人

覃孟良还记得第一次到苏塘法庭时的情景。

从铁门关市出发,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一路向南,车轮飞转,沙尘弥漫,“睡一觉醒来是沙漠,睡一觉醒来还是沙漠,不知道哪里才是尽头……”

就这样足足走了近9个小时,跨越800多公里,在西沉落日的余晖中,全国最远的派出法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库尔勒垦区人民法院苏塘人民法庭,才终于出现在视野里。

向北是繁华的城镇,向南是荒凉的沙漠。生命几乎在这里绝迹,从古到今,沙漠吞噬了楼兰、小河、精绝……连当年的丝绸之路,都只能小心翼翼地从它的边缘经过。“个体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啊!”看惯了三湘四水的湖南“伢子”覃孟良被深深震撼了。

然而一年又一年,这条通往沙漠的路上,总有一批人前赴后继,他们和无数个投身边疆建设的兵团人一样,抖一抖身上的沙土,像胡杨一样深深地扎根。

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兵团法院人。

多年来,他们也在干着同一件事——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中国最大的沙漠去,去守护那方公平与正义。

大漠的考验

2022年,库尔勒垦区法院选派新的干警前往苏塘法庭工作时,覃孟良和杨昆杰这两名年轻干警,主动递交了申请书。

沟壑纵横、沙丘涌动,是独特的沙漠之美,却也带来了生存之难。

夜晚的西北风刮得法庭外的树梢哗哗响,风裹着细沙从窗缝、墙缝里钻进来,“每天早上来法庭,都感觉桌子好像从来都没有擦干净过似的”,杨昆杰把一条毛巾塞到法庭大门下一条窄窄的门缝里挡沙子,时间久了,毛巾也变成了沙子的颜色。

苏塘法庭为兵团第二师37团、38团职工群众提供司法服务,团场就挨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古丝绸之路南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报到第二天,覃孟良就开着车一头扎进了漫天风沙中。能见度不足50米,覃孟良开得格外小心。160公里外,37团信访联席会议正等着他。

时间倒回到2021年,彼时,二师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团场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行政授权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延伸,各种利益交织,矛盾愈发复杂。

37团部分职工正因为土地被收回、地上附着物如何补偿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涉案土地上权属关系复杂、涉及群体多、历时时间长,责任主体多次移转,仍未能真正定分止争。团场职工丁某更是把上访当成了解决问题的救命灵药,各种问题“摁下葫芦又起瓢”。

37团团长王玉东焦头烂额:“团场干部成了‘救火队长’,整天忙于‘灭火’,大半精力都耗在这些纠纷上了,哪还有心力谋发展?”调解技巧相对单一,法律专业知识不足,王玉东一肚子苦水没处吐:“做了一堆工作,但更多时候是出力不讨好”。

点缀在沙漠边缘的一个个小法庭,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而矛盾纠纷拖到法院这一步,早成了解不开的死疙瘩。

37团的困境,在二师却不是特例。

二师辖区面积6990多平方公里,东西横亘500多公里,南北绵延800多公里,辐射面积大,团场分布点多、线长、面广,办一个案子动辄都得跑几十甚至上百公里。

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单元,部分团场、连队干部在推进团场建设上“有一手”,调处矛盾纠纷时却成了“门外汉”。职工群众也没养成依法表达诉求的习惯,信访不信法,遇事求人不求法,更让社会治理难上加难。

边远团场源头治理失守、力量分散,群众诉讼难、诉累重,早就成了大漠深处的治理顽疾,也成了困扰二师法院干警的心病。

“大漠里,去哪都远,干啥都难。”来之前,覃孟良和杨昆杰已经做好了在大漠里过苦日子的准备,但来之后,他们才发现,恶劣的环境只是第一关,最难的是找不到解题的方法。

寻路大漠外

那一年,时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的金春华参加了一场在浙江召开的党校培训。

“浙江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70%,地域分散,司法辐射力不足,有限的司法资源不能满足无限的司法需求。”

“基层社会治理绝不是某一家的事,只有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践行‘和合’‘无讼’等理念,推动完善源头预防,才能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

会上,浙江地方党委凝聚基层治理合力促推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让金春华眼前一亮。

金春华祖籍就在浙江。当年,北大毕业的父亲作为援疆知青,一头扎进了祖国大西北开发建设的热潮,她也就因此成了土生土长的“新”新疆人。

地处边疆、大漠,许多干警只能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积攒经验,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大家渐渐感到本领恐慌、力不从心。

二师辖区地域广大,三个基层法院都是“袖珍小院”,司法资源不足,矛盾纠纷重诉讼轻预防,和浙江的情况有颇多相似之处……“老家”的经验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金春华的思路。

学习回来,金春华立马带领业务骨干一头扎进了二师三个垦区,跑遍了辖区全部14个团(镇)走访调研。

“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如果当初重视一点就好了。”

“源头防不住,后续的所有工作都像‘开着水龙头拖地’。”

“得提前介入,要把大隐患在‘小火苗’时就掐灭了。”

……

交流中,大家逐渐意识到,一是存量问题要花力气解决,二是不能再把小事变成大事,矛盾纠纷不能再上交了。

“法院必须主动融入辖区市域社会治理大格局,与其他各方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金春华补充道,“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突出党委在基层治理中的龙头核心作用。”从浙江“取经”回来后,金春华对这一点感受最深。

如何让各团(镇)都能认同这一点?金春华计划先树个典型打个样。

30团双丰镇香梨产业发达,但与此同时劳资纠纷、经济纠纷、合同纠纷多发易发。二师中院促推30团双丰镇党委组建由团平安办、综治中心、法院、司法所、派出所、双丰社区构成的党建联盟,司法所、综治中心等调解力量“打前阵”,在香梨销售旺季提前摸排问题隐患,法院“坐镇后方”释法理。法治、行政、群团、服务、自治五大力量下沉一线,金春华惊喜地看到,法院收案量直线下降,再未新发涉诉信访案件。

就像在大漠中找到了水,在迷途中寻着了路,30团双丰镇的试点成效让大家信心倍增。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指导下,二师中院在两级法院全面推行“与基层党建、基层调解组织、基层信访化解、基层模范人物联动,依托基层党委、基层组织、基层群众”的“四联动、三依托”工作机制。“就是要让法院这条‘小流’汩汩汇入基层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这条‘大河’。”金春华感觉自己把准了脉。

很快,在师市党委政法委的关心支持下,二师两级法院又接入了师市综合治理视联网。

一块显示屏、一根数据线、一台电脑,法院不建房、不增编,法官在法院里就能为团场、连队、社区职工群众提供线上法治教育、参与多元解纷、指导基层人民调解、开展司法确认……这个类似浙江“共享法庭”的创新探索,却格外适合西北大漠的气候:相互之间距离遥远,法官、群众“两头跑”的困境得以极大缓解;团场干部遇到苗头性问题,第一时间通过综治视联网向法官“寻医问诊”,法官对矛盾纠纷“把脉开方”,防止“小病”拖成了“大病”……

变化,正在发生

苏塘法庭也在这场席卷大漠的“枫桥”旋风中找到了方向。

长期困扰37团的一系列信访问题如何化解?

苏塘法庭以“四联动、三依托”机制为基础,推动党委牵头,组建由矛调中心、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团场工作研判会,各方力量坐在一起,群策群力,统一解纷思路。

很快,一份关于37团土地被收回、地上附着物如何补偿问题的法律关系梳理和解纷建议就送到了团长王玉东手中。

“正确确定信访事项化解责任主体”“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激发信访事项化解最大效能”“丁某一部分信访诉求具有合理性,应当在合理诉求区间内予以解决”“在双方当事人就信访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后,可以通过‘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的模式依法依规化解信访事项”……

看着法庭提供的这些专业建议,王玉东坦言:“之前我们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现在‘打蛇打七寸’,工作针对性高多了。”

但苏塘法庭的工作还没结束,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团场及连队两委成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的能力,才是促进矛盾少发生、不发生的关键。

没过多久,一场“依法行政大讲堂”在团场里成功举办。结合审判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法庭干警为团场及连队两委成员普及了当地常见纠纷类型的调解思路和法律适用问题。

大讲堂培训结束后,团场干部们意犹未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做到‘小事’应化尽化、‘大事’多方联动。”

一位团长补充道:“最重要的,是不能用‘压’的方法,也不能‘和稀泥’,关键还是要摆事实、讲道理,尤其要讲法律的道理。”

在师市党委的指导和监督下,依托法庭提供的专业解纷建议,那批让王玉东头疼的信访积案,最终以“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方式全部化解了。

陈年纠葛一扫而空,王玉东长舒了一口气,眼下,他终于能腾出双手、甩开膀子推进团场建设。如今,他打心眼里认同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所蕴含的基层社会治理智慧。

2023年,由基层党委牵头,苏塘法庭进一步建成融入周边社区连队、派出所、综治中心等基层单位的23个法官联络点,实现辖区全覆盖。团场干部、人民调解员遇到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直接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纠纷及法律专业问题,能第一时间通过法官联络点向法官“取经”。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从一次党校培训学习开始,便有了“知”的基础和前提;从一次次调研座谈开始,便有了“行”的重点和关键。就在不知不觉中,新时代“枫桥经验”这股暖湿气流翻山越岭,终于和西北边疆的冷空气交汇融合,在这茫茫大漠里降下了一场及时雨。

在实践中摸索发展规律,又注重以新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互促共进——二师法院人用行动践行着“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短短几年间,覃孟良便能明显感觉到,这片土地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前几年,法庭总是处在治理末端被动收案子。如今,将近四分之三的矛盾纠纷都能化解在诉前,近三年没有新发一起赴兵团、师市的信访案件。

今年4月,一辆车沿着沙漠东侧的乌若高速,又送来了三位年轻人:河北省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实施庭庭长王兵,河北省泊头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恒和河北省安新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邱娜。

赴疆之前,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给他们提出了“灵魂三问”: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

转眼已近援疆结束的日子,三人的工作记录本满满当当:深入一线办案、面对面辅导、手把手培训、帮助解决办案中的疑难问题……就像精准扶贫一样,援疆工作也讲求一个“精准”,一个人所能解决的案件数量是有限的,在“输血”的同时,最好还能带动当地法官共同进步,实现自我“造血”,这是他们的目标。

一批又一批的异乡人接踵而至,带来的不只是技术、设备、知识、制度、观念,还有希望,这让扎根大漠边陲的兵团人颇有一种赶上好时代的感觉。大家普遍感到自己这几年,面对基层治理这个宏大命题时的思维方式、办事理念,已从一个边疆小城跳了出来,跟东南沿海、大城市接了轨。

有了新“知”,下一步如何“行”?金春华很期待。她明白,这片风沙弥漫的土地需要新鲜血液,年轻人总能带来一些活力,有时一句话、一个举动,也会激发一些想法,同时,他们也需要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正像沙漠中矗立的那句标语一样——“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在这里,人的价值或许更能清晰展现。

想干事,就能干成事。

在这片土地上,似乎没有“不可能”。


“兵团法院人”系列报道②:军垦名城下的法院人

稳与进的辩证法——
再看兵团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刑一庭庭长杨正远的人生履历上,有一个高光时刻。

2021年,作为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个人,杨正远来到北京接受表彰,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

回想起当时的点点滴滴,这位北方汉子还是难掩那份激动,过了快四年,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兵团稳,则边疆稳;兵团宁,则边疆宁。如今,立足新疆稳定发展形势,兵团职责使命已从屯垦戍边转向维稳戍边。新时代的兵团,既是镇守边关的重器,亦是稳定边疆的利剑。

从将近三分之一的质效指标相对落后,到今年上半年,提升审执质效“翻身仗”初战告捷,如期达到全国法院质效平均水平;从之前畏手畏脚,不想干,不会干,到如今立志“跻身全国法院第一方阵”,誓要“打赢两场翻身仗”……

兵团法院做对了什么?

从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到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内涵不断丰富深化,但依法治疆的重要地位始终未变。

兵团法院又该做什么?

巍巍天山,莽莽昆仑,见证着兵团法院的故事。

一种精神的传承
向阳新生,熠熠生辉

兵团法院院史馆里,有一张庭审现场照片,与杨正远有关。

2020年,他和同事们审理了一起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的重点大案。开庭审理过程中,法官们历时10天提审讯问被告人2900余人次,形成庭审笔录1449页近70万字……几位法官精神高度紧张,血压一度飙至200,但却无一人退缩。

“我们都明白,是黑恶一个也不能放过,不是黑恶一个也不能凑数,必须在‘准’字上下功夫,把每一起案件办成经得起历史和法律检验的铁案。”身为“兵三代”的杨正远,说话时眉宇间总有一股军人的气质,最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期间,他们承办的案件没有一件被改判,也没有一件被发回。

现在回想起来,杨正远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支撑大家攻坚克难的力量从何而来?他觉得就藏在小小的院史馆里。

上世纪50年代,面对茫茫戈壁大漠,轰轰烈烈的兵团建设秉持“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原则,军垦战士们把屯垦点选在“水到头,路到头,人烟到头”的沙漠边缘和边境沿线。

“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住地窝子,吃苦野菜,用小推车推走座座沙丘,用坎土曼砍断层层草根,用人拉犁开辟出块块良田,一座座农牧团场就这样在戈壁荒原上破土而出……

与此同时,1954年,兵团法院的前身兵团军法处成立。1956年,军法处改建为军事法院。再到1984年,恢复建制为如今的兵团分院。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设置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决定》,正式赋予了兵团法院法律地位……自此,兵团法院的公章才由原先的五角星,改为国徽图案。但一路走来,“兵”的属性早已深埋在了兵团法院的血脉里。

杨正远喜欢听祖辈、父辈讲自己当年垦荒创业的故事:“爷爷常说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现如今,像我们这样的‘兵三代’,正在同一片土地上,接过父辈的旗帜,学着父辈的样子,开辟一条条新路。”在他看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不知不觉间,给了自己莫大的底气。

兵团人都喜欢白杨,因为它向上;喜欢红柳,因为它坚忍;喜欢胡杨,因为它拥有对抗恶劣环境的毅力。在兵团人骨子里,早就把艰苦奋斗内化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支撑。

今年,兵团法院院史馆修葺一新,“胡杨兵魂、安边固疆、崇法尚德、至公为民”的兵团法院精神就刻在院史馆最显眼的位置。打上灯光,熠熠生辉。

审管办干警李欢兼任院史馆讲解员。逢人参观,她总是特别注意介绍两处内容:一是兵团军法处,在1951年便开始使用裁判文书例文资料,其中收录了31个案例,涉及危害国家安全、贪污、故意杀人等犯罪,“这可以说是兵团法院最早的案例库了”。二是1984年,石河子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蒋爱珍故意杀人案,“这个案件的审理,不仅是兵团法院刑事审判的一个标志,对全国法院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把握好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都应该说有很大的帮助”。

李欢喜欢讲这两处。“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统一法律适用、深化司法公开,积极回应司法需求,人民法院全力推进案例库建设工作……”今年2月27日,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面向社会开放,现如今,“找案例、用案例,就上人民法院案例库”已经深入人心,而办案注重“三效统一”更是成为了所有法官的普遍遵循。

透过这些泛黄的资料,她发现,有些东西放在今天也毫不褪色,它们总能穿越历史时空,与当下的人和事产生共鸣与回响。

一场管理的变革
思想破冰,行动突围

曾经一段时间里,兵团法院并不是“优等生”。

“审判管理不就是管一管年终结案率嘛。”

“法院干警太少,有时候连个合议庭也组建不了。”

“办个案子要跑几百公里,实在没精力把工作做实做细。”

……

2023年,张永江履新兵团分院党组书记、院长,一天,在了解兵团法院系统整体办案情况时,他惊讶地发现,某起案子经过十几道诉讼程序,最后居然又回到了原点。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兵团法院将近三分之一的质效指标相对落后,群众满意度10年间下降了近30分。

2023年下半年,全国法院以指标体系为牵引,定期对照体检、分析会商、靶向施策,审判执行工作质量、效率、效果提升明显。从全国来看,兵团法院的案件体量并不算大,“诉讼量少还干不好?实在没法和老百姓交代”。

很快,兵团分院召开了一场数据分析会商会。

全院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全部参加,每个人都带了厚厚一摞材料,里面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有最高人民法院的制度文件,有条线审判数据,有问题分析报告……会议的主题只聚焦在了一个点上——如何打赢提升审判质效和重塑法院形象的两场翻身仗。

“现在大家办案看似一环扣一环,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孤立作战。诉讼程序‘上来下去’,裁判结果‘翻来覆去’,每一环节都‘结案了事’,可却没有‘案结事了’,矛盾越积越多,群众何谈获得感?”

“之前二审法院发回重审的内部函就写了个‘事实不清’,到底什么事实不清?一审法官一头雾水。”

“有的法院员额法官只有四五个人,针对专门案件形成专门的合议庭是不可能的。面对疑难复杂案件,得把一个个‘袖珍小院’的力量聚合在一起才行。”

“兵团法院‘点多、线长、面广、事多、人少’,办案来回跑得远,这是客观实际,改变不了,还是得在信息化建设上加把劲。”

会议越开越热络,大家讨论得口干舌燥。分管审管办的兵团分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凡只觉得耳根发热、心里透亮,她发现,不知不觉中,大家集思广益给兵团法院的治理开了个方——一套兼具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的方,方子的根就在审判管理。

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很快,一整套具体制度措施相继落地:

办案“来回翻烧饼”怎么办?张永江对发改案件提出“刚性九条”“双评双促”工作要求。通过规范发回重审内部函的内容、提供类案检索报告、以阅核制加强院领导把关、针对常见“易错点”制定十类案件办理指南等方式,促进二审法院正确行使监督、指导、纠错职能,让一审法院能准确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及时纠偏。

“袖珍小院”面对疑难复杂案件时孤掌难鸣怎么办?“那就集兵团法院全体之力,一个好汉三个帮。”张永江特别举了破产审判的例子,这类案件情况复杂,审理周期比较长,常涉及府院联动、破产财产处置、企业职工妥善安置等问题,不少法院存在畏难情绪,“那就把兵团法院这个领域的办案专家组织在一起,召开专题工作会,把难办的案子全部摊在桌面上,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解决。”

面对点多、线长、面广的独特司法环境,又该如何破局?今年,兵团法院乘上了最高人民法院“一张网”建设的东风。“之前兵团法院就有‘兵法e诉’‘兵法e事’‘206系统’等平台,现如今,结合‘一张网’建设,可以全面提升‘智慧兵法’应用成效,大大减轻基层工作量。”张凡介绍说,前不久,全国法院“一张网”建设专班成员、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大数据处副处长李金铭一行,还专程到兵团法院交流“一张网”建设和推进情况,“‘一家人’共建‘一张网’,大家觉得有盼头”。

“之前最愁的就是找不到方法,如今有了刚性约束和机制创新,上下左右之间成了互帮互助的共同体,大家遇见问题彼此拉一把,工作质效就上去了。”兵团分院民二庭副庭长罗婷婷总结起这些新机制,眼神里再没了之前的迷茫。

一份援疆的赤诚
跨越山海,交往交融

2023年7月的一天,一张陌生的面孔出现在了兵团分院。迎接的干警兴奋地上前:“仇院长,我们等你好久了!”

“谁是仇院长?”旁边路过的干警不明就里。

听惯了大家叫他“仇审判长”,如今,仇晓敏要开始适应一个新称呼——“仇院长”了。

“称呼变了,背后的责任也更重了。”这位曾参与办理“百香果女孩被害案”死刑复核的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专家,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一批援疆干部,来到兵团分院担任副院长,“以前只用埋头钻研刑事法律知识就行了,现在还要分管自己不熟悉的民事、行政案件和办公室工作,与其说是来援疆,不如说是来援自己。”

来之前,最高人民法院举办行前欢送座谈会,张军院长亲切地勉励即将赴疆的8名干部:“大家在新的岗位上开展工作、审理案件,一定要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时的重要指示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行动指南,落实好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自己能为兵团法院带来什么?仇晓敏反复思索着。偶然间,大家发现,夜里,兵团分院经常亮灯的办公室又多了一个。

今年1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办公室“蓝厅”里迎来了一群法官。“兵团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专项新闻发布会在这里召开。

“2023年1月至11月,兵团三级法院共开庭审理行政案件481件,其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362件,出庭应诉率达75.26%,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大幅度提升,应诉意识普遍增强。”“长枪短炮”对着主席台一直拍,仇晓敏有点紧张。

这是兵团法院历史上首次召开行政审判工作专项新闻发布会,今年,仇晓敏还推动兵团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实现了6个“首次”:首次向兵团党委专题报告行政审判工作,首次发出行政审判白皮书,首次制发行政审判综合类司法建议,首次制定印发行政审判类办案指南,首次举办行政审判与行政复议联合培训,首次向系统通报行政审判典型案例。

一系列“首次”,带来的是兵团法院行政审判质效的稳步提升。

近些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各对口援藏援疆法院推动援藏援疆工作从单一的人才智力援助逐步向审判执行、人才智力、物资装备“三管齐下”转变,目前已形成了审判业务、人才智力、教育培训、物资装备、文化生活、信息化建设“六结合”的援藏援疆工作新格局。

在张永江看来,兵团法院的发展就是要用足用好援疆力量这一“最大自主变量”:“这个变量可多可少、可大可小,最终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努力。”

今年上半年,兵团法院提升审执质效“翻身仗”初战告捷,如期达到全国法院质效平均水平,1至9月,诉前调解分流率位列全国第一、立案满意率位列全国第二、执行完毕率位列全国第一,呈现出“诉前调解成功数量增多、收案增幅逐步放缓、结案效率持续上升、未结案件明显下降、指标情况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

如果说兵团的故事像一部历史大剧,九曲回肠,高潮迭起。那么,兵团法院的故事就是其中一篇:它有从整体上促推提升审判管理的制度建设,也有在面临经济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时的大胆尝试,还有独属于边疆偏远地区的基层治理探索,更有“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一腔赤诚……

所有故事背后均指向一条清晰的脉络——“稳”是主基调,“进”是大方向。

边疆之“稳”,“稳”在精神之传承,地区之安宁。

边疆之“进”,“进”在“闯”的魄力更大,“冲”的意识更强,“争”的劲头更猛,“拼”的勇气更足。

岁月无声,因为它已经逝去。

岁月有声,因为它告诉我们,要如何面对未来。

“兵团法院人”系列报道③:在最远的法庭感受法治的力量



来源:人民法院报·1
记者:王贺

司法为民  公正司法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

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八师中级法院
立足审判职能,拓展审务公开,传递法治信息,打造阳光司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