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文摘   2024-11-05 12:00   山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饮食习惯等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但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各种慢性病也随之发生,俗称“富贵病”的糖尿病在我国也由少见变成了常见。作为常见的慢性病种之一,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的症状和危害有哪些?

糖尿病的症状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有五驾马车:

一、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要了解糖尿病防治的正确知识、调整心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

二、合理饮食
做到少量多餐,总量控制。搭配合理,蔬菜为主,鱼肉适当,少盐少油、戒烟限酒。优先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

三、适量运动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一周5天,每天30分钟,运动形式可以为快走、太极拳、骑车、慢跑、健身操、游泳、各种球类等,每周最好再进行2~3次锻炼肌肉的抗阻力运动。有脏器功能损伤的患者可征询主治医生意见,在医生指导下运动。

四、规律用药
糖尿病的药物有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意按医嘱规律用药,切勿自行加药停药。

五、自我监测
糖尿病人必须监测血糖,常规可3个月测量一次,在血糖不稳定或药物调整期,次数适当增多,可达每天数次。此外,还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体重、糖化血红蛋白等。
如何科学饮食

科学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关键环节,今天给大家重点介绍一下——糖尿病人该怎么饮食控制呢?下面的方案供您参考~


定时(固定时间:早7点左右、午12点左右、晚6点左右,结合个人习惯适度调节)

      

定量(尤其主食量固定,一般七八分饱)进餐。      


早餐吃好,质量好,不油腻,也不要吃撑,不仅有主食(煎饼、馒头、干米饭等选1或2种),还要有至少两种蛋白质食物(蛋1个、牛奶1袋、适量豆制品),最好有些简单加工的新鲜蔬菜搭配。       

午餐吃饱(七八分饱),主食有菜肴都要吃够,食材品种尽可能多。      

 晚餐吃少(七八分饱) 热量低一点,油少一点,但不能饿着自己,主食和蔬菜肉不可少,吃蔬菜多于吃肉。 

     

忌口:忌油煎、油炸食物,肥肉,含油较大的汤(如排骨汤、鸡汤、羊肉汤等)、含油量较大的坚果(如榛子、大杏仁、开心果、花生、核桃等),每日食用不超过25g左右,即为手抓一小把,放在两餐(上午10-11点,下午3-4点)之间,作为加餐。尽量少吃饺子、包子、馄饨等,少食动物内脏、鱼子、蟹黄等高胆固醇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每日不超过25g),大约两勺半的分量,忌食稀饭、糊豆、米粥、糁等。平衡膳食,食物品种多样化。

      

主食:五谷杂粮均可,粗细粮搭配,粗粮可占主食三分之一,如各种粗杂粮煎饼,粗粮、杂粮馒头,蒸的米饭等。正常体力活动每日总量300-400g,重体力劳动每日总量400-500g。      


副食:荤素搭配合理,常吃鱼禽、蛋类、畜肉适量,不食用加工肉类。一两蛋白相当于手掌心大小,建议每天一袋奶,一个鸡蛋,两份掌心大小的肉类,厚度相当于小指厚度。多吃青菜:每天建议吃1斤-2斤,至少一半是绿叶蔬菜,可多吃、吃饱。注意:土豆、山药、藕含淀粉高,可以替代部分主食。山药可蒸着吃,但作为主食,不作为青菜。


烹饪方式建议:蒸、炖、煮、烩、拌,避免炸、煎。饮食要注意谷类、蔬菜、水果、肉类等营养要素的均衡搭配,不要偏食。      


每日食盐不超过6g(相当于1啤酒盖),合并高血压者低盐饮食,少吃咸菜。肾病者慎食豆类。       


水果:适量进食,血糖控制良好时(空腹血糖<8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L)食用,放在两餐(上午10-11点,下午3-4点)之间,作为加餐。吃含糖量较少的水果如:草莓、樱桃、柚子、苹果、火龙果等。不建议食用:榴莲,山楂,桂圆,芒果,香蕉,荔枝,干果等。


免责声明:

1.本公众号部分转载的文章、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若您是原作者且不希望文章被转载,请联系我们处理(电话:0537--6587516)。

2.本公众号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原创文章,其版权和文责属于本微信公众号。

3.本公众号特约稿原创文章,其版权和文责属作者所有。





请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感谢您的关注,祝您身体健康!

济宁高新区柳行街道卫生院
宣传卫生法律法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健康教育、医疗健康资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