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
填词的方法(1)起
词谱虽然短小,但词人就是要在这方寸之地争奇斗艳,起承转合,极力使笔下的词跌宕起伏,美不胜收,整体上又要浑然一体。其中,起结和过片,是搭起词这个金屋子最重要的地基。初学者最应注意和用功,下面我们便详细讲解词的填法。
(1)起头。
清代词评家沈祥龙说:“诗重发端,惟词亦然,长调尤重。有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有对起之调,贵从容豆类整炼,如少游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是。”这是从形式上来说词的起句方法,从内容上来看,词的起头方法很多,譬如:
①写景。
这种这种方式最为常见,翻开全宋词,信手拈来。“小径红稀,芳郊绿遍”(晏殊《踏莎行》);“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周邦彦《兰陵王》);“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李清照的《永遇乐》);“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吴文英《八声甘州》)。当然“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凋零寂寞的深秋,烘托了守边将士的无边愁思。
②抒情。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词情笼罩全篇。如大将军岳飞《满江红》一开口就怒吼:“怒发冲冠,凭栏处”,真是响遏行云,振聋发聩。李煜《浪淘沙》在汴京对景难遣心中悲哀,就直直地长叹:“往事只堪哀”,蓦然而来,真是悲戚彻骨。词如果用情语开启,情感大多强烈真率,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引起情感共振。
③叙事。
先叙事,再就事生发,这种方式远远少于景起句。如:“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的《相见欢》);“水调数声持酒听”(张先《天仙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初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引弓待发,紧接着会开出另一番天地景致,或笔锋一转,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使文势跌宕起伏。
④发问。
先劈头盖脸地提出一个问题“春花秋月何时了?”,读者不由得一愣,再回答“往事知多少。”。“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这种问起法,于千回百转之中喷薄而出,其情感更震撼人心,比直陈更觉摇曳灵动。
具体法有两种;
一;根据词体艺术风格及表现力选择;
过去选择词谱也叫“择腔”,也就是用什么曲调表达什么样的情调及情感。《二泉映月》表达是种忧愁,悲切。《喜洋洋》表达的是欢快,喜悦。词的曲调失传后,音乐没了,但对词体的影响仍存在。如《满江红》适合于描写壮志,悲壮。《长相思》《忆江南》适于怀旧,《踏莎行》适于描写雅情。反之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另外有些词牌的艺术特色也可从词的名称上有所了解,有许多词牌本身就反应了一些词的特色。如《蝶恋花》《点绛唇》《鹊桥仙》适于描写感情,《南乡子》《破阵子》《渔家傲》适于描写事业,假如用《破阵子》描写婚姻,《长相思》描写战争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根据灵感节奏,结构选择
这是种切实而实用的方法,而且易于操作。假如你的灵感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种结句结构,那么其节奏既为“3,5,3”式。在词谱查可填《满江红》,正好它的结句结构为“353”式。假如灵感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种结句结构为“74”式,查词谱正好为《浪淘沙》,那么可依此谱填。
词的起头方法之美在于拉开一道帷幕,戏刚一开声,就赢得了一个碰头彩,更多的好戏还在后头。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