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红军渡过大渡河后,组织有意调张爱萍到红13团做政委,这不能算贬或升,只能说是“正常的平级调动”。当时红13团团长是谁呢,正是后来很多人说有望大将军衔,却牺牲在抗战中后期的彭雪枫。
彭雪枫可不是个好相与的人,他“凶名在外”。张震在晚年回忆录中提到,邓子恢被调到彭雪枫所在的师工作时,心里直打怵,他对彭雪枫的脾气早有耳闻:“爱发火,脾气怪。”
而张爱萍不愿跟彭雪枫搭档的原因有二,一是觉得彭英雄主义得厉害,二是他在红11团干得好好的,虽说团长邓国清负伤,但他跟政治部主任王平配合得很好,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王平后来说,本来组织上是调他去红13团做政委的,他刚开始还是挺高兴的,但听到搭档对象是彭雪枫后,立即表态拒绝。王平很有拒绝的办法,他不讲其他,就说自己能力不行,得让张爱萍去,他肯定行。晚年说起这事,王平依旧哈哈大笑,好似往事历历在目。
这个笑里,还多少带着点得意的意味。
这个不去,那个不去,这怎么行,彭德怀发火了,臭骂了张爱萍一顿,讲他干革命工作还挑三拣四,像什么样子。无奈之下,张爱萍去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竟跟彭雪枫结下生离死别都不能稀释的深厚感情。
张爱萍和彭雪枫早在中央苏区时就认识,在一场共同参加的军事会议后,两人对时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张爱萍对彭雪枫有客观的了解,也清楚自己的性格,两人工作在一块肯定会有争吵和分歧,他不想闹僵。
其实张爱萍觉得彭雪枫“英雄主义得厉害”,不是个好搭档的对象;但是别人说起搭档难找的几个人里,也有张爱萍。
长征中,张爱萍和彭雪枫领导指挥的红11团、红13团,所向披靡。在一次收到两团联手攻克娄山关的战报后,毛主席高兴地说道:“彭、张两位真是虎将,在他们的强攻下,敌人什么雄关攻克不了。”
张爱萍对彭雪枫不够了解,或者说还未成长起来,没有蜕变成一个成熟的指挥官,所以对两人的搭档提前感到太多担忧。
团长和团政委这类军政搭档,最好是要互补,除德才、资历方面要尽可能一致外,秉性也很重要。秉性就最好不要相近,相近容易相克。而彭雪枫和张爱萍,秉性就十分相近,就是他们的名字,也是那么相似:一个爱萍,一个雪枫。浪漫且飘逸。
在实际相处中,张爱萍发现自己错了,跟彭雪枫搭档,并没有那么糟糕。后来两人分开,各奔东西革命时,彭雪枫特意让人去供给处,赶紧给张爱萍做几双新鞋带走。
长征爬雪山时,张爱萍有些喘不上气,彭雪枫说,你病了吧,来骑我的骡子走(张的骡子摔死了)。当时全团仅剩这一个畜力了,张爱萍不肯骑,两人推来推去,最后给伤员用了。
这艰难岁月朝夕相处中的点点滴滴,让张爱萍一生回味,难以忘怀。他们没有爆发过什么冲突和矛盾,但一直搭档在一起还是不行,不利于个人发展。后来张爱萍执意离开彭雪枫,独闯路东。张特地写了首诗,反映当时的心态:“恨不生双翅,疾飞到路东。”
张爱萍之所以这样做,又有这样的情感,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抱负,他想去实践,让其成真,证明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是对的。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战场被人打冷枪,不幸牺牲。张爱萍听到这个消息时一愣,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反应过来后,他想到彭雪枫的妻子和还未出世的孩子。为了保护她们,张爱萍接连以彭雪枫的口吻,给彭妻写信,要她好好休息安胎。
彭雪枫之子出世后,在长大成人、成才的那段时间,张爱萍不留余力地提供各种帮助。有些帮助,张爱萍就是儿子也没给过。为什么?张爱萍没跟儿子解释过,但儿子理解:彭雪枫死了,他活着。
张爱萍走进烈士陵园,走到彭雪枫墓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为他们而活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