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通过文旅、交旅、农旅、水旅、商旅、体旅、林旅等产业融合,发展全域旅游,逐步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68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29%。
坚持系统谋划,聚焦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挖掘资源价值,实现有机融合;优化推进机制,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文旅部门牵头坚持问题导向,常态化开展“双周”协商,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氛围;聚焦提高重大文旅项目审批服务质量,提升并联审批效率、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强化项目用地保障、加强并联审批数据共享,多部门提质提速推进文旅项目投资见效;实现项目牵引,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73个文旅项目纳入安徽省文旅重点项目库,先后建成运营大别山欢乐谷、美上心田·艺术家村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获评全省文旅产业“十佳落地项目”3个。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大文章,整合交通、水利、和美乡村等资金90亿元,推出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
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拓展覆盖面、丰富新业态、打造旅游全产业链,完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推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文化+旅游。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打造“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旅游品牌,培育研学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推进研学旅游全域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获评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9个、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74个,年接待研学游客2850万人次。农业+旅游。在六安乡村看美景、品美食,体验活力四射的“村晚”“村超”“村BA”,翱翔大别山、飞越大别山、穿越大别山成为乡村旅游新体验,年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水利+旅游。依托淮河水乡、淠史杭工程和6大水库、湖泊等水资源,创新水上消费场景,推动水运+观光旅游、运动休闲、购物体验、餐饮娱乐、研学科普“1+5”融合发展,汇聚休闲赛事、文创产品、都市旅游等多元业态。万佛湖水旅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全国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林业+旅游。对全市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旅游廊道等建设进行全面规划,谋划一批重点旅游康养项目,探索森林旅游与历史文化、研学教育、体育健身、农旅体验、休闲养老和药膳食疗等融合发展的新业态,陡沙河森林小镇获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气象+旅游。利用天气景观的变化性、奇特性,赋能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价值提升,增强六安文旅品牌效益、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霍山屋脊山日出云海获评“全国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12佳,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天堂寨镇等6地获评“安徽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持续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机制,以高水平安全治理能力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旅游品位。健全综合监管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市文化市场和旅游安全生产专项领导小组运行机制,每季度常态化组织安全形势会商分析,强化旅游民宿、漂流、游乐设施设备等10类涉文涉旅新兴行业领域监管责任,凝聚监管合力;推进行业精细管理,创新适应数字时代特点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在全省率先成立“旅游警察”专业队伍,在16个重点景区建立安游办、警务工作点,常态化组织党员、民警、辅警下沉到辖区景区景点开展巡查巡逻,向游客提供咨询和帮助;提升应急处置反应能力,持续完善文旅、气象、应急、通信等部门联合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常态化举办地质灾害、水上搜救等跨部门综合应急演练,确保紧急状态下政企联动、部门协作和现场处置有力有效。(尹琪)
宝藏六安的惊喜远不止这些!
扫码关注,走进醉美的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