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涌动的时代,邮票,这一曾经承载着深厚文化情感与历史记忆的媒介,却悄然陷入了困境。令人痛心的是,并非人民对邮票失去了兴趣,而是邮票自身的一系列问题,把人民抛弃,直至被人民所遗忘。
内部管理问题导致邮票打折,是邮票走向衰落的导火索。邮票打折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损害了邮票的信誉,更让收藏者和使用者对其失去了信心。邮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心目中的有价证券,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邮票甚至可以当小面额人民币使用,购买零食和针线,其收藏和使用价值被广泛认可。然而,随着邮政内部改革,纪念和特种邮票被不少邮政称之为“集邮邮票”与通信邮票割裂,不少地方邮政,直接打出告示“本窗口不得使用纪特邮票”,让原本人们心中的有价证券变为了集邮消费品。内部销售方式的改变和折扣,在邮票还非常有用的年代,邮政经营手段不多元的年代,弊端显现的不明显。但现在邮票使用价值不够的时候,内部销售和结算方式,成了邮票市场打折的罪魁祸首。由于内部管理不善,邮票的打折销售现象愈演愈烈,导致邮票市场混乱不堪。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削弱了邮票的市场竞争力,更让人民对邮票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更为讽刺的是,邮票发行方在口头上高喊着要重视青少年,传承邮票文化,但实际上却以利益为重,彻底抛弃了青少年群体。邮票,本应成为青少年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现实却是邮票设计缺乏新意,内容单调乏味,无法吸引青少年的关注。与此同时,一些高档邮册的推出,更是将邮票推向了贵族化的道路,让绝大多数青少年望而却步。这种以利益为重、忽视青少年需求的做法,无疑是对邮票文化的极大亵渎。试问中国邮政,你们宣传的邮票,让青少年哪里去买?
邮票,这一本应普及于民的文化产品,如今却成了少数人的奢侈品。邮票发行方在销售策略上的短视,也是导致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不卖邮票只卖高档邮册,零售邮票量太少,使得人民想买邮票却买不到。这种销售策略的失误,不仅加剧了邮票的边缘化,更让人民对邮票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失望。更令人担忧的是,邮票市场充斥着大量打折邮票,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损害了邮票的收藏价值。邮票销售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必须打破垄断,拓宽销售渠道,确保邮票市场的公平与规范。让邮票回归其文化本质,成为连接人民情感与记忆的桥梁。
面对邮票的衰落,我们不禁要问:邮票的未来何在?人民没有抛弃邮票,但邮票却以种种问题,逐渐抛弃了人民。为了拯救邮票,我们必须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要重视销售渠道的建设必然是拯救邮票的唯一途径。邮票发行方应打破渠道垄断,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如线上销售平台、社交媒体等,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地购买到邮票。同时,可以提前收取押金敞开预售,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高邮票的销售量。
邮票发行方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广告宣传、文化讲座等形式,提高邮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邮票的文化价值,激发人们对邮票的兴趣和热爱。这其中,渠道依然非常重要,你宣传再多,买不到也白搭。
邮票的衰落并非不可逆转,只要我们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相信邮票一定能够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连接人民情感与文化的重要纽带。让我们共同努力,拯救邮票,让这一曾经承载着深厚文化情感与历史记忆的媒介,再次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
在当今时代,邮票似乎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人民并未抛弃邮票,可邮票却实实在在地抛弃了人民。
邮政的销售模式存在诸多弊病,首当其冲的便是购买限制。凭身份证一个人只能预定 5 套邮票,这对于广大集邮爱好者和有实际需求的人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试问,现在哪个企业,对送过来的消费,还要限制?而且,不能随意预定自己喜欢的大版、小版或者套票,只能被动地接受邮政的安排,甚至吃个白眼:你没这个资格。这使得人们无法按需购买邮票,极大地打击了人们的购买热情。更可笑的是,在这个电子化高度发达的时代,购买邮票却不能按需预约,只能现场排队,这无疑是一种倒退。当人们为了购买邮票而不得不排起长队,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时,邮票已经在便利性上输得一败涂地。
而邮票的使用限制更是让人匪夷所思。贴邮票居然要带身份证,这简直是荒谬至极。有的地方还要登记邮票内容,人为制造的阻力,无疑增加了人们使用邮票的成本和难度。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邮票只能贴信和包裹,不能贴快递,这使得邮票的使用范围大大受限,进一步降低了邮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还有的地方,预定的邮票发行当日取不到,邮政的各种承诺不兑现,这让消费者的信任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当人们满怀期待地预定了邮票,却最终无法拿到手时,他们对邮票的热情和对邮政的信任都会逐渐消磨殆尽。
邮票发行量,本应是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规划的产物。但现实却让人摸不着头脑。当发行量增多时,人民却难以买到平价邮票。本应在市场上广泛流通、供大众自由选购的邮票,却不知通过何种渠道,大量流入了某些利益群体手中。这些人利用信息差、资源优势或不正当手段,将平价邮票囤积起来,随后在市场上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转售,使得普通民众望 “票” 兴叹。邮票本应是大众文化消费品,此时却沦为资本炒作的工具,失去了其原本面向大众的属性。
而当发行量减少时,情况更糟。人民直接连邮票的影子都见不到了。在预订环节,系统卡顿、名额瞬间被抢光等现象屡见不鲜,让人怀疑这背后是否存在技术漏洞或人为操纵。更有甚者,各种量少品种老百姓一个买不到,邮票市场成堆成包,这其中的奥妙,谁懂?
归根结底,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邮政老旧的垄断式销售方式。邮政长期以来占据着邮票销售的主导地位,缺乏竞争意识,销售渠道单一,还躺在八十年代邮票黄金期的温床里沾沾自喜,丝毫没有意识到时代的变化。在当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时代,邮票销售却依然故步自封,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种垄断式销售方式不仅导致了邮票销售的种种问题,也使得邮票市场缺乏活力和创新,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很明显,老旧的垄断式销售方式难辞其咎。长期以来,邮票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邮政网点和官方线上平台。这种近乎垄断的模式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与监督机制,为权力寻租和不正当交易提供了温床。邮政部门在邮票销售过程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控和对民众消费权益的足够重视。
邮政人似乎齐心协力地把邮票推向了绝境。如果邮政部门不能及时觉醒,改变现有的销售模式,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拓宽销售渠道,简化购买和使用流程,那么邮票最终将彻底脱离人民,成为历史的遗物。邮票本应是连接人与人、传递情感和信息的美好载体,如今却在邮政的错误操作下,逐渐失去了其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希望邮政部门能够正视问题,积极改革,让邮票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否则,邮票的未来将一片黯淡。
三
邮票,这一曾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中的文化符号,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人们常说,时代变了,邮票的使用价值在数字化浪潮中锐减,但我要强调的是,人民从未真正抛弃邮票,是邮票在某种程度上,以一种令人遗憾的方式,主动远离了人民。
邮票的选题随意性,是其衰落的一个重要根源。系列邮票,本应承载着连贯的历史与文化脉络,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然而,我们痛心地发现,一些系列邮票几十年如一日地被冷落,仿佛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更令人失望的是,即便有新的系列邮票发行,其设计与票幅也往往缺乏系列性考量,使得整个系列显得支离破碎,难以形成统一的文化表达。
设计水准的参差不齐,更是邮票文化衰落的一个直观体现。有的邮票设计粗制滥造,缺乏创意与美感,甚至让人怀疑其是否出自专业设计师之手,其水准之低,堪比初学者制作的PPT。这样的设计,不仅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更无法激发人们对邮票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当邮票的设计变得如此敷衍,我们又怎能期待它能承载起厚重的文化与历史?
在邮票的使用价值逐渐减弱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其艺术性。邮票不仅是邮资的凭证,更是文化的载体、艺术的展现。一张精美的邮票,往往能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文化的探索与追求。然而,当邮票的设计变得如此随意与粗糙,其艺术性又从何谈起?邮票文化的衰落,不仅是对艺术的亵渎,更是对历史的遗忘。
邮票的选题与设计,应该经过深思熟虑,既要体现时代特色,又要兼顾文化传承。我们应该让邮票成为连接人民情感与文化的纽带,让人们在欣赏邮票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历史的厚重。然而,现实却是邮票选题随意,设计粗糙,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邮票,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我们应该正视邮票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变革与创新。只有当邮票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艺术的瑰宝、文化的使者,它才能真正回到人民的生活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文化与历史的桥梁。人民没有抛弃邮票,但愿邮票也不要再抛弃人民。
作者:艾优